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雄奇、秀、險、幽眾美為一體,歷史文化名山,河北石家莊蒼岩山

2019-11-11     視覺秀旅遊

蒼岩山景區, 位於河北省石家莊市西南50公里的井陘縣境內,總面積63平方公里,高1039.6米 ,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山、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4A級旅遊區、蒼岩山福慶寺做為蒼岩山的核心景區被列為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蒼岩山為太行山支脈,風景優美,草木繁茂,上山處處有景,景景觀奇,景景有典,自古享有"五嶽奇秀攬一山,太行群峰唯蒼岩"的盛譽。 蒼岩山上古木參天,層巒疊翠,自然景觀奇特繁多,其中以"碧澗靈檀"、"陰崖石乳"、"峭壁嵌珠"、"爐峰夕照"、"山腰綺柏"、"竅開別面"等"蒼岩十六景"最為著名。

在這些峰巒之間,散落著眾多禪房、古剎、亭台、碑碣,大都是明清時期的遺物,這些建築或建於峭壁之上,或坐落於斷崖之下,雕樑畫棟,古色古香。主要的有福慶寺、書院、萬仙堂、公主祠、橋樓殿、玉皇頂、峰迴軒、藏經樓等。

橋樓殿是蒼岩山最有名的一座建築。只見在兩壁斷崖之上,凌空架有三座單孔石拱橋,橋上還建有樓殿,從山下仰望,橋樓凌空飛跨,雲移樓動,恍然欲飛。此殿是我國三大懸空寺之一,也是我國古代建築的傑作。

蒼岩山每年陰曆三月和十月都會舉行盛大的廟會,距今已經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井陘蒼岩山廟會,由來已久,時間為農曆的三月和十月。當地民間傳說,隋煬帝之女南陽公主出家在蒼岩山,俗稱"三皇姑",被尊為"蒼山聖母"。蒼岩山廟會的起源,就源於對"蒼山聖母"三皇姑的崇拜與祭祀。相傳,三皇姑誕生於三月,涅盤於十月。傳統民俗,三月時為皇姑送單衣,十月時為皇姑送棉衣,意為換季,遂成廟會。一是對皇姑進行祭祀,二是求皇姑保佑平安,降福人間。

舊時廟會,以敬香許願、還願為主。井陘境內分四個區輪流值班,每年各區香客將蒼山聖母接回,於廟會初一日,將聖母用鑾駕送至景莊,再由景莊開始逐村演駕,直到蒼岩山下。鑾駕是一頂八抬殿式敞轎。演駕開始前,將三皇姑的鑾駕請到景莊街心,上供焚香祭拜。接著,三聲地動山搖的鐵炮響過,宣告開始起駕。

演駕隊伍陣容龐大。馬子(由有一定威望及武功的人擔任)右手持九斤麻繩鞭,左手操三尖兩刃刀,左揮刀,右甩鞭,於隊伍前開道。駕前全副執事,鳴道鑼、龍虎旗,"肅靜"、"迴避"牌排列兩側,輕重樂隊吹吹打打;接著是抬供品的人員、童男

童女和鑾駕,由四大金剛護衛;後面依次為顛皇槓、耍獅子、舞長龍、扭拉花等節目,最後是社火。 演駕隊伍浩浩蕩蕩,途經村莊皆夾道相迎,鑾駕一到,路旁眾人就地跪拜,恭送過村。鑾駕到蒼岩山下胡家灘村口,又放三聲大炮,蒼岩山福慶寺內眾僧徒恭候在山門口,簡短的接駕儀式後,馬子頭前飛岩走壁,在蒼岩山一尺多寬的懸崖邊的圍牆上快跑三個來回,方才完成使命,最後再把鑾駕護送至山上的公主祠內。這時,各表演隊在蒼岩山的山門前拉開場面,進行表演。整個廟會期間,各村的花會、武術等表演隊都在此盡興表演。

景區看點;岩關鎖翠蒼岩東峰斷崖在半腰伸出西轉的山坡與西峰斷崖之間形成山口,福慶寺山門巧借山勢,建在口上,茂林、深谷盡掩其後。西峰斷崖在西北半里許,又同鑾台堖形成鑾台山口,山門,牌樓皆隱寓其內。故不進鑾台口,無由見山門,進了鑾台口,仍不見檀林。輕搖巨壁第一景,"岩關鎖翠"接蒼穹。

風泉漱玉一進鑾台口,豁然而見:層巒南北一峽谷分,白鶴泉(寺河)水過山門,灘中嶙峋石點點,澗上清風拂俗塵。山峽清趣,使人別開生面。福慶寺山門牌樓,臨水而建,有石磴伸向水中。即便在乾旱的季節,這裡清泉依然不涸。山下人家,汲清泉而飲,水味甘冽。據傳,曾有白鶴成群,棲息溪邊。溪水穿石,淙淙泠泠,如鳴佩環,石蟹成群,游鱗可數。"風泉漱玉"滌人情懷。

蒼岩山-譚翃晶國畫作品自水邊拾級而上,進入山門,景色一變:一片蔥蘢眼欲迷,南嶺如屏與天齊。棟宇青青隱約見,"書院午蔭"作額題。山門內右側,臨西峰崖下,建有石涵,其上岩垣月門,院內有屋宇一棟。這裡古柏森郁,清溪潛跡,雖日午,亦綠陰遍地。據傳這一靜寂幽謐之所曾是蒼山書院。因而名此景為"書院午蔭"。

蒼岩山美景沿書院與圓形房之間的進山石徑前去,幽谷深邃,巨石參差,叢林參天蔽日,陣陣清馨襲人。月門當道,由"碧澗靈檀"門額,可知已到檀林。這裡的白檀,據宋碑記載就有,有的已有千年樹齡,可謂蒼山一絕。它們不僅心空皮脫,而且樹形因地而異。岩壁上,有的橫生側出,有的倒懸翟傘;澗底里,有的軀幹洞開,依然鬱鬱蔥蔥;有的只剩彎彎的樹幹,又發新枝,是難得的"盆景";更有的如巨蟒鑽縫抱石,勢欲拔山;有的癭瘤密聚,相貌猙獰;有的如群龍翻騰糾葛,爭欲破壁而去。真是無奇不有,世所罕見。昔人讚美它們是"長生石上種真魂"。

步過檀林至西南絕谷深處,南嶺與西峰之間的峭壁愈往西,崖距愈窄。危崖千尋,青天一線,極目仰視,只見橋殿飛架崖間南北,金碧橫空真可謂天下奇觀。人們望之驚嘆,為之讚美:"千丈虹橋望入微,天光雲彩共樓飛"。移目橋下,聳立的石磴直通橋殿之後,高懸三百餘級。拾級而上,澗風吹來,透膽生寒,一登森然一動魄,此時真是上青天!若遇雲低霧重,崖間風吹雲涌,攀登者可直入雲端。人們稱此石磴為"雲梯"、"天梯",併名此景為"懸蹬梯雲"。

登上雲梯頂端,有靈官殿當面而立。其後,兩崖嵌一略呈圓形的巨大黑石,懸於殿頂上方。每逢山洪成瀑,飛流直下,一臨此石即蹤跡不見。靈官殿建於此石之前,正當洪口,竟安然無虞。這一奇怪現象,極似黑石有特異功能,因而昔人視之為山靈,稱它是"避水珠",以至"山靈有意夸騷客,多少名流為賦詩"!其實,填塞崖澗修築天梯時,巧匠有意留下了一條暗道,以便泄洪。黑石正好嵌於兩崖最窄處,同靈官殿一起遮住了暗道。飛瀑即從石後的暗延宣洩而下,故而黑石有"避水靈通"。由於遊人所處的位置看不到石匠暗隧,才難解這一奇異的現象。飛流直下的壯觀,攸而不見的玄妙融合一體,構成峭壁嵌珠之景,在此的確獨具特色。靈官殿東南有傳說中的水簾洞,是崖隙中溢出的山泉。

水簾洞東即天王殿,人們習慣稱它是小橋樓殿。其前有大橋樓殿,再前是天橋。三橋飛虹並駕,至此可以盡情臨賞。天王殿迎面檐柱上所懸大草楹聯:"殿前無燈憑月照,山門不鎖待雲封",真可謂是對奇蹟、佳境的點景絕唱。那精美的古代石雕,高超的古代營造工藝,色彩斑斕優美動人的蘇式彩繪,脊飾上勢欲騰空的游龍,昂首晴空的玉鳳,金碧燦爛的殿頂,配上朱紅閃光的明柱、紅牆、玲瓏的雀替、欄檻……,由天橋上凝眸這一對姊妹橋殿,仿佛已至月殿仙宮;俯視可見:崖下檀林如茵匝地,磴上行人幾不盈尺。轉側皆景,"橋殿飛虹"壯觀奇絕!

絕巘回欄在西峰間的斷崖上,禪房、危台、祠宇、浮圖等聳於空際,由鑿壁修成的棧道,曲折通達。攀援其間,上接太虛,下臨無地,如履劍閣之險。峰迴路轉,直達崖端。遠眺,群巒疊嶂,似萬傾波瀾;近瞰,百鶴泉峽盡收眼底。過去時而有人失足跌下,因此,曾名此處為"摔頂"。棧道邊緣已修有短牆,景稱"絕山獻回欄",遊人至此,已有驚無險。

蒼岩山沿絕山獻回欄東行,至"峰迴路轉"而北,轉角處,一古碑迎面矗立。此碑龜蚨龍帽,通高3.5米,勒刻於1527年。碑額"蒼岩重修福慶寺記",為明代貴州布政司右參政趙維藩篆。碑文撰寫與書丹,均出自明代吏部尚書喬宇一人。碑文在記載1516-1520年福慶寺重修妙陽公主真容殿(今南陽公主祠)的同時,記敘了1525年作者同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劉麟同游蒼岩所見的寺景,全文僅六百餘字,信手而成,語句質樸凝鍊;那剛勁蒼秀、結體獨特的行書,堪與文章同稱雙壁。作者喬宇,字希大,山西省昔陽縣人。他生於當朝綱紊亂的正德、嘉靖年間。史載其秉政清廉,持身嚴謹,尤能直諫君過,以致被迫辭職回籍。劉麟,字元瑞,江西安仁縣人,官工部尚書,是馳名當時的江南三才子之一。他耿介不阿,同喬宇志趣相投。一代名臣的聯袂相游,為蒼山留下了佳話。碑文的書撰為喬宇62歲時的作品,文、書俱老,在書法藝術、文史資料等方面都有相當的價值,是蒼岩山中的名碑。因作者曾官居吏部,故此碑被稱作"尚書古碣"。碑文的勒刻與碑身的雕琢,均屬上乘。碑帽透雕蟠龍,人亦指其為"透龍碑"。建國前寺僧為了騙錢,編造說,能把硬幣貼在碑上者,即可生男孩,至今仍有不少遊人登碑貼幣,以致此碑已有較重的磨損。

西峰崖壁上有一巨石分出,聳峙於藏經樓北,高可10米許,形似孤峰兀立。其上平坦如砥,前人摩刻的棋盤和"喬劉雲臥"四個大字,仍清晰可辨。據"古碣"所記,喬劉確曾登臨。置身台上,西南絕谷中諸景歷歷可數;喧呼一聲,山傳谷回,"雷音"激盪。故有句:靈山此處道場開,逐去妙陽南陽來。菩薩心腸原最好,理應對講說法台。

沿說法台下的棧道走去,即見南陽公主祠。古柏蟠曲於甍上,寶塔佇立於檐旁,薜蘿泄翠於欄下,龍碑陪伴著紅牆。間或雲煙繚繞,梵宮若隱若現。仙樂即長奏於幽宮,長袖可翩躚於桂殿?前人以"岩下仙宮入畫圖,瓊華紫翠小芳壺"的詩句,點染"虛閣藏幽"的景色,十分貼切。

東峰北端半崖上,亦聳立有說法台式的孤石,其體小於說法台,形狀極似香爐。不知何年有人在其頂上插石石柱為"香",俗稱"石香爐"。民國《井陘縣誌料·雜物》記"石香爐刻有宋·乾興元年,等字",今已不復辨認。石香爐的位置恰好正對公主祠。由公主祠遙望,"香"與"香爐"隱約可見。每當日暮晚霞,夕照爐峰,"三香"愈為分明。

靈檀是蒼岩的一絕,古柏在這裡則更不同凡響。無論在兩峰斷崖的絕頂,還是在兩谷崖頂的危緣,都生長有千年以上的古柏。遠望團團簇簇,欲墜不墮。更奇者,它們植根於萬丈崖畔的石罅內,伸出千姿萬態的枝幹,供人鑑賞;最險絕處,像虯龍狂舞;最開闊處,如碧綠的禮花,晴空怒放;最陡峭處,又似青鳳展翅欲翔。今人凝神注目,奇趣橫生。昔人稱它們是"山腰綺柏",古柏與靈檀疊翠蒼岩,獨秀太行。

東南絕谷的東南隅,略呈弧形,谷深林密,是蒼岩最幽寂的所在。這裡崖壁內縮,崖頂突前,北、東、南三面巨大的崖壁上,掛滿鍾乳,其形狀光怪陸離,無奇不有。南壁似"千佛岩",北壁似"水簾洞",東壁則像"泥石流"。人們不必到石鐘山,亦不必去七星洞,即可在這裡飽覽它們的造化。這一奇異的現象,實由奇異的岩層造成。蒼岩山本是麻粒岩形成的斷崖,崖壁上凡沒有草木或莓苔的地方,即呈赭色。故前人亦稱其為"丹壁"、"赤崖"。唯獨東南絕谷的東南隅,岩層卻為石灰岩組成,由於崖頂突前,山洪沖不到,細水卻常浸,歷千萬年,形成了如此奇異的景色。"翠岩深處絕塵埃,疑是仙人種玉來",昔人因其地處幽邃,稱之為"陰崖石乳"。

蒼岩,澗深壁峭,幽谷迴環,林繁木茂,山泉瀠然。麗日經天,憩息林下,山鳥啁啾,一唱百囀,餘音繞林,陶然欲醉。捫汗於天梯,喘息於絕獻,戛然一聲,空谷鳥應,胸舒氣朗,心曠神怡。

園覺殿後,南崖的崖壁上,有一山洞,其旁鐫"竅開別天"大字景題。登臨洞口,可見"南天門"三字刻於洞上。進"門",攀階扶壁出於洞外,已至南嶺東側,再上,即達南嶺之巔--玉皇頂。一凌絕頂,令人大為驚詫:良田數頃秀麥遮,綠柳紅桃映村落。幾度拭目驚蜃影,雞犬聲聲疑始破。聳入雲天的絕頂上,平緩的坡田,遠接雲峰,寺堖村即在此地,真使人顛天倒地,前人稱其為:"武陵桃源",意即"世外"其實它應在"天外","仙界"之上是人間,一竅確是開別天!

古代建築;福慶寺是蒼岩山上的主要寺院,原名興善寺,始建於西晉,距今已有一千六百餘年。至隋代曾大肆擴建,規模宏偉,金碧輝煌,是一座依山而築、臨景而置的古建築群。相傳隋煬帝之女南陽公主因不滿當時父皇殘暴,朝正腐敗,不辭遠道來此削髮為尼,靜心修度,行醫濟世。於是寺名亦隨之名聞天下,成為我國著名的佛教古剎。

公主祠在橋樓殿以北,亦是福慶寺主要建築之一,是為紀念隋煬帝之女南陽公主在此出家為尼而修建的。祠寬三間,進深一間,坐西朝東北膚有斷崖,面臨絕壁,飛檐斗拱,畫棟雕梁。檐下掛風鐸,共聲悠揚。祠內置三佛龕,正中塑公主像,其兩妹從侍兩旁。兩側各塑有樂伎12名,手執樂器,有彈有吹,神態自如,形象逼真。牆上布滿壁畫,都是以公主修身得道、濟世救人的故事為題材,工筆彩繪,色彩鮮明,線條流暢,層次分明。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頗有藝術價值,至今仍保存完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tob4WG4BMH2_cNUg1Na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