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億年後進入溫室時代,地球上可能出現的新物種

2019-11-26     科學書屋

一億年後孟加拉灣已經變成一個巨大的近海沼澤。曾經荒無人煙、似乎毫無生命跡象的南極洲大陸,在板塊構造運動的推動下,一直向北漂移,漂到了溫暖的水域。澳洲北移,與亞洲和北美洲合為一體……
近海沼澤方圓數千公里的範圍里孕育出了獨特的生態系統,它們顯示出各種各樣的適應和進化關係。這裡毗鄰赤道,周圍有群山環繞,因此氣候相當炎熱。充沛的雨量使得這裡異常潮濕。富含養料的沉積物不斷堆積,令這片沼澤肥沃而富饒,但與此同時,也使這片水域暗不透光。
海平面上升近100米,淹沒了地勢代低洼的地區,一望無際的淺海覆蓋了大部分的陸地。陽光能直接射到海床,從而造就了豐富而活躍的生態系統。雖然和人類時代的珊瑚礁非常相象,但生活在這些生態系統里的都是一些龐然大物。充滿陽光和養料的水域為紅藻進化成全新的礁石生態系統提供了理想的條件。海洋植物第一次開始利用動物來幫助它們繁衍後代,就像數百萬年來鮮花與昆蟲之間的關係一樣。
1億年後,曾經荒無人煙、似乎毫無生命跡象的南極洲大陸,在板快構造運動的推動下,一直向北漂移,漂到了溫暖的水域。南極洲的北部地區如已是茂密的熱帶雨林,其規模和密度絲毫不亞於人類時代的亞馬遜河流域。但此居住的是一批全新的動植物。
1億年後,澳洲北移,與亞洲和北美洲合為一體。大陸之間的陸地受到擠壓,隨後隆起,形成巨大的山脈。新的山脈甚至超越了喜馬拉雅山。在海拔九千多米的高原上,空氣稀薄,氣候惡劣,但仍然有著四季分明的的變化。此時此刻,火山活動越來越頻繁,最終導致全球性的災難——又一次大滅絕

1億年後的地球,雖然我們無法親眼看到。但是最近,美國Discovery頻道已為我們奏起了一首激情四射的未來狂想曲,在其網站公布了未來1億年溫室時代地球上可能會出現的新物種。
沼澤章魚(Swampus)
生活環境:孟加拉沼澤
特徵:重達40磅,可以在無水的環境中存活4天。
說明:沼澤章魚是由21世紀的章魚進化而成的,重約18公斤,可以在無水條件下存活。在它們體內有一特殊皮層,可以儲存4天量的氧氣,這樣一來,即便是離開水,沼澤章魚仍可以存活4天。當移動行走時,八足沼澤章魚就會豎起挪動其中的四隻,如此也可以減少接觸在地面上的軀體的拖曳力。與它們的祖先一樣,毒液仍然是沼澤章魚對付掠食者的強大秘密武器

色風速巨鳥(Great Blue Windrunner)
生活環境:大高原
特徵:擁有4隻翅膀,其中2隻長在背上用於高空翱翔,另外2隻則長在腿部,有助於它們在樹林中穿梭。
說明:藍色風速鳥的祖先是鶴。為了尋找一塊沒有掠食者的地方,然後築巢、產子,藍色風速鳥每年都要在海洋區域和高原地區往返飛行。它們將大多數的時間花費在飛行上,甚至打盹也是在飛行中同步進行。狹長的翅膀有助於它們在高處飛翔,當它們放慢飛行速度、降低飛行高度時,第二對翅膀就派上用場了,特別是在樹林中飛行靈活性更顯著。在藍色風速鳥頭部兩側還有一對小翅膀,能夠為它們提供額外的飛行控制。但是在如此的高空中飛行往往容易受紫外線的高量輻射從而引起突變。為了防止紫外輻射,藍色風速鳥進化出特殊的藍色羽毛和附膜的眼球。它們的首要食物是銀蜘蛛

銀蜘蛛(Silver Spider)

生活環境:大高原
特徵:能分泌出最強韌的蜘蛛絲,長可達15英里,用以編織蜘蛛網。
說明:由21世紀的蜘蛛進化而來。21世紀的蜘蛛主要以其捕獵和跳躍技能著稱,而不是它們的社會技能,在3萬種蜘蛛中,大多數是侵略好鬥和獨來獨往的。未來的銀蜘蛛是群居生活的,由一隻女王所統治。銀蜘蛛共同努力的結果是,群山峻岭間布滿了巨大的蜘蛛網。這些蜘蛛網雖然可以捕捉昆蟲和小鳥,但事實上更多地是用來網拾植物種子(每天可達1萬粒)。銀蜘蛛每天花費大量時間來收集網上的種子,然後帶回到集中存儲處。銀蜘蛛利用這些種子喂養波古樂,將波古樂養肥之後供銀蜘蛛女王享用。銀蜘蛛明亮銀白的外表能夠反射危險的紫外線

波格鼠(Poggle)
生活環境:大高原
特徵:地球上僅存的哺乳動物,只有4英寸長、1盎司重。
說明:這種居住在山洞中的小型齧齒動物是地球上最後的哺乳動物。毛臉、圓耳和大眼睛的波古樂只有10厘米長,以銀蜘蛛收集的種子為食。一旦波古樂長到足夠肥胖,就會成為兇殘的銀蜘蛛女王的肚中美食

幽靈水母(Ocean Phantom)
生活環境:淺海區
特徵:30英尺長的群居水母,觸角長達9英尺。
說明:幽靈水母的祖先是葡萄牙一種叫「Man-o-war」的水生物,貌似水母,事實上是聚集在一起的珊瑚蟲。海洋幻影是最大的海生物,長6米,寬4米,看起來像是揚帆的海上氣墊。在無風的情況下,「帆蓬」失去作用,幽靈水母還可以通過淹沒於水下的胸骨噴射出水柱來實現自我驅動。它們利用觸角來捕捉獵物、消化食物,在食物匱乏的情況下它們也從海面上獲取海藻以提供能量。它們進化出一套複雜的感官系統,可以清楚地分辨出食物和危險物,這套感官系統還充當導航作用,用以測量風力和確定太陽的方位

暗礁滑魚(reefglider)
生活環境:淺海區
特徵:以海藻為食,依靠長而明亮的彩色腮進行呼吸。
說明:由少殼軟體動物海蛤蝓進化而來的。暗礁滑魚色彩鮮艷,身體圓鼓,利用鰭和彩色尾巴遊動。它們在無脊椎的軀體上進化出三對鰭,交互划動以推進遊行,特別是逃避掠食者的追擊。它們擁有一套高效的導航系統,它們能以銨離子替換出體內的重鈉離子,這使得它們呈現出臃腫的形態,而這有助於它們在海面上漂浮。暗礁滑魚與紅藻是共生關係,前者以後者為食,後者則依靠前者實現後代繁殖

放電魚(Lurkfish)
生活環境:孟加拉沼澤
特徵:長達13英尺,以伏擊的方式等待獵物送上門,然後放出1000伏特的電壓擊暈對方。
說明:體長1米、發電電壓僅600伏的電鰻是放電魚的祖先。長達4米的放電魚,它們粗糙的皮膚以及臉部和嘴角上的鬍鬚看起來酷似橫倒在沼澤地上的爛樹幹。它們進化出自我保護和捕獲獵物的技能,並在皮下形成一層剛硬的物質以保護體內組織。它們能放出1000伏特的瞬間電壓,頓時使獵物或者掠食者麻痹癱瘓。它們生命力頑強,通常飽食一頓就可以維持一周,其食物主要是沼澤章魚

巨龜(Toraton)
生活環境:孟加拉沼澤
特徵:陸地上最龐大的動物,重達120噸,每天可吃掉1300磅的植被。
說明:巨龜是由21世紀的加拉帕戈斯陸龜進化而來。由於龐大體形上的優勢,它們的背部甲殼已失去了原本的保護作用並逐漸退化,但是仍保留一些硬甲用以保護脆弱的肌肉部位。土拉頓是地球上有史以來最大的動物,甚至超過任何恐龍。其體重約120噸,站立時身高約7米。在植被充裕的情況下,每隻巨龜每天要吃掉590公斤的植物。它們擁有一套特殊的消化系統,強健的胃用以碾碎食物,充滿活性菌的腸子用以消化草本食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uGwl9G4BMH2_cNUgjus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