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百強縣市——湖北省宜都市

2019-07-29     湖北膠帶批發

簡述

宜都,湖北省直轄、宜昌市代管縣級市,位於鄂西南長江中游南岸,地處江漢平原向鄂西南山地過渡地帶,東隔長江與宜昌市猇亭區、枝江市相望,東南鄰松滋市,西南、正西與五峰土家族自治縣、長陽土家族自治縣交界,北與宜昌市點軍區接壤,介於東經110°05『-111°36',北緯30°05'-30°36'之間。

宜都市版圖總面積1357平方千米,截至2016年,下轄1個街道、8個鎮、1個鄉,戶籍總人口391864人。2016年,該市完成地區生產總值550.54億元。

宜都於公元前196年設縣制,名為夷道。公元210年,劉備設宜都郡,取「宜於建都」之意。宜都素有「楚蜀咽喉」、「三峽門城」、「鄂西門戶」之稱 ,是一代宗師楊守敬、清代學者王永彬、開國上將賀炳炎的故鄉。

宜都是2016年度湖北省唯一的全國百強縣市 ,先後獲得國家園林城市 、全國文化先進縣市 、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市 、中國民間故事之鄉 、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 、省級環保模範城等榮譽稱號。2018年10月,宜都市入選「綜合實力百強縣」、全國投資潛力百強縣市、全國綠色發展百強縣市、全國科技創新百強縣市、全國新型城鎮化質量百強縣市。2018年10月,獲得「2018年國家森林城市」榮譽稱號。2018年10月22日,入選2018年全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創建名單。2018年工業百強縣(市)。2018年11月,被科技部確定為首批創新型縣(市),入選中國城市全面小康指數前100名。

歷史沿革

宜都境內紅花套城背溪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現,確證在置縣前5000多年時,人類就已經在該片土地上繁衍生息。

春秋戰國時期,縣境屬楚地。

秦時縣域屬南郡。

西漢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宜都已設有縣制,名夷道縣,治所在今陸城,隸南郡。西漢末年曾更名為江南縣,不久復名夷道縣。

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年)屬臨江郡。建安十五年,劉備改臨江郡為宜都郡,治今陸城,轄夷道、西陵、佷山三縣,「宜都」始得名。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吳大將陸遜占領宜都郡,獲取夷道、枝江、夷陵、秭歸等縣。時縣域屬吳。

三國時期,宜都郡屬吳荊州,轄秭歸、西陵、夷道、佷山四縣。

晉朝時宜都郡屬荊州,轄夷道、佷山、夷陵三縣。東晉太和年間,夷道改名為西道縣,後仍復名夷道。

南朝宋武帝永初元年(420年)析夷道縣置宜昌縣,宜都郡遂轄夷道、佷山、夷陵、宜昌四縣。西魏時,宜都郡屬柘州,轄巴山、夷道、歸化、夷陵四縣。南朝陳時,後梁與陳劃長江為界,將縣域分為江北夷道、江南夷道二縣。江北夷道縣屬後梁,江南夷道縣屬陳。陳天嘉元年(560年)江南夷道縣改為宜都縣。

隋開皇七年(587年)廢宜都郡,宜都縣改為宜昌縣,先屬松州,後屬南郡。江北夷道仍名夷道縣,屬峽州。大業三年(607年)改峽州為夷陵郡,夷道縣改屬夷陵郡。

唐初縣域仍置宜昌、夷道二縣。武德二年(619年)改宜昌縣為宜都縣,屬江州。貞觀八年(634年)夷道縣併入宜都縣,屬荊州都督府峽州郡。

宋朝時,宜都縣屬荊湖北路峽州夷陵郡。

元代,宜都縣屬荊湖北道宣慰司山南江北道峽州路,隸河南行省。

明代,宜都縣屬湖廣布政使司荊州府夷陵州。

清順治四年(1647年),宜都隸屬於荊州府夷陵州,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屬荊州府。同治四年(1865年),縣境內設14鋪、36保、99甲、13市鎮。

民國初年,宜都縣屬湖北省荊南道。民國十一年(1922年)屬荊宜道。民國十九年(1930年)設4區,有集鎮13個。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屬湖北省第九行政督察區,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屬湖北省第六行政督察區。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6月,全縣劃分為3個區、1個督導區,17個鄉鎮。

1949年7月,宜都縣解放,縣人民政府成立。

1955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枝江縣,將其所轄區域劃歸宜都縣管轄。

1962年12月,恢復枝江縣制,白洋等6個區和江口鎮劃歸枝江縣管轄。

1987年11月30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宜都縣,設立枝城市(縣級)。

1998年6月,枝城市更名為宜都市。

1949年至1957年,宜都縣隸屬宜昌專區;1958年至1961年隸屬宜都工業區;1962年至1969年隸屬宜昌專區;1970年至1992年隸屬宜昌地區。

1992年起,屬湖北省宜昌市代管。

截至2016年末,宜都市下轄陸城街道1個街道,紅花套鎮、高壩洲鎮、聶家河鎮、松木坪鎮、枝城鎮、姚家店鎮、五眼泉鎮、王家畈鎮等8個鎮,潘家灣土家族鄉1個鄉,市政府駐陸城街道園林大道1號。

2019年3月6日,中央宣傳部、財政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確定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宜都市為湘鄂西片區。

地理環境

宜都市位於鄂西南長江中游南岸,地處江漢平原向鄂西南山地過渡地帶,東隔長江與宜昌市猇亭區、枝江市相望,東南鄰松滋市,西南、正西與五峰土家族自治縣、長陽土家族自治縣交界,北與宜昌市點軍區接壤。全市版圖總面積1357平方千米,地理坐標為東經110°05『-111°36',北緯30°05'-30°36'。

宜都市處於鄂西山地和江漢平原過渡地帶,地勢西南高、東北低,由西南向東北傾斜,是一個丘陵起伏的半山區。最高點為五峰接壤的帽子尖,海拔1064.6米,最低點為枝城鎮的官洲,海拔僅38米。西南地勢高竣,群山連綿,高程在250-800米之間,約占總面積的40%。東部丘陵,海拔在50-250米,沿長江及清江出口地勢平坦,土地肥沃,中部丘陵、沖溝與崗地交錯,但坡度較緩,形成平畈。

宜都市氣候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冬冷夏熱,四季分明,雨熱同期。年平均氣溫16.7℃,一月最低平均氣溫4.6℃,七月最低平均氣溫28.1℃,無霜期273天,年平均降雨量1235.4毫米,夏季多暴雨,主要災害性天氣為大暴雨強寒潮。

宜都市河流水系發育,溪河縱橫,共有大小河流50餘條,長江自宜昌市猇亭區虎牙灘入境,由北向南流向洋溪入枝江市境,市內河段長45千米。清江自西從長陽入境,至城區流入長江,市內河段33千米為長流河。漁洋河(又名漢陽河)自五峰縣入境,流徑潘家灣、聶家河、五眼泉、姚家店四個鄉鎮,於五眼泉鎮和姚家店鎮交界處注入清江,為清江支流,市內河段60千米。除此以外,還有大溪河、九道河、松木坪陳家河、尖岩河、乾溝河等44條大小溪河。

地方文化

宜都市城市精神為:守信、敬業、融和、厲行,於2008年3月7日經宜都市第六屆人大常委會第8次會議審議通過。

守信:體現質樸敦厚的民風和誠信為本、知榮遠辱、建設「誠信之城」的基本理念。

敬業:展示追求卓越、開拓創新、敢為人先的高度使命感與事業心。

融和:在繼承和吸納的基礎上深謀遠慮、開拓創新、統籌兼顧、和諧發展;納四海人才,聚九州精英,自信豁達、超越自我。

厲行:確定志向,持之以恆;令行禁止,雷厲風行。極強的執行力確保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

城市標誌

宜都市城市標誌的主體圖形是以「宜都」二字的漢語拼音首字母小寫「y」「d」為基本設計元素,將兩者進行連筆設計處理,有機地形成了以下主體圖形含義:

一、一隻沖天而起、展翅高飛的鳥兒的形象圖形,代表了宜都「守信敬業、融合厲行」的城市精神,同時也寓意宜都已進入經濟發展、社會進步與文化繁榮的良好發展時期及作為湖北省縣市社會經濟發展領頭雁的良好風貌。

二、兩條曲線相交形態代表了長江與清江相匯宜都——體現了獨特的地理區位與濱江城市特點,暗喻宜都在社會全面發展過程中緊緊與時代融合、共進。

三、兩線將方形標誌外形分割成不規則的三部分,在平面空間裡自上而下配以不同顏色象徵:藍色代表藍天,寓意宜都的循環經濟;綠色代表自然,寓意宜都山川秀美;黃色代表價值,寓意宜都是投資創業的黃金寶地。整體構成了一幅和諧優美的畫卷,寓意宜都市宜商、宜居、宜業的良好社會、生態環境。

四、揚起的「翅膀」或翻騰的「浪花」形態也暗示了宜都澎湃、強勁、持續的發展動力,是長江經濟帶中游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弄潮者。

五、主體圖形後的背景圖形是以綠色為主體的水墨暈紋,有山水宜都,人文彙集之意,象徵宜都秀美的自然景觀、深厚的人文內涵及社會可持續發展態勢,配合展翅騰飛的白鳥或兩江交匯、中流擊水壯景的主體象徵圖形,形成一幅優美激越的風情畫面,也暗示了「水匯兩江秀,業聚宜都興」的城市風貌。

市花市樹

2000年7月,宜都市在市民中開展評選市樹市花活動。2000年10月13日,宜都市第四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14會議決定命名香樟為宜都市市樹,紫薇為宜都市市花。

民間故事

2000年5月,宜都被國家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故事之鄉」稱號。宜都傳統的故事活動可分為以下三種形式:

1.日(說)白彈琴(談情)講古

在宜都本地的口語中,講故事又叫「講古」、「日白談情」、「講日古子經」,既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也不分人多人少,均可即興開講。在自發的傳講過程中,不斷產生一些講述力強、記憶力好的人,他們被人們稱為「日白佬」。如潘家灣土家族鄉88歲的山民沈澤雄,一生講古無數,又擅長於唱「五句子」山歌,被當地的土、漢百姓譽為活寶。

2.為謀生計說書

晚清至1949年前,宜都水府廟,洋(輪船)碼頭,丹陽河碼頭,古老背碼頭,紅花套河街等都有茶社。店老闆為招徠生意,習慣於請有名望的說書藝人上門講書。茶客們一把拖椅一杯茶,喝茶聽書。老闆與說書人是僱傭與被僱傭的關係,老闆按收入的一定比例付給報酬。藝人根據老闆和聽眾的要求選擇書目,一部連台本,一講就是十天半月。解放前後著名的老藝人有古老背桐嶺的張大楷、朱塌鼻子、姚家店黃家河的徐雲等。其中張家是說書世家,張大楷的祖父張清齋出生於清道光年間,專說長篇大書;他的父親張雲先在民國初年已成為名噪一方的說書藝人。徐雲稍後於張大楷,也在2003年去世。聽過他們說書的人的回憶,他們傳講的主要書目有《封神榜》、《三國》、《水滸》、《說岳》等。

3.勸人積德講善書

宣揚孝敬父母、家庭和睦、扶危濟困、積德行善、因果報應,在宜都稱為講善書。一般是在夏天納涼時和冬天圍火爐烤火時進行。一個家族聚攏了,請來說書的藝人,為家族成員宣講。講善書的藝人是不收費的,東家只招待一餐飯就可以了。民國年間白洋鎮的劉國湘老人可算代表性藝人,他一生浪跡於宜都、枝江、江陵等地,《好媳婦》、《吉祥花》等是他的傳統段子。他病故於50年代初,沒有傳人。20世紀70年代起在政府文化部門的倡導下,新故事創講活動有了很大發展。成立了宜都故事學會,各鄉鎮成立了分會;依託民間故事創講能手,培育了一批故事創講傳人;故事講演被納入群眾文化活動的範疇,每年有組織地開展活動;一大批新創作的故事被各類報刊雜誌刊登。1980-2014年,全市先後舉辦故事培訓班41次;舉辦「少兒故事大王」創作演講比賽24屆;累計630多件新創故事作品在各級報刊發表;收集整理出版了《宜都民間故事集》、《宜都地名故事》等故事專集12部。2003年《楊守敬故事》英漢對照版獲「中華大眾文學獎」;2004年11月5日《宜都民間故事》被文化部確定為全國民間文化重點保護項目;2009年,《中國民間故事全書·湖北宜都卷》獲國家「山花獎」。

文化遺址

城背溪文化遺址

據20世紀80年代在宜都城背溪遺址的兩次考古發現,早在七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宜都先民就生產、生活、繁衍在這塊土地上。他們已經會打制和磨製簡單的石器工具。打制石器多石片石器,還有石球、網墜等;磨製石器主要有石斧,亦有石鏟;出土有磨光的或粗或細的棒狀物,疑為磨棒;還有較薄較平的板狀石,疑為磨盤。陶器多夾砂紅褐陶、泥質紅褐陶和灰褐陶;採用泥片貼築法製作。此外,城背溪遺址還發現有稻殼遺存。

城背溪文化遺址分布於典型的山前地帶,這樣的地理環境為當時人們從事農業與狩獵或漁獵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條件,使當時人們發展原始農業成為可能。城背溪文化的稻穀遺存,生產工具和家畜遺存皆證實了這一點。歸納其經濟特徵為:儘管出現了原始農業和家畜飼養,但規模有限;其生產工具組合反映採集、漁獵在經濟生活中占相當重要的地位。

旅遊景點

三峽九鳳谷:三峽九鳳谷生態旅遊度假區位於宜都市五眼泉鎮,占地3.7平方千米,是集四季花海、峽谷溯溪、高空滑索、棧道幽徑、兒童探索樂園及主體活動等眾多娛樂項目於一體的宜都首家准4A級綜合性主體生態旅遊區。

楊守敬故居:楊守敬故居位於宜都市陸城鄰蘇巷30號,是1986年宜都市人民政府為紀念楊守敬,報經中宣部、湖北省委宣傳部批准建立的。2000年,宜昌市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同時被省政府推薦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梁山:梁山——佛、道兩教共居一山,有中國「南武當「之稱。海拔920米,方圓8平方千米,山勢雄奇,山麓有佛教觀音禪寺,山頂為道觀金頂。

正國民俗博物館:正國民俗博物館位於宜都市陸城城區西南部紅春社區內。整個建築為清代徽派井院式結構,高低錯落。博物館共分為十五個展廳及一個精品展館。共收藏萬餘件民俗文物,登記的藏品數共有1800件,其中一級文物有2件、二級文物10件、三級文物20件、一般文物1768件。

宋山森林公園:宋山森林公園位於高壩洲鎮宋山沖,宜華一級路與高壩洲電廠專用公路接線即到。國家AAA級景區,省級森林公園。景區有千年垂枝銀杏、百年桂花、十萬松濤林、百畝「方向竹」、名剎法泉寺。

奧陶紀石林景區:奧陶紀石林景區,國家AAA級景區,位於宜都市潘家灣鄉,相距古潮音洞與柴埠溪國家森林公園均在20千米左右,是中國國內發現的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完好的距今5億年的奧陶紀石林景觀。

楊守敬書院:楊守敬書院地處湖北清江天龍灣風景區硯墨山(五眼泉鎮石門村),陸漁路石門進線即到。楊守敬書院建築採用了中國傳統古書院的形制,保留了古書院最基本的講學、藏書、祭祀功能。

古潮音洞度假山寨:古潮音洞度假山寨,國家AAA級景區。地處宜都市聶家河鎮。古潮音洞又名謝家洞,分別因洞中神奇潮音和明末謝氏家族在洞中躲避李自成起義軍追剿而得名。該洞為灰質白沙岩層結構,成洞於寒武紀,距今約5億3千萬年。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uN5TPmwB8g2yegNDyeN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