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是我國的主體能源。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煤炭產量由3432萬噸增加到近40億噸;煤炭在我國一次能源生產和消費結構中的比重長期占75%和65%左右,支撐了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由1978年的3645億元增加到2018的90萬億元,實現了國民經濟長周期年均9%以上的速度增長。
在為國民經濟發展作出巨大貢獻的同時,煤炭行業自身開採技術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和進步,煤炭產業的整體面貌隨之發生了巨變。原煤炭工業部副部長濮洪九向記者講述了他親身經歷、耳聞目睹的煤炭採煤史上的技術變革,還原了煤炭工業史上的一段崢嶸歲月。
從人工到機械,60年代開始探索
採煤是一個非常古老的技術,歷史上主要是靠人工開採,拿鎬挖,用筐馱,在礦井下還用過騾子來運輸煤炭。這些是很原始、落後的煤炭開採方法。解放後,機械化有所發展,引進了蘇聯和波蘭採煤機,支架的材質也從木頭變成了金屬,但機械化程度還是很低,也沒有液壓支架。
同期綜合機械化採煤在西方國家已經開始出現。1954年,英國將採煤的幾道工序綜合起來實現了綜合機械化,簡單而言,就是在液壓支架的保護下,實現採煤機切割煤,運輸機運輸煤的技術,形成採煤機、液壓支架和運輸機綜合運用的成套裝備。隨後,西德從1957年,前蘇聯、波蘭在60年代前後開始陸續進行綜合機械化採煤。
綜合機械化採煤出現後就不一樣了,機械設備既能保障安全又能提高效率,而且用人少了,事故起數明顯下降。可以說,這項技術是採煤史上的一項革命。
1970年11月,我們按綜合機械化開採模式在大同礦務局煤峪口煤礦進行了試驗,這是我國第一個綜采工作面,由此拉開了綜合機械化開採的序幕。
大同煤峪口煤礦的試驗,為當時煤炭部將綜合機械化開採確定為煤炭工業技術發展方向提供了堅實依據。
從周恩來到鄧小平,70年代大力引進綜采設備
上世紀70年代初,部里人員到英國、德國等國家考察,回國後向國務院領導彙報,國外用的都是綜合化設備,安全好、效率高、產量高。周總理很重視,決定引進國外綜采設備,並於1974年引進43套。
1977年,在鄧小平同志主持工作的時候,煤炭部已經恢復正常運轉了,部黨組向小平同志彙報綜合機械化開採的巨大優勢,小平同志當時就拍板引進了100套設備,同時國內製造500套。
先是周總理,再是小平同志的鼎力支持,應該說這是對我國煤炭工業技術實現現代化改造的一項重要戰略決策,也反映了黨中央國務院對煤炭工業和井下開採煤礦工人的親切關懷。
「洋雞不下蛋」,80年代進行技術改進
綜采設備引進初期,使用並不順當。由於地質條件不一樣,工人操作水平、技術水平有限,所以出現了「洋雞不下蛋」的情景。
記得在1974年,我當時在建井研究所工作,在山東新汶礦務局協莊煤礦井下做試驗時,當時採煤工作面就有一套引進的綜采設備,因條件不適而停止工作,工人說「洋雞趴窩不下蛋」。
時任北京煤炭科學研究院院長的賀秉章同志當時提出,一定要下力氣解決消化和改進問題,還要突破製造的任務。
大量紮實的基礎攻關,引進吸收國外先進技術,狠抓隊伍培訓和制度建設,為上世紀80年代綜合機械化開採技術的推廣應用奠定了堅實基礎。在周總理和小平同志的關心支持下,加之煤炭系統的科技人員、職工的努力,我國終於成功掌握了綜合機械化開採技術,採煤效率有了很大提高。
這是第一階段,從國外引進到學習並逐漸消化。
綜采大發展,90年代放頂煤攻關獲突破
到了上世紀90年代,煤炭綜合機械化開採技術進入以高產高效為目標的高水平、大發展階段。
1999年,綜合機械化採煤產量占國有重點煤礦的51.7%,較綜合機械化開採發展初期的1975年,提高到了26倍。
我國不但成功掌握了這項技術,還完成了改造,進一步發展了該技術。
這是第二階段,綜合機械化開採技術發展到了放頂煤綜采,採煤技術有了進一步發展。
千萬噸綜采工作面湧現,實現智能化開採
21世紀初,千萬噸綜采工作面開始湧現。
在這個階段,年產1000萬噸的綜采設備、採煤機、液壓支架和運輸機,全部實現了國產化,並達到了世界水平。例如神華集團發展非常好,主要歸功於綜合機械化開採設備的應用。如今,我國的液壓支架過關了,運輸機也過關了,至於運輸機的鏈條則把英國的帕金森廠子全部引進過來,採煤機現在發展也不錯。
目前,我們的綜合機械化開採技術已經發展到智能化綜采,也就是進入到第三個階段,有了新的創新。簡單而言,智能化綜合機械化開採就是實現遠距離控制操作,工作面可以無人。
今後我國煤炭占比將逐漸減少,但短期內不可能完全被替代。因此,我們應利用這些先進的綜合機械化開採技術,發展現代化礦井,逐漸關停小煤礦,實現煤炭行業的安全清潔高效和可持續健康發展。
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在文章底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