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間的風,微涼。
初秋的時節,在這裡更添幾分濃郁。
樹一側的石屋,靜靜數著時光。
再相見,你已是蒙山人家。
兩年前,機緣巧合下曾去到臨沂沂蒙山下一座古老的村落,一座有著百年石頭房的千年古村落;那時,它還被喚作:李家石屋。此時今日,再次抵達,竟換了稱謂:蒙山人家燕裕景區。本以為,時光這般匆匆,它不再似之前安寧和靜謐;誰知,它依舊天朗氣清;依舊是一處躲清閒的好去處。
蒙山人家,在沂蒙龜蒙景區東側8公里處,自駕也不過20分鐘的時間,繞過田間的山楂樹,闖入這個被群山環抱的小村子,峰巒疊嶂之間,似乎穿越回歌謠中的沂蒙山:人人(那個)都說(哎)沂蒙山好 沂蒙(那個)山上(哎)好風光 青山(那個)綠水(哎)多好看 風吹(那個)草低(哎)見牛羊……
蒙山人家算得上是最典型的沂蒙山古村落了,一條十里驚天河從村子深處流淌而來,似乎還夾帶著時光中的氣息,這裡是沂蒙山人最早居住的古村落,更是擁有最淳樸的沂蒙山民風。
踩著晨光,你會撞見推著車子,趕著去打山間板栗的阿婆;還會碰見騎著三輪車邊走邊吆喝的賣饅頭大伯;路邊是澆著自家菜園子的鄰家大姨;樹下是一早閒聊的對門阿婆……似乎,時光在這裡添了一味閒適,他們生活並不比我們舒適,但卻比我們更自在。
兩年的時光,似乎變化很大。我在想,我到底又變化了多少?
人,最怕一成不變。這個被時光留下的小村子,會怕麼?
石頭路變得平整,驚天河邊修上了棧道,蒙山革命歷史展館打造一新,標牌豎在路邊……但,百年石頭屋依舊在;路邊的柿子樹、山楂樹依舊紅了枝頭,秋後定是豐收年;遠處走來大爺的外衣依舊是沾了灰的對襟灰大褂……還好,那些該留下的依舊沒有變化。
一切,如初相識般,靜悄悄地、不妨就享受這時光地饋贈吧。
忽覺,變與不變似乎沒那麼地重要了,最重要地是安靜享受當下的蟲鳴和星辰。
深入村子裡,沿著石頭路,你會看見蒙山黨性教育基地。
說起沂蒙山,是離不開紅色的。全國著名的四大根據地之一沂蒙山根據地,讓整個沂蒙山地帶都沾染上了紅色的氣息,深入山間,去呼吸沂蒙山革命老區自然的清新,邊走邊觸摸歷史的滄桑,紅色文化的洗禮,於我們而言,更是對生命的另一種詮釋。
蒙山革命歷史展館,讓你深入的了解紅色革命根據地,這片土地承載著厚重的革命歷史,也傳承著革命先烈的精神,繼續弘揚燦爛的文化。
吹著山間的風,望著遠處連綿的沂蒙山脈,藍天藏匿在厚厚的雲層中,時不時露出幾分笑容。手機不再震動,路邊的花椒樹紅透了半片天空。
山村,難免閉塞,但是這山間的碩果卻是一年並不遜於一年。似乎,辛勞是上一輩人的座右銘,想必他們想停也停不下來。
多年前生活的苦楚,是生活的艱辛;而此時生活的不暢,該是與孩子的分離吧。可至少,他們生活的地方,是出生的地方,是山野清朗的地方。
蒙山人家,沂蒙山下的一處小小村落,因百年的石頭屋,被人傳揚。
兩年之間,它變了不少,卻又留下了它本該存在著的質樸,如屋前田間的阿婆一般,操著一口濃重的沂蒙方言,談論著今年的收成和生活中的瑣事。
這裡已是深秋的光景,夜色中的風有些涼,需要裹緊外套,仰頭望著星辰,大山中的繁星更加的閃爍。
靠在民宿陽台上,靜靜數著眨眼的星星。
慶幸,再相見,你依舊是李家石屋。
【關於作者丨乍暖】
(自媒體作者 · 旅行達人)
一個想要從南走到北、再從東走到西的我、一個想要撒一點野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