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子冷水或熱水上鍋有那麼重要嗎?教你一招,蒸出包子不塌陷還香

2019-12-31     意中美食

歡迎關注「 萌蒂美食 」,我們每日為您分享食材、美食做法、烹飪技巧、店面經營等關於美食的那些事。上千個美食菜譜,極具競爭力的餐飲創業方案,等你私信給我們哦!!

包子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和經常吃的主食之一。包子它是一種比較古老的傳統麵食。包子在我國北方比較流行,但其起源是在我國的四川,相傳是三國時期,蜀國丞相諸葛亮發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了。

製作包子比饅頭要複雜許多,要調製製作餡子,還要將其包入面中。不僅和面和餡子很重要,醒面和冷水或者熱水上鍋也特別的重要,小編今天就教你一招,蒸出包子不塌陷,又香又大又好吃。

所需食材:麵粉1000克、豬肉1.5斤、大蔥6棵、生薑一小塊、食鹽適量、甜麵醬適量、酵母10克左右、老抽、油適量。

發麵:首先咱們來發麵,將麵粉倒入盆中,倒入適量的清水,酵母用水化開,倒入到麵粉當中,和成光滑的麵糰,上面蓋上蓋子或者覆蓋上保鮮膜,放置一旁發酵上2個小時。

調製餡子:利用發麵的時間將豬肉去皮之後清洗乾淨,切成小塊(最好肥的占1/3,將買回來的豬肉放入冰箱凍上1個小時左右,這樣特別的好切好剁)。切小塊之後肥瘦的摻雜在一起剁成肉餡子,肉餡子儘量剁的細一點。喜歡牛肉的可換成牛肉。肉剁好之後放入大碗中。

將生薑剁碎,大蔥剁碎放入肉餡子當中,調入適量的食鹽、甜麵醬、老抽、油適量朝一個方向用筷子使勁攪拌,攪拌上勁即可。

和麵包包子:面發酵好之後,準備案板將面取出,發酵好的麵糰,表面充滿了小氣孔,一般都是原來麵糰的2-3倍的大小。將麵糰取出放置到案板上反覆揉搓排出空氣。麵糰揉好之後分成n個大小均勻的小劑子。用擀麵杖擀成包子皮。

取適量的肉餡子放入到包子皮中間,然後捏住麵皮的邊緣捏起來,將所有包子包好之後放置一旁等待上鍋。

蒸包子:

鍋中倒入適量的清水,這裡就是咱們的重點了。如果是包好的包子,立馬上鍋的話就用冷水上鍋,不蓋蓋子使其二次醒面發酵。如果包好之後二次醒面了就熱水上鍋。二次發酵對發麵成品的鬆軟度有很重要的作用。

水燒開之後轉中小火大約蒸製20分鐘左右即可。如果不確定時間可以轉小火之後打開蓋子看看用手按一下判斷是否蒸熟了。蒸熟之後切記不要立馬打開蓋子,關火之後讓其在鍋裡面再悶上2-3分鐘的時間。這樣可以防止包子回縮塌陷,蒸出的包子又大又好吃。

小貼士:1. 冷水或者熱水上鍋完全取決於麵食是否二次發酵。說是冷水或者熱水上鍋重要,但就是使其二次醒面發酵。

2. 蒸製的時間取決於素餡或者肉餡,還有麵食的大小而定。但無論是包子還是饅頭,都要注意,不要蒸熟之後立馬打開蓋子,要關火之後在悶上幾分鐘。

小知識:剛開始的時候叫做饅頭,是因為諸葛亮在大勝孟獲之後,班師回朝經過瀘水,起了很大的風浪,孟獲說是戰死的將士亡魂在作亂,必須以人頭祭獻才能過。諸葛丞相不忍心,便吩咐其隨軍櫥子,製作麵食,包上牛羊肉,沉入江中。才度過瀘水。從那以後便有了"饅頭",也就是現在的包子。因為之前的饅頭做工複雜,人們簡化掉步驟,便有了現在的白饅頭。

其實包子這種麵食在很久之前就有了,據記載大約在魏、晉時期就已經出現了。那個時候的包子其實叫做"饅頭"。至於"包子"這個名稱是在宋朝的時候開始使用的。

歡迎關注「 萌蒂美食 」,我們每日為您分享食材、美食做法、烹飪技巧、店面經營等關於美食的那些事。上千個美食菜譜,極具競爭力的餐飲創業方案,等你私信給我們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tjT8Xm8BMH2_cNUgd3a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