提及大秦,多數人腦海中浮現的第一個印象,恐怕就是我國第一個封建王朝,秦朝。
但是,當年秦皇能橫掃六合,劍盪八荒,一統天下於秦,也非一代之功勞!而是在秦國幾代人的心血澆築下方才成就了後來的秦朝。
赳赳老秦,共赴國難!合縱連橫,終成強國。
在秦國變法復興的裂變中,就不得不提到贏渠梁這個人了。
秦孝公贏渠梁(公元前381年12月6日—公元前338年),嬴姓,趙氏,秦獻公之子,戰國時期秦國國君,公元前361年—公元前338年在位。
秦孝公重用衛鞅(即商鞅)實行變法,獎勵耕戰,並遷都咸陽(今陝西咸陽東北),建立縣制行政,開阡陌,在加強中央集權的同時,不斷增進農業生產。對外,秦與楚和親,與韓訂約,聯齊、趙攻魏國都城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拓地至洛水以東,自此國力日強,為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事實上,早在秦孝公出生前,秦國就經歷了自秦厲共公之後幾代君位動盪,國力大為削弱。而魏國又趁秦國政局不穩之機奪取了河西地區(今山西、陝西兩省間黃河南段以西地區)。秦孝公之父秦獻公繼位後,割地,與魏國講和,安定邊境,遷都櫟陽(今陝西省渭南市富平縣東南),修身養息,並且數次東征,想要收復河西失地,無奈願望沒有實現便去世。
「國人永志:六國分秦,是為國恥;天下卑秦,丑莫大焉。」這句沉甸甸的話,不僅鐫刻在國恥碑上,也深深鐫刻在他心裡。
窗外老霖雨的沙沙聲響中,黑沉沉的政事堂里,嬴渠梁斬斷自己的手指,用血塗紅了石碑,觸目驚心的鮮血在如磐的黑暗中發出幽幽微光,預兆的卻是光明的到來。從此刻開始,他正式肩負起了父親留給自己的重擔,踏上強秦這條漫漫長路。
贏渠梁繼位之後,一改秦國往日疲態,以雷霆手段整合政治,尤其是在重用商鞅之後,秦國通過兩次變法改革,綜合國力迅速增強,躋身西方霸主一列。但是,變革之法豈非易事,常年勞心傷神,秦孝公嬴渠梁積勞成疾,最終病逝於盛年。而與之相比,身為變法先鋒的商鞅雖然也累,但累的是身,而孝公嬴渠梁累的,卻是心。
變法數載,君臣同心,贏渠梁和商鞅,已然是不可分離的兩人了,因此也就有了這樣的一幕。在函谷關上,嬴渠梁迎來了自己生命中最後的迴光返照,他對商鞅說,嬴駟可扶則扶,不可扶,君可自為秦王。
有人說這句話是抄襲劉備的白帝城託孤,但事實上,它卻真真切切地記載在《戰國策》上。在生命的臨終之際,贏渠梁交代了這樣的遺言,我想,答案或許已經出現了。
一個為了變法,寧肯放逐自己的兒子、眼睜睜看著自己兄長受刑的國君,一個二十年來對商鞅無比信任、任何挑撥離間都無法將這信任動搖絲毫的國君,又怎麼可能在自己生命的最後關頭,擺弄出這樣一個並不高明的陰謀詭計?
是試探?是暗示?還是真心實意?
相信通過上文,在大家的心中,已經有了一個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