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沃茲基思泰曾說過,網際網路時代能把好的東西快速傳播,但是也在把好的標準降低。
因為流量時代,作品本身已經不是成功的主要因素了。
快速的更新,快速的淘汰。你去看那些演員和所謂的歌手,一天一首歌、三天拍完一部戲。
以至於回頭想想這五年,居然沒什麼很經典的電視電影甚至歌曲留在心裡。
但是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我們那一代人的時候,童年可以回憶的電視劇、電影、歌曲太多了。
那時候我們以為各種武俠電視劇,各種原創音樂剛起步,沒想到那時候居然是巔峰。
「流行文化經過時間的篩子,泥沙被淘汰,金塊被留下,留下的就被叫做經典」。
周杰倫的《雙截棍》是經典,劉德華的《忘情水》是經典,瓊瑤的《還珠格格》是經典,金庸的《神鵰俠侶》是經典……我們以為經典會越來越多,沒想到現在越來越少。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其實這一代的孩子挺悲哀的,當他們長大之後,問他們以前最喜歡聽的歌和電視劇是什麼的時候,他們的回答大概也只剩下:「哦,想不起來了。」
周杰倫怎麼也想不到,創造了無數爆紅歌曲的他,最後因一首「神曲」上了熱搜。
在巴黎演唱會上,現場觀眾向周杰倫點了一首《學貓叫》。
粉絲們的吶喊和狂歡,掩不住周杰倫的尷尬。
被點中的觀眾是一對情侶,他們大聲喊出對周杰倫的愛,說這場演唱會足以彌補兩人錯過的青春。
周杰倫主動問:那要來一首甜甜的歌嗎?還是簡單愛之類的?
兩人點了一首《學貓叫》後,周杰倫足足愣了幾秒。
給出一段旋律後,周杰倫配合地哼唱幾句,在現場的起鬨中完成粉絲的心愿。
他說:「這是我第一次在演唱會上唱不是自己的歌。」
前段時間還發ins為自己作品驕傲的周杰倫,在自己演唱會上被要求《學貓叫》,不知作何感想。
有粉絲直言,若放在二十年前的演唱會,周杰倫可能會現場把吉他砸了也不唱。
憤懣不平的背後,是替偶像的不值。
更委屈的,是自己心中最美好的青春時代,在網紅歌曲的攻陷下,早已難尋一片凈土了。
「你看到了羞辱,我只覺得心酸」
「每個人學生時代的歌詞本上,都有一首歌屬於周杰倫。」
那個時候誰也想不到,有人一紅就是二十年。
2000年,周杰倫首張專輯《JAY》面世。
專輯收錄了《星晴》《印第安老斑鳩》《黑色幽默》《龍捲風》等十首歌。
回溯起來,周杰倫的《JAY》正是拉開華語流行樂壇新舊交替大幕的那匹黑馬。
那時候周杰倫「吐詞不清」頻被吐槽,被廣大父母認定為」反面教材「。
但這沒有影響人們喜歡聽周杰倫,並且一聽就是十多年。
當年的青蔥少年,在周杰倫的《聽媽媽的話》中感悟到父母的不易;
聽媽媽的話
周杰倫
在《上海一九四三》《夜曲》《黑色毛衣》里為自己懵懂的愛情落淚;
上海一九四三
周杰倫
學校的廣播站,如果有男生為女生點播一首《簡單愛》,就是最浪漫的表白。
周杰倫的歌,成為很多人青春期里孤單和迷茫時刻的陪伴。
《最後的戰役》背景音樂中,令很多男生欲罷不能的扳機扣動的聲音;
《半島鐵盒》那句旁白「小姐請問一下有沒有賣半島鐵盒」和鐵片敲擊的聲音。
他的編曲風格出其不意又自成一派。
在歌壇「封神」的過程中,周杰倫涉足的領域也在不斷突破,反戰的《止戰之殤》、反家暴的《爸我回來了》、體現人文關懷的《梯田》。
他用擅長的混搭技巧,將這些正能量的內容融合到hip-hop里。
不僅逐漸在主流輿論中站穩腳跟,也成為歌迷更加欣賞和崇拜他的理由。
那個時代不但有周杰倫,還有很多優秀的歌手和作品。
2004年是非常神奇的一年:
這一年有SHE的《波斯貓》,周杰倫的《七里香》,林俊傑的《江南》,還有潘瑋柏的《不得不愛》。
這些耳熟能詳的歌曲,經常在學校操場、大街小巷循環播放。
有阿杜的《堅持到底》,范瑋琪《最初的夢想》,還有五月天的《倔強》。
一句「最想要去的地方,怎麼能在半路就返航」,「我和我最後的倔強,握緊雙手絕對不放」,成了很多人激勵自己堅守夢想的動力。
有孫燕姿的《遇見》,水木年華的《一生有你》,朴樹的《那些花兒》,還有王菲的《旋木》。
這些歌曲,在我們這代人的記憶里總留有一席之地。
還有很多青春里最熟悉的旋律,每一張專輯都是經典。
只是,當年唱著周杰倫的那群人,在經歷了畢業、求職、成家立業的諸多生活考驗後,當終於有些精力重新坐下聽歌時發現:
世界好像不一樣了。
除了印在礦泉水上的王力宏沒有變,一切都變了。
周杰倫成了一個丈夫,一個父親。
孫燕姿、蔡依林、梁靜茹、蕭亞軒、S.H.E、羽泉、阿杜……當年周杰倫的競爭對手或隱遁、或轉變發展方向、或回歸家庭,堅持在音樂一線的寥寥無幾。
各大音樂榜單上的作品,大半來自熱搜里的流量擔當。
他們臉龐俊秀、妝容精緻,唱著最流行的音樂。
有時候自己無法欣賞這些音樂,會質疑自己:到底是停留在過去的濾鏡里難以自拔,還是跟不上時代了?
那個朝氣蓬勃的時代,好像再也回不去了。
一場音樂狂歡背後,敬畏已不再。
在時代的大環境下,很多東西都在悄悄改變。
我們曾經喜歡的偶像,在舞台上唱當下流行的《學貓叫》。
我們曾經單曲循環無數遍的經典,被各種魔性音樂擠下神壇。
流量這個詞,逐漸變成了衡量一切的標準。
被帶火的《海草舞》、《紙短情長》、《生僻字》成為新一代流行歌。
還有很多魔性的音樂,輕鬆火遍大街小巷,受到人們的偏愛。
但很大一部分「神曲」,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就像有保鮮期的蔬菜,火了一段時間就被人遺忘。
而真正的經典,不會因時間推移,失去熱度。
一代華語音樂教父羅大佑,他的《童年》、《光陰的故事》等作品,到如今也都是經典之
羅大佑 - 精彩音樂匯
2018年2月15晚,南京,
羅大佑舉行「當年離家的年輕人」巡迴演唱會。
他在舞台上抱著吉他深情演唱,全場觀眾如痴如醉。
忠於自我的朴樹,唱出了《那些花兒》、《白樺林》、《平凡之路》,打動人心。
那些花兒
朴樹 - 我去2000年
2018年8月26日,山東省濰坊市,朴樹出席草莓音樂節 ,抱吉他獻唱一展文藝氣質。
Beyond一首《海闊天空》曾唱哭多少人。時至今日,仍能讓人熱淚盈眶。
海闊天空
BEYOND - 樂與怒
如今,音樂漸漸變得娛樂化、低齡化、碎片化,很多人為了賺錢不斷生產「音符垃圾」。
這場大型狂歡背後,丟失的不僅僅是一顆敬畏之心。
引領時代的音樂,總需要沉澱。
朴樹1996年出道以來,至今只發行三張專輯。
其中,2003年出版的《生如夏花》,與2017年出版的《獵戶星座》之間,隔了14年。
生如夏花
朴樹 - 生如夏花
外界的歡呼和掌聲,對朴樹更多是一種困擾。
朴樹在《魯豫有約一日行》中談及,公眾對他的「神化」讓他反感。
魯豫問到:「你會害怕自己有一天寫不出歌了嗎?」 他坦言:「我挺怕的。」
談到對音樂的堅守,朴樹說絕對不會放棄自己的底線。
一個好歌手,總在用「好歌」證明自己的實力,而不靠流量加持。
什麼是好歌? 火遍全國就一定是好歌嗎?
對聽眾來說,也許是;但對音樂人來說,未必。
《離人愁》剛出來的時候,全網沸騰。
後來這首歌引發爭議,直接影響了作者的「進階之路」。
好歌,不是靠套路就可以做出來。
在《明日之子》中,華晨宇對原創歌手提問,後者由於缺少樂理知識不能作答。
華晨宇對此評價:
「作為一個創作者,樂理知識很重要,否則你做出來的東西,不知道自己在寫什麼,這個是很可怕的。」
華晨宇堅持一個觀點,音樂人應該有自己的標準,去提升自己,去做帶領大家往前走的音樂。
有些歌雖然火遍全國,但不代表就是好音樂。
到朴樹這,一首歌不論他反覆修改多少遍,其實大多數人根本聽不出來。
不是所有人都能聽出音樂的細微差別,或許旋律好聽就可以變得流行。
但每一位有自己原則的音樂人,都應該有「死磕」的精神。
每一首歌,都像一個藝術品。
好的歌曲,應該是有溫度的:引領靈魂,也溫暖時代。
音樂人,最怕丟掉了認真和那顆敬畏之心。
歌王敗給洗腦神曲,時代的悲哀
過去衡量音樂作品的優劣,人們會比較唱功的水平、情緒的表達、意境的營造。
如今那些能夠帶給人們「快樂」的歌曲,大致有三個特點:魔性、土味、病毒式傳播。
《這!就是原創》節目在收集全球華人地區上萬組唱作人作品的原創榜上,《學貓叫》位列第三。
真正的好作品,或許正逐漸被口水歌壓縮。
在崇尚解構的時代,談論一些學院派所強調的字正腔圓、唱功等,很多人已經不屑一顧。
但是,倡導多元的音樂,不代表默許「快消品」成為主流。
《今晚九點見》里,51歲的搖滾老炮兒鄭鈞評價現在的音樂排行榜,毫無公信力。
他將現在的音樂類比成讓你噁心的菜,壓根沒得選。
「排行榜上十首有九首,真的聽不下去」。
他甚至耿直地說:「它雖然火,但是我一聽,這就是屎啊。」
以前的歌曲火了,是因為歌好聽;如今的歌曲火了,是因為背後唱歌的人火。
朴樹在接受南都採訪時提到,2011年著手新專輯,了解當時的音樂狀況以後,崩潰了:
「看到大家(接受音樂)的底線比我想像的還要低,無法理解,我就想,這社會怎麼了。」
流量在前,實力在後。
大多數缺乏曝光度的音樂人,連讓聽眾接觸到自己作品的渠道都沒有。
他們需要更多的努力,更多的機會,甚至更多的運氣,才可能曇花一現。
好歌手越來越少,這是一種倒退。
人們無法阻止時代的腳步,只得承認曾經的時代已不復存在。
33年前,崔健卷著一高一低的褲腳,穿著馬褂抱著貝斯走上北京工人體育場,帶著粗獷的氣質,用沙啞滄桑的嗓音吼出:
「我曾經問個不休,你何時跟我走。可你卻總是笑我,一無所有……」
體育場內,人們以掌聲、嘶吼、淚水回應。體育場外,電視機旁的觀眾,同樣痛哭流涕。
那一代人的作品,不是茶餘飯後的消遣,而是如許知遠談到的:構建你精神的一部分。
許知遠在《那些憂傷的年輕人》寫到:
「不管崔健還是李敖,他們都準確無誤而又精彩萬分地充當了這段時間中我們靈魂的導遊人,他們是我們內心深處最熱血沸騰的記憶。
如今他們老了,我們也老了,像告別了蜜月期的情侶,我們相互指責對方的叛變,同時誰也無法忘記那些最美妙的時光……」
不得不承認,曾經的時代已經漸漸離我們遠去了。
我們最喜歡的組合:蘇打綠、SHE、飛兒樂團,單飛後沒有人再知道他們是誰。
我們記憶中經典的歌曲,被新的經典取代。
再過30年,也許屬於我們這代人的青春早已落下帷幕。
但我仍期待,那些曾經觸動我們的歌聲,依舊活躍在下一代人的青春里。
「曾經最火熱的流行歌,也已經被歲月改名叫復古。」
而在一萬人只聽一種音樂的時代,我還是忍不住偷偷懷念,之前的那段輝煌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