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豬場變成「濕地公園」!這種處理糞污新模式受石屏養殖戶點贊!

2020-03-24     紅河發布

「一棵狐尾藻,解決困擾多年豬糞廢水的污染難題。」3月24日,石屏縣壩心鎮范白沖養殖場負責人邱宗泉打趣道,如今臭氣熏天的養豬場變成開滿鮮花的「濕地公園」。



省、州多家單位與石屏縣4家豬場聯合試驗的畜禽糞污處理新模式投入使用一年多以來,狐尾藻生態濕地污水處理模式在眾多處理模式中「一枝獨秀」,成為畜禽糞污處理的環保樣本。



紅河州畜牧站工作人員趙天永介紹,狐尾藻生態濕地污水處理模式採取的是「生物基質池+生態氧化塘+ 濕地」工藝。因為狐尾藻能較快地除去水體中的氮、磷等富營養化元素,所以可將糞水變清水。狐尾藻還是優良的青綠飼料,可直接用於畜禽飼喂,也可研製成豬飼料、雞飼料、鴨飼料、牛飼料等。


范白沖村村民邱宗泉家釀酒、養豬已經有50多年。這些年,有個問題一直困擾著他,養豬場髒、亂、差不說,還臭氣熏天,廢水也無處排放。因為離異龍湖濕地公園較近,如果糞污處理不好,養豬場將難以辦下去。



2018年,啟動新的畜禽糞污處理模式後,邱宗泉的養殖場內修建了1000平方米的處理池,可以日處理廢水20噸。讓他沒有想到的是,廢水不僅得到有效處理,狐尾藻長出來之後還非常漂亮。「建設畜禽糞污處理設施花費了70萬元左右,當地政府給予一半補助,現在國家的政策就是好,幫助小微企業解決了大難題。」邱宗泉說。



此外,他按照技術員的意見,養殖了很多雞和鴨,長得肥壯不說,肉質還非常好。邱宗泉說,這真是一個良性循環的模式,為他創造了更多經濟效益。


據紅河州畜牧站統計,紅河州第一季度生豬存欄量達295萬頭。趙天永表示,高效、生態、利用率高、投入低的狐尾藻生態濕地污水處理模式,值得廣泛推廣應用。


記者:王宗林 通訊員:趙天永 文/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uD9LDnEBnkjnB-0zV_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