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的地標,越來越高的大樓!
中國建築怎麼了?
編輯|撈飯
CTBUH2018年底發布世界高層建築回顧報告:中國成為2018年建成世界最多、最高高層建築的國家。
今天,全球200米及以上的高層建築的總數達1478座,中國678座第一名,美國198座第二名;300米以上超高層建築,中國68座排名第一,阿聯26座第二名。
過去十年里,世界各地摩天大樓的發展速度大幅上升。而這種增長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中國推動的。
二線城市的摩天熱潮
2018年全球共有143座200米及以上高層建築建成,中國88座占比61.5%,成為2018年建成世界最多高層的國家。
摩天大樓之所以成為可能,靠的是鋼材和電梯。僅2011年到2013年,我們使用的鋼筋混凝土就比美國在整個20世紀用的還多;我們裝了全世界69%的電梯,現在全國電梯超過400萬部,比美國的4倍還要多。十多年前可能連70萬部都沒有!
只為高樓蓋得多!二線城市不斷刷新的天際線,更為生動地反應了對摩天大樓的狂熱追逐。而這種現象的背後除了一線城市裡越來越小的、越來越貴的地塊空間,看上去似乎是二線城市經濟繁榮的象徵。
事實真的如此嗎?CTBUH執行董事Antony Wood說,「中國國家和地方政府許多涉及這些項目的主要利益相關者。」雷曼兄弟原全球首席經濟學家約翰·盧埃林說,「中國的摩天熱潮還有其獨特性,就是地方政府的扶持。」
美國CNN報道,「儘管2018年是中國摩天大樓建造的標誌性一年,但未來幾年,金融管制的加強和更為保守的債務融資政策,可能會帶來顯著影響。」
「如果將這種建築競賽領域的繁榮看作經濟健康的標誌的話,那將是危險的」分析師、經濟學家們認為。
城市貧富差距的視覺體現
《紐約圖書評論》刊文「如果像歌德所說,建築是凝固的音樂,那麼這些瘦高樓就是直立的鈔票。」1007米高的「吉達塔」王國大廈、427米高的紐約曼哈頓公園432號等,評論稱之為「過多財富勃發出來的樓宇」。
緊貼紐約中央公園,
「1%的富人花園」:曼哈頓432號。
國人對於「高」的含義,透著與生俱來的嚮往。古漢語裡高是對「宗族最上之位」的稱呼,比如高祖,是指開國皇帝。直到現在也代表著高端和尊貴。也許這就是「中國尊」別名的由來。
北京中信大廈的建設,使得中國還是2018年建設了最高建築的國家。今年年末竣工後,將以528米的高度成為北京最高建築、世界第八大建築。
去年新建中最高建築為599米的深圳平安金融中心。2018年中國的88座中,有14座建在深圳,深圳也已連續第三年位居榜首,無可爭辯地捍衛了經濟特區的地位。但你知道嗎?「平安」原本是更高的660米。
按城市來看,2018年即將竣工的高層建築,中國二線城市對於高樓的熱情只增不減,蘇州、廈門、貴陽等地都在列。而去年竣工高層建築最多的是深圳,另外擁有3座及以上新增高層建築的中國二線城市還包括南寧、成都、長沙、武漢、杭州。
與其說建築潮流的「新奇特」悄然轉為「高富帥」,不如說由造型的突破到造價的巨大突破是一種必然。
對比2018年上半年中國城市GDP百強榜與17、18年CTBUH高層建築報告,兩張榜單的共同之處顯而易見。建築高度「代言」經濟實力、超高層「寓意」超實力,有必要嗎?
如果說不能以經濟財力作為衡量城市發展的唯一標準,那麼豈能用一個物理高度去象徵地區區域優勢、城市綜合競爭力、人民生活幸福指數?
提高城市密度的不二之選
功能與造價也是貫穿建築設計的永恆,高層建築的功能劃分也是設計中最有趣的部分。
從高層建築的功能來看,2018 年200米及以上已建成的建築物繼續以辦公為主要功能,完工60座,占總份額的42% 。住宅功能占已完工建築的31.5% ,混合使用建築完成率共35座建築,占總數的 24.5% 。而作為酒店功能的建築數量是唯一增加的類型,但僅略有增加,2018年有3座建築完工,2017年為2座。
2018擁有世界最多高層建築的中國,88座里有超過一半的48座僅具有辦公功能;但是阿聯今年的10個高層建築中沒有一個是辦公樓。
「2018世界最高高層」的中國北京中信大廈,建成後包含中信集團及中信銀行辦公總部,對外出租的辦公區、觀景層及商務俱樂部等功能。
報告認為,包括中國在內的一些國家的部分高層辦公樓,是在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由國企建造的,國企面對市場波動時具有更強的抵抗力。
不管是辦公寫字樓還是酒店住宅,高層建築建設不再局限於少數幾個金融商務區,而是成為一種被全球普遍認可的提高城市密度的通用手段。
誰說城市地標一定是摩天大樓?
年初,全球化與世界城市研究組織GaWC公布了2018年世界城市體系排名,超強一線的Alpha++級城市只有兩個:倫敦和紐約;一線強市Alpha+城市前三名是:新加坡、香港、巴黎。
這些世界級的超強一線、一線強城市在今年CTBUH世界高層報告中,幾乎全無蹤跡,除美國紐約外。那麼問題就來了!世界級的最牛城市,它們的地標如果不是摩天大廈,還能是個啥?
一座橋、一個門、一個花園、一座雕塑......如果非要以城市地標來評英雄、論高低的話,這些世界級一線城市地標,也許會令你失望。
多不一定是好,低也未必是LOW。比如高50米的凱旋門,自打它建起來的那天,一直作為法國地標存在至今。根本拿不出手的高度,影響到巴黎成為世界級一線城市了嗎?很顯然沒有!或許我們可以從GaWC排名標準中獲得一些啟發。
作為世界一線城市不僅要有雄厚的經濟實力,還要有文化的多樣性,有歷史、有底蘊。
貧窮限制的只是一部分的想像力!敢不敢腦洞再大些?一個地鐵站?一個報刊亭?一塊浮島?一個書店?公共空間?正是這些貌似不靠譜的都已經成為城市地標了,還是世界級的。
最具特色也最能承載共同記憶的公共空間——可以自由自在用方言閒聊、打公共電話,充值公交卡,或者順道買點本地煙、都市報及本地特色冷飲,比如上海的光明冰磚,西安的冰峰汽水,或是北京的喜樂和北冰洋。
世界著名建築大師、現代建築先驅,勒•柯布西耶關於光輝城市的核心觀點濃縮在他的一句話里:知識,道德和審美都融入建築之中,形成一個新的整體。
「建築是時代精神的產物。」柯布提出「高樓林立的城市」,但也是最早提出「人車分流、寬闊的步行街兩側建高層建築」的建築大師。「功能主義之父」怎麼會忽略功能的使用者呢?
不可否認,高層及超高層建築的崛起證明中國經濟、科技等已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然而,現代社會對於財富、對於成功,有著越來越豐富的涵義。
仰望天空還是腳踏實地?很難說誰比誰更好,多麼希望在未來我們生活的城市裡,「少一些好看的皮囊,多一些有趣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