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哲學家說過:「人的思想是萬物之因,播種一種觀念就能收穫一種行為,播種一種行為就收穫一種習慣,播種一種習慣就收穫一種性格,播種一種性格就收穫一種命運」。可見,思想觀念對我們的命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這個理財的時代,大家多少懂一些理財觀念,也知道良好的理財觀念是成功理財的基礎,但是現實生活當中,並非每個人都有正確的理財觀念,有的人甚至常常走入觀念的誤區。
所以千萬不要讓一些錯的理財觀念影響自己和家庭的理財行為,讓自己的理財致富之路變得艱難。下面這些錯誤的的理財觀念,千萬不要有!
最近幾年炒房熱驅使我身邊很多人為了炒房而假離婚,又為了炒房去搖號。
殊不知買房必然賺錢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三四線城市房價上漲,也只是政府解決地方債務的一種手段而已。
前幾天有朋友還在跟我講,說在深圳已經沒法買房了,想投資老家的房地產,沒想到老家縣城房價已經漲到1萬塊,問我還要不要借錢在老家買房。
在我看來,如果是剛需買房那還好,但如果是投資的話,也不想想國家推出的「棚改貨幣化」是為了什麼,現在把錢送進去就相當去給地方政府還債,純粹為家鄉做貢獻。
另外,還有很多這樣的投資者:今天聽說股市好,就跟風把錢投入股市;明天聽到黃金行情還不錯的消息,又想著買點黃金;後天聽說獨角獸基金可以賺一波,就跟著買了獨角獸基金。
說到底,就是投資人不懂宏觀經濟,沒有分析問題的邏輯框架。只有了解宏觀經濟,才能知道經濟形勢的走向,才能區分投資機會。
在這裡我先說一種理財騙局:
市面上有很多類似於傳銷式的理財產品,說發展多少下線就可以拿到收益,鼓吹無風險、高收益。
這種基本上很接近騙局了,但很多投資人聽到高返傭、高收益、無風險就紛紛入坑。
大家必須具備一個意識:現在國債利率大概在5%左右,這個數字屬於無風險利率,如果是固定收益類的產品,利率超過5%肯定有風險的。
學會科學理財無非就是衡量收益和風險之間的關係,做到在更低風險的情況下獲得相對高的收益。
很多人總覺得投資是奇淫技巧,倒騰倒騰就能賺錢。
很多人在投資過程中,總過於相信自己的判斷。一是低估投資風險;二是頻繁操作。
無論是投資基金、股票,還是虛擬貨幣,都喜歡一漲就賣,想著抓住回調時機再買回來。
以投資股市為例,很多人認為自己是基於對政策和宏觀經濟、對股票有足夠研究才去投資的。但是仔細看看自己的交易記錄,有幾個股票不是因為它在漲而買的?最關心的還是熱門板塊、龍虎榜之類東西。
同時,過度自信的人也特別喜歡孤注一擲,懶得分散投資。他們常常會追求熱門基金,把所有的錢都放進去,等待有所上漲的時候趕緊贖回。
更可笑的是,明知一些理財產品是龐氏騙局,卻自以為有「內幕」消息,總覺得自己不會是接盤俠,於是就投入更多的錢,想大賺一筆後跑出來,但結局往往都很淒涼。
人,首先要腳踏實地,企圖用自身經歷來推測世界的模樣,太愚蠢了。
投資理財不僅要求投資者有足夠多的金融知識,更需要實戰經驗。總之一句話,能力不夠,老老實實學知識,別賭運氣事。
基金定投賺不到錢,可以總結為3個原因:第一,懶;第二,貪;第三,對市場沒信心。
很多人以為,定投基金時間只要長就能賺錢,結果放了幾年,發現基金並沒有達到期望中的高回報,就覺得基金賺不到錢。
基金定投屬於相對中長期的投資產品,但不是說放的時間長就一定能賺錢,我們還要掌握一定的投資技巧,比如選擇合適的退出點落袋為安。
建議做基金定投之前設定退出點,並且養成時常觀看市場行情的習慣,特別是在股市交易日的下午兩點半左右。
全世界最讓人討厭的職業人恐怕就是保險業務員了,因為這些人張口閉口就是意外、重疾、死亡等負能量詞彙。
但,懂得通過保險轉嫁風險是理財的第一步。
對於很多沒有重疾險保單又沒有儲蓄的人來說,遇到重大疾病的時候,最常見的做法是賣房、找親戚朋友湊錢、向社會募捐。
我們買保險,就是為了防止未來某一天自己遭遇不幸,還有保險公司給兜底。保險就是一種保障工具,所以我不推薦大家去購買返還型保險,要買就買消費型保險。
每當我看到身邊的人步入各種各樣的理財誤區的時候,都有一種恨鐵不成鋼的感覺。
賺錢是一種能力,正確的理財觀念會讓你的這種能力無限擴展。所以,當你擁有持續賺錢的能力+正確的理財觀念的時候,你就無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