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門學子回饋社會:最成功的教育,莫過於教出這樣的孩子

2019-08-08   家學寶

關注「家學寶」每天收穫專業家庭教育知識

(圖片來自網絡)

家學寶主筆團 | 戀小暖

1


最近看到了一則新聞,五年前,貧寒學子杜家毅在多位好心人的幫助下,如願進入了大學,五年後,已經在中科院讀研二的杜家毅,決定拿出一萬餘元,來償還當年好心人的資助,或者繼續資助貧困大學生。

同時,杜家毅還特地寫了一封感謝信,感謝這些年來一直資助他的好心人,並表示「要把愛心傳遞下去,讓世界充滿愛」。

(圖片來自網絡)

這樣的舉動,實在是讓人動容,這位學子的優秀之處,不僅在於他的成績,更難得的是他心中的那顆感恩之心,一顆很熱的心,不因遭遇苦難而冷漠下來,而是抓住那一點點光和熱,通過自身的努力,不斷將它放大。

一個懂得感恩的孩子,值得被這個社會溫柔以待。

作家李月亮說過:

「為人父母,最大的成就就是教出會與這個世界相處的孩子。」

還記得那個高考當天登上熱搜的「跪地謝母」的男孩,高考結束,男孩出了考場,徑直走到母親面前,雙膝跪地,大聲喊出:

「媽,我有話跟你講!媽,謝謝您,這些年您辛苦了!」

這一幕,溫馨又感人,不僅讓在場的家長們紛紛感動落淚,也讓無數的網友為這個男孩點贊:

「如今這麼懂得感恩的孩子實在是太難得了!」

「能夠懂得感恩父母的孩子,以後一定歪不了。」

「感恩才是立足之根本啊,不說高考成績,就這樣一個舉動,已經甩掉太多孩子了。」

一個下跪的動作,一句感恩的話,讓無數人為之落淚,教出一個懂得感恩的孩子,才是一個家庭最值得驕傲的事情。

2

美國心理學家羅伯特·埃蒙斯,他是一位長期研究感恩與幸福之間關係的學者,曾做過一個實驗:

將1000個人隨機分成三組,第一組記錄生活中的情緒狀況並評分;

第二組記錄生活中讓他們感到惱怒的事;

第三組除了記錄日常事件,還需要列出每日最感動,最想感謝的事情。

結果顯示,第三組中在生活里有意識地培養自己感恩之心的人,和其他兩組人員相比,他們的幸福度和滿意度要高出25%。

人因感恩而幸福,也因幸福而感恩。

也許就如羅伯特所言,感恩是內心對生活的驚喜、知足和欣賞,對現實生活的滿足,知道今天來之不易。

一個懂得感恩的人,總是充滿了樂觀的想法,心中善良與勇氣共存,在遭遇困境時能夠積極面對,不氣餒,不埋怨,一如既往地堅持初心,做那個最善良,最勇敢的自己。

(圖片來自網絡)

一個人的感恩之心,才是他人生最大的財富。


3


董卿在一次錄製節目的時候說:

「你想讓你的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你就先成為什麼樣的人。」

父母作為孩子成長路上的陪伴者,引路人,對於孩子產生的影響是一生都揮之不去的烙印。

過年的時候,表哥表嫂帶著他們八歲的兒子樂樂來我們家拜年,八歲的樂樂簡直就像是個小霸王,來到親戚家中也絲毫沒有收斂。

不僅是對表哥表嫂,對我們家裡的長輩也是頤指氣使,直接對正在廚房裡正在忙活的媽媽「下命令」:

「我餓了,你趕緊做飯,再吃不上飯我就走了,以後都不來你們家了。」

過了一會又對坐在搖搖椅上的父親說:

「我想坐這個椅子,你把它讓給我坐了,你去坐沙發......」

對於樂樂這種不禮貌的行為,表哥表嫂似乎已經習以為常了,絲毫沒有制止的意思。

後來我實在看不下去了,便對樂樂說:

「你對老人要有禮貌,要學會說謝謝。」

沒想到樂樂理直氣壯地說了一句:

「在家爸爸媽媽都是這樣對爺爺奶奶的,他們都沒說謝謝,憑什麼我要說?」

原來如此,孩子就像是一面鏡子,倒映出了父母身上的所有缺點。

我們總是對孩子給予很多的期待,希望他善良,正直,彬彬有禮,懂得感恩,可是我們很少會去審視自己,更不會刻意地要求自己養成這些品質。

正所謂「人之初,性本善」,孩子的天性都是溫暖純良的,但畢竟孩子的心理不夠成熟,難以分辨黑白善惡,大多數的時候,他們的行為都是對外界的模仿,尤其是和他們朝夕相處的父母,更是他們的模仿對象。

父母的循循善誘和以身作則,對孩子的成長有著重要的影響,孩子能不能成長為我們期待的那樣,關鍵是看我們自身能夠達到這些「期待」。


4


孩子身上存在問題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對他們的錯誤一再縱容,因此正確的家庭觀念和教育方法,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格外重要。

除了以身作則,我們也應該學會「放手」,不再做孩子的「包攬者」。

近幾年很流行一個名詞——「巨嬰」,意思是一些人已經成年,有勞動能力,但仍然一昧地向父母索求。

以前的時候在網上看到過一個事例,一位七十多歲的老人多次遭到兒子的家暴,被兒子打斷胳膊,打傷胯骨也不敢聲張,因為他沒能給兒子娶上媳婦。

(圖片來自網絡)

在他眼中,給兒子娶上媳婦是自己必須承擔的義務,在兒子的眼中,父親掏錢給自己去媳婦,也是理所應當的事,錢湊不夠,就是父親的錯。

而他作為一個手腳健全,身體健康的年輕人,從未想過自己去賺錢成家立業,更別提去報答年邁的父親。

教育中有一個悲哀的現象,就是為孩子傾盡所有的父母,卻養不出一個知道感恩的孩子。

趁孩子還為成長為巨嬰之前,我們應當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去培養,鍛鍊他獨自生存的能力,然後目送他遠去,開啟屬於自己的新生活。

父母學會適時地放手,鍛鍊孩子自己去處理問題的能力,只有當孩子體會到了父母的艱辛,感受到生活的不易,才會對為自己傾其所有的父母,懷有一顆感恩之心。

讓感恩也成為一種儀式。

當感恩被賦予了一種隆重的儀式,孩子也會對感恩心懷敬畏。

除了「潤物細無聲」的日常教育,我們也需要一個正式的場合,教會孩子去表達感恩之情。

諸如父親節、母親節、教師節等重要節日,可以和孩子一起為親人準備禮物,讓孩子在感受被愛的同時,也教會他去愛別人。

一個願意付出的孩子,也必然懷有一顆感恩之心。

對於父母來說,最值得自己驕傲的,不是孩子考試得了第一名,也不是又被老師誇獎了,而是孩子擁有一顆善良的感恩之心,懂得去體諒父母,關心父母。

「感恩」是一種生活態度,是一種美德,一個懂得感恩的孩子,心中必然住著一個小太陽,永遠樂觀堅強,教會孩子感恩,才是我們留給孩子最寶貴的財富。


家學寶編輯團隊以專業的心理學、教育學和社會學理論為支撐,原創圖文、音頻、視頻和測評內容,為您提供全方位的教養支持。家學寶——您手邊的家庭教育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