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客平評 三劍客
1
自從新兵入伍改成九月之後,一批批滿服役年限的老兵也在九月脫下軍裝。
由於家住火車站附近,這兩年,每年這個時候都能看到穿著舊軍裝的老兵們拖著行禮箱走出出站口。
舊軍裝失去軍銜的點綴之後,那種落漠,讓人心疼。
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是那些意氣風發的新兵。
他們在儀仗的簇擁下,在喧天的鑼鼓聲中,在胸前大紅花的映襯下,意氣風發。
就像即將奔赴戰場的英雄!
都是分離,老兵的分離,感覺卻完全不同。
群里一位年輕的女兵連指導員說,中午連隊會餐了,為退役老兵送行。
年輕的戰友們一個個哭得稀里嘩啦,不能自己。
無論是走的,還是留的。
那種對軍營,對戰友的不舍,熱淚匯成了河,仿佛是一種對青春的祭奠。
同樣是離別,我們很難見到新兵入伍時,有哪個新戰友因為不舍離家而淚流兩行。
還記得,當年接到被批准入伍的消息之後,連衣服都沒有換,就從大山里一路跑著離開了家。
把攆出來的父母遠遠地甩在身後。
當時,骨子裡有些叛逆,心裡就一個想法:終於可以離開這裡,在外面去闖一闖了!
2
一個老兵說,入伍離家時,有歡送儀式,有大紅花。新兵入營,也有部隊熱情的迎接。
唯獨老兵退伍的時候,部隊有歡送,家鄉卻沒有動靜。
只能默默地、悄悄地回到家裡。
剛剛進小區的時候,就遇到一個提著行禮箱回來的老兵。駐地的武警。胸前的大紅花還沒有摘。
與他擦肩而過,看著他的背影,心裡不禁湧起一陣酸楚。
雖然現在是和平時期,絕大多數戰友沒有機會浴血疆場,沒有機會為祖國和人民立下戰功。
但和平才是軍人貢獻給這個國家的最大成就。軍人和平時期在訓練場上付出的汗水,和戰場上流下的鮮血一樣寶貴。
他們卸甲歸田,理應受到家鄉人民的歡迎。
其實,最近幾年,一些地方也開始舉辦退役軍人歡迎儀式。
為當地的退役戰友披紅戴花,讓他們榮歸故里。回家之路也熱熱鬧鬧,有鮮花也有掌聲。
這種做法無疑是受到老兵歡迎的。
誰不想在軍營奉獻二年五年八年十二年……之後,回到家裡時能夠受到家鄉父老鄉親的歡迎呢?
當然,這裡也有一個現實問題:
那就是一些地方政府的相關部門覺得,送新兵是為了鼓勵更多的青年參軍入伍,讓他們感受到參軍的光榮。
能夠更好地激發青年參軍積極性,有利於完成徵兵任務。
而老兵退伍,一是部隊已經舉行了歡送儀式。再一個,老兵給地方政府帶來的更多的是壓力,是負擔和責任。
比如退役安置的負擔,退役經費保障等等。聰明的人會換一個說法,把老兵比作財富。
但在利益格局下的本質,是無法改變的。
基於這樣的心理,地方政府在迎接老兵上的動力就顯得不足了。
當然,還有一個技術上的問題。
那就是送新兵,一批一批的,有計劃,好組織。
而由於每個部隊的退役時間安排,返鄉老兵的車次等等原因,老兵們回鄉不太容易湊到一起,往往會有一些零零散散。
這也為活動的開展和組織帶來了一定的影響。
這些的確也都是問題。
而且,操作層面的技術問題,雖然看起來簡單,但是要想解決好,卻並非易事。
不過,這並不能成為地方政府不舉行歡迎儀式歡迎老兵的理由。
一是,退役軍人事務部有相關文件精神,要求各地要開展歡迎老兵活動。
二是,歡迎老兵,既是對老兵的一種安慰,也是全社會尊崇軍人的一個有力舉措。
再就是,歡迎老兵釋放出了強烈的擁軍信號。
3
讓老兵在踏上家鄉土地的那一刻,感受到家鄉人民的熱情,感受到家鄉政府的關愛,對於老兵們來說,不僅僅是一件光榮的事情。
當兵光榮,如何體現?
其實,更多的時候應該體現在軍人脫下軍裝之後:他們的合法權益是不是得到了維護?他們是不是受到了全社會的尊崇?他們是不是被善待?
老兵不死,只是漸漸凋零。
老家村裡有一個80多歲的抗美援朝老兵。
按輩份我應該叫他三爺爺。
從記事起,就看到他走路有點瘸。
父親告訴我,他當過兵,還打過美國鬼子。
是在朝鮮戰場上負了傷的英雄。
一次,休假回老家。見到了三爺爺才知道,原來他是我們老部隊的。
我們那支部隊打了哪些仗,當時的領導是誰,他說得一清二楚。
他一聽我們居然是一個部隊的,特別激動,眼裡都放著光了。問了我很多部隊現在的情況,還希望有機會能夠回去走一走看一看。
我知道,以老兵的身體狀況,肯定是不允許了。
他的夢想無法得到滿足了。
那天,老人家一高興,喝得有點兒多。
而酒後,老人說得最多的是,國家政策很好。
他每年的醫療費用幾乎全額報銷,還有一筆在農村生活衣食無憂的補貼。
其實,我知道,我們村裡的年輕人當兵比別的村多,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三爺爺。
一是他的宣傳。二是,每年八一和春節,相關部門都要派人到家裡看望慰問。
無形之中,大家看到了軍人被優待。老兵被優待。覺得,當兵光榮!(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