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很喜歡看夜場電影。
最開始是因為工作忙,只有「熬夜自由」,看多了就愛上了這種近乎「包場」的感覺:
漆黑的影院,螢幕明滅變換,光影砸在人的臉上,看不清表情。
影片里上演著別人的生死離別,螢幕外投射著觀者的喜怒哀樂。
令很多人在別人的故事裡,流著自己的淚。
這次看的影片叫《海上鋼琴師》,很多年前看過一次。
《海上鋼琴師》電影劇照
當時年紀小,只是囫圇吞棗,感受已經記不太清了。
此次經典重映,的確令長大了的戲外人多了份同感與共鳴。
破碎的碟片,火光沖天的爆炸,1900赴死前堅定的笑臉,伴著嘈嘈切切的鋼琴曲,經典,再次用它的生命力,賺足了觀眾的眼淚。
這次看完後有個感觸很深的話題:要如何證明,你曾來過這個世界?
01
1900年,美國。
維吉尼亞號郵輪在港口停泊,一位鍋爐工偶然在頭等艙的鋼琴上,發現了一個被遺棄的嬰兒。
好心的鍋爐工收留了嬰兒,給它取名1900。
仿佛冥冥中早已註定,1900會跟鋼琴產生一段不解之緣。
時光流逝,1900長大了,因來歷不明,工人們一直怕他被抓走,讓他藏在船底艙內。
透過窗戶,只看得到粼粼的海水。
1900很淘氣,一次偶然,他闖進了頭等艙,一瞬間被鋼琴吸引,而後失蹤了整整22天。
沒人知道他躲到哪裡去了,當他再次出現時,已經學會了彈鋼琴,無師自通,且彈得極好。
就這樣,1900成了一名海上鋼琴師。
他從未下過船,卻在彈奏過程中,看到了整個世界的光鮮與硝煙。
著名鋼琴家莫頓聽說1900技藝不凡,上船跟他決鬥,迎來了影片的高光時刻。
莫頓點燃一根香煙,一曲彈畢,香煙恰好燃至鋼琴邊緣,琴技驚人,掌聲雷動。
同樣一根香煙,1900一曲彈完,將它湊近滾燙的琴弦,瞬間,香煙被點燃。
1900贏得很漂亮!
很多人勸他「下船吧,去看看這個大千世界吧,你的才華會讓整個世界為你瘋狂的!」
1900想過嘗試,可當離陸地僅有幾步之遙時,他停了下來。
停步,是因為那些他「沒有看到的東西」。
他說:「鍵盤有始有終,你確切地知道88個鍵就在那兒,錯不了。可城市那麼大,看不到盡頭。」
所以他寧可一生孤獨,乃至捨棄生命,也不願在一個看不到盡頭的世界裡,隨波逐流。
1900曾錄過一張碟片,足以驚艷世界的曲子,卻被他隨隨便便就毀掉了。
那種感情我們無法理解,《月亮和六便士》中的思特里克蘭德或許可以。
就像他花了很多年畫了一幅精妙絕倫的壁畫,卻甘願讓它葬身一場大火。
影片結束後,我不止一次想到這個問題:「你要怎樣證明,自己曾來過這個世界?」
而像1900和思特里克蘭德這樣的人,是不需要證明的。
他們沒有追名逐利的野心,他們的信仰、熱愛,足以支撐他們活在自己的孤寂里,無需張揚到全世界都知道。
02
這種堅守在自己小世界裡的「偉大者」,《暗算》里的陳二湖也得算一個。
《暗算》,2018
陳二湖是情報部門701的破譯大師,一生破譯了7部中級密碼和3部高級密碼。
他的牢籠是在65歲退休後才來的。
跟很多老年人一樣,陳二湖退休後的生活就是養養花,逗逗鳥,喂喂魚,愜意卻無聊。
他很快就坐不住了,亂發脾氣,灰心喪氣。
像一個賦閒在家的將軍,惦記著家國安危,卻失去了衝鋒陷陣的立場。
陳二湖不想過一成不變的日子,他渴望像曾經一樣,翻過一座座高山去衝殺、去征服、去使出渾身解數。
只有與密碼為伴,他才能找到自己、活成自己,他的人生才有意義。
失去了密碼,陳二湖就像離開了水的魚,得了老年痴呆,健忘、神經兮兮,整日把解密的「口訣」掛在嘴邊:
「你肯定不是你,我肯定不是我,桌子肯定不是桌子,黑板肯定不是黑板,今天肯定不是今天,陽光肯定不是陽光……」
組織看他這樣半死不活的,乾脆特批他回到701,給了他一部「炎密」破著玩兒。
陳二湖卻認了真,所有病症不藥而愈,僅用了100天,就成功破掉了炎密。
炎密多難啊?那可是把無數高智商天才逼瘋了的存在啊!
陳二湖太激動了,心一梗,就離開了這個美麗的世界。
可他是死得其所的,他為國家、社會,乃至全人類作出的貢獻,難以計量。
就像1900將一生留給了維吉尼亞號,思特里克蘭德把熱愛留給了塔希提島一樣,陳二湖也把一生心血留給了心愛的「紅牆」。
誰會記得他?組織或許會,戰友或許會,親人或許會。
但更殘酷的現實是,如果作者麥家不曾把這些故事記錄下來,
這群活在黑暗中的「解密者」,壓根兒就不會被這個世界知曉。
可那又怎麼樣呢?
他們人生的目的,從來不是揚名世界,而是不負祖國,不負自己。
03
有人有才華、有作品、有貢獻,卻不慕名利,低調一生,這是一種了不起的選擇;
也有一類人,為了整個人類文明的進步,選擇走出自己的維吉尼亞號,踏上一條艱難孤獨的荊棘路。
這何嘗不是一種偉大?
前段時間,#張純如去世15周年# 的話題上了熱搜。
多少人跟我一樣?是因為這個熱搜,才知道了曾有這樣一位偉大女性。
為歷史的清白、為文明的進步,曾孤獨地走過了那條沒有人走的荊棘路。
張純如是美籍華人,出生於高級知識分子家庭。
圖為張純如
她祖父是抗日國軍將領,父母都是哈佛博士,在學界頗有影響。
她本人學業有成,事業順遂,婚姻幸福。
直到1994年參觀了一場南京大屠殺的圖片展,人生的軌跡才徹底轉變。
張純如決定寫一本書,為南京30萬冤魂奔走呼號,讓更多人知道這段被遺忘的歷史。
就這樣,她離開美國,去了南京,四處走訪。
在重大現場與叢葬地反覆徘徊,聆聽倖存者的心聲,聽不懂方言就錄音反覆聽,每天工作10小時以上……
張純如在採訪南京大屠殺倖存者
歷盡千辛萬苦,她寫下了這本《南京浩劫·被遺忘的大屠殺》。
書籍一經問世,震驚世界,成為美國年度最受讀者喜愛的書籍,後被翻譯成15種語言,再版十餘次,迄今印數近百萬冊。
她真正用一個人的力量,讓歐美主流社會關注到了這段歷史,還原了欠中國人的一個真相!
可她也因此被質疑,被詬病,被反對者跟蹤、威脅。
有人問她:為什麼要寫這樣一本書?
張純如說:納粹屠殺猶太人,這件事全世界家喻戶曉。
但在西方,南京大屠殺的事實幾乎無人知曉,作為中國人的後裔,寫出它是我的責任。
因為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見過太多人性之惡,張純如不幸患上抑鬱症,後開槍自殺。
這位為真善美而戰的鬥士,或許並沒有很多人記得她,甚至需要靠新聞媒介的傳播才知曉。
但那段被遺忘的歷史,那段為還原歷史四處奔走的事跡,卻能令每位知曉的「後來者」,收穫同樣的震撼和感動。
04
記得當時看《尋夢環遊記》時很感動,不僅是為人間親情,更為一種知難而上、哪怕不為人知的信仰。
影片中,米格的外祖父,曾因為熱愛音樂拋家棄子,外出闖蕩,寫下一首感人至深的《Remember Me》,被後人傳唱。
可功成名就、享譽世界的並不是他,而是謀殺了他並將曲子據為己有的朋友。
而他自己,卻因不被人記得,甚至不被子孫後代記得。
面臨化作金色粉末灰飛煙滅的處境。
是米格偶然間誤入亡靈之地,找回了真相,才得以一家團圓,在陰陽兩界各自美滿。
通過這部電影,我們知道:人這一生要死去三次。
第一次,是你心跳停止,呼吸消逝,在生物學上被宣告死亡;
第二次,是你下葬,人們穿著黑衣出席葬禮,宣告你在這個社會上不復存在;
第三次,是這個世界最後一個記得你的人,把你忘記。
從這種層面上說,無論是未下船的1900、沒走出紅牆的陳二湖、還是走上一條無人之路的張純如,他們都是值得被永遠銘記的。
他們的靈魂,將於宇宙的光輝同在。
回到最初的問題:要如何證明,你曾來過這個世界?
這問題其實很難答,因為這世界上絕大多數人,活得都很平凡:
平凡地出生、求學、工作、結婚、生子,為柴米油鹽奔波,為996奮鬥,為孝敬父母、為給孩子一個更好的生活環境拼盡全力……
生活對他們來說,就是一條沒有遮蔽的路,風來了,就吹風,雨來了,就淋雨。
受不住了,就倒下,直到能再站起來,再走。
一條少有人走的路,敢走,很了不起;一條人人都走的路,走好,更了不起!
平凡而不平庸,找到平淡卻又如你所願的好故事,或許就是證明我們來過這個世界,最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