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最近50ETF期權持倉量的變化,這個對個人投資者來說比較陌生的衍生品曝光度大大提升。
目前,上證50ETF期權是A股市場唯一ETF期權交易品種,成立了已經4年時間,發展這麼快,還是挺意外的。
我統計了從成立以來的持倉量變化,從最初的4萬張持續增長到今年7月份的404萬張,特別是19年以來增長的速度非常明顯,整個7月份連續突破300萬、400萬張關口。
上證50ETF持倉量變化
去年底有消息說,300ETF、深100ETF的期權也在加緊發行,不過這種期權對個人來說門檻挺高,一般是金融機構從對沖的角度,才會配置指數基金期權。
大家都知道50ETF的含義,ETF期權相當於就是在支付一定的權利金後,獲得了未來某個時間行使某個價格的權益,這個權利可以是買入,也可以是賣出。
期權的含義就在於此。
舉個例子:
假設上證50ETF目前價格3元/份,小明預估未來1個月內上證50指數會上漲,選擇認購一個月後到期的50ETF期權1000份。
這個時候,小明已經完成了一個月後行權的資格。
假設下月上證50ETF合約到期後,50ETF價格上漲至3.5元/份,小明就能以3元的價格行使權利,買入1000份50ETF。
一進一出,小明可獲利(3.5-3)*1000=500元,再減去權利金,就是小明最終獲得的利潤。
認沽(看跌)也是同樣套路。
有人會說,如果50ETF價格下跌到2.5元呢,這個時候小明要麼認虧,不行權,直接損失權利金;要麼按3元價格行權。
但凡數學不差的朋友,應該也不會行權了吧,最多損失一些權利金。
期權歸根到底就是你花錢買了一個未來可以行使權利的資格,是否行權的決定權還在你手裡。
雖說可以對沖,不過對個人來說,50萬的市值和帳戶餘額及融資融券或期貨交易經歷,這些門檻不低。
大家也可以關注下上證50ETF持倉量、認購、認沽的變化,對整個市場的多空變化,有一定程度的幫助。
比如從今年4月份以來,認購的持倉量一直都高於認沽持倉量,要知道之前1~3月後者一直高於前者。
而2018年10~12月,上證50ETF的認購持倉量大幅飆升,各位對比下當時A股的情況。
事後來看,這個數據對A股的資金多空態度表現非常明顯。
二
全球市場指數數據,主要是根據PE/PB/盈利收益率為評估值。
90%為國內A股的相關指數,海外市場指數則包含德國DAX、美股標普500和納指100、港股恒生指數和H股指數。
原油、地產信託基金等其他資產,可根據歷史價格或波動進行配置。
第546期全球市場指數估值表
點擊查看大圖更清晰
- 盈利收益率=1/PE*100%
- ROE=凈利潤/凈資產*100%(PB/PE可粗暴計算)
- 分位點:當前市盈率或市凈率在歷史估值數據中的位置
- -表示暫無數據
指數估值表說明:
1. 綠色部分為相對低估指數,安全邊際高,上漲機率大,定投可選;
2. 白色部分為正常合理估值指數,已定投持有,不買賣;
3. 紅色部分為相對高估指數,安全邊際低,可根據市場熱度,分批止盈;
4. 指數估值表包含A股、港股、歐美、日本等股票市場主流指數,同時納入石油、REITs相關資產類型;
5. 指數交叉評估維度:盈利收益率、市盈率、市凈率和凈資產收益率;
6. 歷史分位點參考界限:30%、50%、80%;
7. 部分指數不適用以上指標。
三
- 主投指數基金,尋找穿越牛熊的主動基金;
- 尋求高安全邊際基金,低估分倉買入,高估逐漸退出;
- 動態平衡策略和資金網格化管理;
- 基金組合配置,對沖品種風險;
- 中長期投資,忽視短期波動;
- 中低風險策略下的投資品種;
- 最實用的家庭重疾、壽險、醫療和意外保險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