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麗70年·我是新中國同齡人」「祖國在我心中的至高無上」——訪北京宣武醫院神經外科凌鋒教授

2019-10-04   壹生

我是新中國同齡人

2019.10.04

2019年,新中國迎來了70華誕。70年來,臨床醫學各學科是如何建立的?經歷了哪些艱難險阻?成就了哪些載入史冊的經典?有哪些人值得我們銘記?未來又將走向何方?帶著這些問題,我們邀請了各學科帶頭人作為講述者,回顧其初創之路,里程碑式成就,為學科成立和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前輩,並展望未來10年學科發展。

2019年6月19日,夏日清晨明媚的陽光穿過中國國際神經外科研究所(CHINA-INI)的全玻璃外牆,這所形似大腦結構的建築頗具未來感,2018年12月剛剛落成並投入使用,是亞太地區較大規模的神經科學醫療、科研和學術交流平台。我國腦科學領域的頂尖醫生都親切地稱它為「智慧大腦」,他們匯聚於這晶瑩剔透的建築共同探索神經科學的奧秘。我們正是在這頗具哲學意味的建築中採訪了CHINA-INI的執行所長、北京宣武醫院神經外科首席專家凌鋒教授。

凌鋒教授

一、中國志願醫生髮起人--中國首位神經外科女博士

一踏入辦公室,年近七旬的凌鋒教授笑意盈盈起身迎接我們,她身著自己設計的白衣,手扶腰背部,似乎不太舒服,但聲音依舊洪亮如鍾,「我剛從寧夏回來,這次去寧夏又發展了150位志願醫生,就是回來之後腰不太舒服。」

中國志願醫生團隊是一支由全國著名醫療專家組成的精幹團隊,致力於國家級貧困區縣的醫療幫扶,2017年3月由凌鋒教授發起成立,旨在通過「義診扶貧、人才技術培訓」等方式,精準支援貧困地區醫療機構建設、救助弱勢病患群體、推動醫療援外工作。

在凌鋒教授辦公室的牆上最顯眼的位置貼著3張半人高的表格,上面密密麻麻寫著804個國家級重點貧困縣及片區。在兩年多的時間裡,她和450多名志願醫生,走過了14個省份的106個貧困縣,每到一處她就會在那個縣的名字上蓋一個小腳丫的印章。

凌鋒教授是我國第一位神經外科女博士,她最早將神經介入放射學由法國引入中國。早年在法國留學期間,她經歷了哪些一波三折?作為最早一批留學海外的醫生,在她的心目中,又是如何理解「祖國」二字的?我們一起來聽聽凌鋒教授的故事。

二、海外學有所成後,第一時間回歸祖國懷抱

作為改革開放後較早一批留學生,凌鋒教授回憶道,「我們剛到法國的時候,看到一次性的導管、注射器都好生羨慕。」凌鋒教授伸出右手無名指,向我們展示了她打造影劑時,不小心被玻璃注射器割傷留下的疤痕。我們國家當時的導管、導絲和注射器等器械非常稀缺,只能反覆使用。

回國時,凌鋒從法國帶了4大箱導管、導絲和注射器。她還花了7000法郎積蓄買了水溶性造影劑,足夠用好幾年的。她去上海到處找生產商,諮詢國內是不是也可以做類似的導管導絲,得到的回覆都是我們能做,但做不了這麼細、這麼軟。

「當時真是什麼都羨慕,什麼都是別人的好,但是心裡一直都有一個信念——將來我們國家的一定比他們的好。」她在法國拚命努力學習,一年之內拿了2張文憑,導師也問她願不願意留在法國繼續讀博士?但是凌鋒教授當時心裡想:要讀就讀咱們國家的博士,我們的博士不比別的國家差。

仿佛聽到祖國的召喚一般,她對自己說,「我是第一個派到這裡學習的,我得把這項技術帶回去!讓更多的中國人能享受這項技術。」於是在結業考試後的第3天,凌鋒就毅然決然地踏上了回國的飛機。

三、在世界學術舞台展示中國力量和大國責任

「祖國在我心裡是至高無上的,沒有祖國,個人就是一片隨風飄零的葉子;而有了祖國,我們就有權利在世界大會上講話,針對某個問題提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正是因為國家的強盛,我們才更有底氣和自信。」

2015年凌鋒在羅馬申辦世界神經外科大會(WFNS)發表演說,完美解答了組委會成員的犀利提問:中國能支持多少發展中國家的醫生參會?「我國可以支持50人全面免費學習1個月,並為100人解決食宿,免註冊費。」中國能否給所有國家的代表簽證?一位比利時專員「搶答」,「她是他們國家的政協委員,沒問題的!」

「我們的申辦非常順利,毫無懸念一次通過。其實正是因為我們的國家強大了,在世界上承擔起更多大國責任,我作為代表才能挺直腰杆在國際大會上做出莊重承諾!」凌鋒自豪地說。

從努力學習國外先進技術,到如今作為東道主舉辦國際大會,在世界舞台發出中國之聲,改變就發生在這翻天覆地的40年。

作者:中國醫學論壇報 張麗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