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 年出生在西雅圖一個律師家庭;
13 歲自學 Basic 語言,找到 PDP-10 電腦漏洞;
18 歲考入哈佛大學,21 歲從哈佛休學,創辦微軟;
25 歲為 IBM 開發出舉世聞名的 MS-DOS 系統;
39 歲以 129 億美元的個人財富成為世界首富……
天才?魔鬼?比爾·蓋茨究竟是個怎樣的存在?
9 月 21 日,Netflix上線了一部原創三集紀錄片《走進比爾:解碼比爾蓋茨》(Inside Bill's Brain: Decoding Bill Gates)。
蓋茨在社交平台安利本片
和它的名字一樣,這部紀錄片的操刀人是憑藉《難以忽視的真相》獲得奧斯卡獎的導演戴維斯·古根海姆,他通過兩年的「近身跟蹤採訪」,向觀眾揭秘蓋茨這幾年來不為人知的生活和探索。
此外,本片還獨家首次披露了大量蓋茨的真實成長經歷和心路歷程。
不少極客已經趁假期一口氣追完了這部劇,微博上相關討論多集中在對蓋茨超強學習能力的驚嘆和敬佩上:
「一周一本書」「一天能看 150 頁」「看過的內容 9 成都記得住」「記得微軟幾乎所有員工的車牌號」……
微博討論
片中蓋茨走到哪兒都拎著一袋子書的背影令人動容
但本片更吸引人的,卻是已經年過六旬的蓋茨如何用自己「超越世人的頭腦」來做公益的。
採訪中,導演問道:「你相信技術可以解決一切?」
「我就是這樣的人,我也就擅長這個。」蓋茨堅定的回答。
今天這篇文章,我們要來講講《解碼比爾蓋茨》中的三個故事,它們會讓你直觀感受到蓋茨「技術至上」的思維模式。
而且這些「貼身記錄」的素材,也會讓你深刻理解這位「傳奇極客」之所以能成為「傳奇」的真正原因。
2018 年 11 月 6 日,北京。
西裝革履的蓋茨站在演講台上,面對數以千計的觀眾,拿出一個盛滿黃色粘稠物的燒杯。
「我今天帶來了一份小禮物。」蓋茨說:「這裡面裝的,是人類的糞便。」
「就這麼點糞便,裡面大概含有兩百萬億個輪狀病毒、兩百億個賀氏菌,和數十萬個寄生蟲卵。」
這個與糞便有關的故事,從一篇不起眼的報道開始。
1997 年,《紐約時報》發表了一篇不長的文章,題為《在第三世界,水依舊是致命的》。
報道中揭示了很多非洲貧困國家,水源被嚴重污染,導致一種腸胃疾病的廣泛傳播——痢疾。
在已開發國家,只需開幾服藥即可康復的痢疾,現在依然對上百萬兒童造成致命威脅。
報道引起了蓋茨的注意,他敏銳地注意到了痢疾問題的本質:廁所。
當時,大部分慈善基金會都致力於向非洲提供清潔水源。
「是的,水源當然應該乾淨。」蓋茨說:「但如果孩子們在有排泄物的污水中玩耍,他們還是會得上痢疾。」
由於缺乏污水處理系統,全球有超過 40 億人依然在使用極其不衛生的旱廁。
他們將積累的排泄物倒進河溝或水塘中,然後從其中取水飲用。
如果能在源頭凈化糞便等污染物,也就等於在源頭掐滅了痢疾的傳播可能。
由此,蓋茨帶著團隊開始了一項「廁所革命」——為第三世界國家重新設計廁所系統。
為吸引工程師關注這個項目,蓋茨決定發揮他的「鈔能力」。
他投入近 700 萬美元舉辦了一場「廁所設計大賽」。
參賽者需要設計一個無需電力,供水,化糞池即可長久運轉,自我凈化排泄物的廁所。
很快,各種用太陽能,蟲子,化學能等處理糞便的腦洞大開的解決方案接踵而至。
最後,在機械工程師彼得·賈尼基的協助下,項目團隊設計出一套獨特的污水處理系統,名為「歐姆尼處理器」。
通過高溫加熱污水,產生蒸汽推動發電機發電,同時產生清潔的飲用水——整套系統無需外部電力和水即可運轉。
如今在非洲達喀爾市,三分之一的排泄物被送往蓋茨團隊的污水處理站,通過歐姆尼處理器進行循環處理。
經過高溫處理,加工,分離和過濾,最終產生無害的泥土,和可飲用的清潔水源。
蓋茨和賈尼基品嘗處理器過濾出的純凈水——幾分鐘前,這些水還在糞便中……
第二個故事,和我們熟悉的「小兒麻痹症」有關。
「小兒麻痹症」的官方學名叫「脊髓灰質炎」,這是一種能導致終身癱瘓的絕症。
隨著疫苗普及,在包括中國在內的絕大部分國家和地區,脊髓灰質炎已經成為一個非常遙遠的名詞,但它並沒有完全消失。
相反,脊髓灰質炎依然在第三世界國家肆虐——它仍是導致很多人終身殘疾的重要原因之一。
身為一名父親,比爾蓋茨在看到很多孩子從小就不得不面對「終身殘疾」的命運後,決心在有生之年,徹底消滅這種疾病。
蓋茨也是個普通的父親
但這並不容易。
首先,錢是個大問題。
若想「根除」脊髓灰質炎,需要近60億美金的巨額投入。
蓋茨先是自己拿出4億美金,之後又求助「老朋友」沃倫·巴菲特,押上自己的名譽,拿到了巴菲特的捐助。
「心意相通」的橋牌牌友
其次,即使工作人員深入當地注射疫苗,疾病依然像「打地鼠」般在非洲國家反覆出現、而且數量翻倍。
面對這種情況,蓋茨說:「我要自己到現場去看看。」
他和團隊深入奈及利亞腹地,考察情況、與當地的宗教頭領見面商談……
終於發現了問題的關鍵——這裡沒有一張精確的地圖,疾病復發往往是在不同國家地區接壤處。
解決這個問題的複雜程度超出一般人的想像,但蓋茨從來不害怕「複雜」。
「統籌規劃複雜問題」一直是蓋茨的強項:在中學時,蓋茨就曾經和朋友一起,為全校 400 多名學生規劃課程表。
這次,蓋茨團隊運用高清晰衛星圖像和高性能計算機的算力,成功的首次繪製出奈及利亞全境地圖。
之後,他們就發現了問題的關鍵——地區邊界。
志願者經常誤認為「邊界地區在對方的負責範疇之內」而沒過去接種,導致邊界成了「三不管」地區,而脊髓灰質炎正是在這些地方重新露出苗頭。
通過地圖精準調研得到的數據、結合人口出生率和發病率等信息,蓋茨團隊制定出一份更加完美而詳實的計劃,確定哪些地區應該成為疫苗志願者的優先目的地。
效果立竿見影。
從 2008 年到 2010 年,奈及利亞的發病數量從 798 銳減至 21。
以技術思維,將複雜問題抽絲剝繭,最終將它簡單化——這是蓋茨的思維習慣,甚至成了他的愛好。
「他喜歡複雜。越是複雜的問題,他越興奮。」蓋茨的妻子梅琳達這樣形容。
2011 年 3 月 16 日,蓋茨和團隊成員在會議室中,看著房間另一頭的電視直播畫面。
「氫氣爆炸……反應堆暴露在外……福島周邊已成死城……是否會重演車諾比的慘劇……」
一場發生在地球另一端的核電危機,在當時占據了幾乎所有媒體的頭條。
而蓋茨正在做的事情,正是如何在未來避免這樣的災難,以及更進一步,解決人類的終極問題。
這個問題就是能源。
我們每天都在用電,卻未必想過這背後意味著什麼。
目前最主流的發電方式依然是燃燒化學能源:煤炭,天然氣,石油產物等,它們向大氣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碳,被公認為是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
人類在短時間內不可能停止燒油燒碳,而傳說中「環保」的風能和太陽能技術,遠不足以支撐幾十億人的生活需求。
「所以如果想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必須依靠一次技術革新。」蓋茨說。
他把目光投向了一個老生常談卻又飽受爭議的概念——核能。
核電站的優勢非常大:它的發電基本不產生二氧化碳,如果能大規模推廣就能顯著降低溫室效應;
缺陷也很大——危險,而這正是蓋茨要解決的問題。
他注意到了一篇來自勞倫斯利佛莫爾實驗室的論文,提到一種被稱作「行波反應堆」的設計思路。
行波反應堆設計圖
這個設計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人為失誤的可能,使用液態金屬作為冷卻劑,可以在常壓下運行,因而不會有高壓爆炸的隱患;
此外,它使用貧鈾等「乏燃料」進行緩慢反應,一次裝填即可穩定工作十餘年。
勞倫斯利佛莫爾實驗室
但這些僅是理論,是否真的能夠用於實踐,沒有人試過。
「那我就來試試吧。」蓋茨說。「這個領域已經 25 年沒有創新技術問世了,對我來說,這正是一個機遇。」
2006 年,蓋茨創建泰拉能源公司,召集了被他稱作「最聰明的一群人」,開始了對核電的探索之旅。
經過五年的討論,研究,和大量計算機模型試驗,蓋茨團隊完成了一個新型核電站的模型。
行波反應堆實驗坑
接下來,就是尋址建造核電站,蓋茨選擇了同樣在大力發展核電的中國。
在過去的 9 年中,蓋茨頻頻往返中美,洽談合作。經過數年的努力,他拿到了中美兩國政府的首肯。
2015 年 9 月,雙方正式簽署協議,首個行波反應堆將於 2018 年正式在中國開工建設。
蓋茨也因此在 2017 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一旦成功,蓋茨準備將這一嶄新的核電模式推廣向全球。
「世界將擁有一種嶄新的發電方式,」蓋茨面對鏡頭難掩興奮之情,「零碳排放,非常經濟,非常環保。」
在傳奇中,故事往往以一個精彩且圓滿的方式收場;英雄戰勝了惡龍,善良贏得了最終勝利——但現實並不總像傳奇那樣美好。
儘管在凈化污水方面卓有成效,但由於成本原因,蓋茨的「廁所革命」距離全面推廣,依然有相當遠的距離;
2010 年,奈及利亞陷入戰火,很多疫苗志願者遇害,接種工作中斷,剛剛降至谷底的脊髓灰質炎發病數再次反彈;
2018 年 10 月,由於中美貿易糾紛,泰拉核電站項目在開工前夕被美國政府叫停,協議終止,一切回歸原點……
影片結尾,古根海姆向蓋茨提出了最後一個問題:「你會不會有時候覺得,太難了,我做的夠多了,放棄吧?」
蓋茨的回答簡單而有力:「我需要……更努力。」(I need to work harder)
這個篤信「技術可以拯救一切」的人,沒有被技術之外的現實阻力所嚇倒。
蓋茨不僅是個「運用學習、分析和思考能力,在紛繁複雜的問題中準確定位核心矛盾,並以創新技術將之化解」的聰明人;
更打動人心的,是蓋茨一以貫之的執著、堅守、努力和奮進。
正如蓋茨的母親瑪麗生前一次演講中所說:
「成功不在於你得到了什麼、甚至不在於你給予了什麼,成功是——你成為了一個怎樣的人。」
蓋茨想改變世界,他嘗試改變世界,他也最終改變了世界的模樣。
祝你好運,比爾·蓋茨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