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從一名籍籍無名的工人逆襲成北影的一員,從一無所有的窮小子翻身成為如今的國際名導。雖然從來沒有學過表演,但是第一次演電影就拿下了三個影帝,他就是張藝謀。
如果要用幾個字,來形容張藝謀的一生,我想應該是「挑戰自我,超越自我。」
他考入北影后並沒有止步不前,反而奮起直上,給陳凱歌當攝影,躋身國內一線攝影師;給吳天明當演員,斬獲國內外三項影帝;給國家策劃奧運會開閉幕式,榮獲大眾一致好評。
張藝謀身為「第五代導演」的領軍人,如今已經70歲高齡,可他還在為了自己心愛的事業奮鬥著。我不禁在想,他這一路走來,難道還不累嗎?
張藝謀的學歷並不高,他初中畢業後,就被家人安排到陝西一家棉紡廠當工人。因為家庭成分的原因,他沒有入黨入團,領導開會的時候,要求非團員、黨員離開,在場的只有他一個人落寞地起身離去。
這種獨特的經歷也令年少的張藝謀頗為自卑,後來他也慢慢形成了沉默寡言、低調做人的性格。
在工廠的生活很枯燥也很艱苦,但張藝謀總能在平凡生活中找到自己的精神寄託,他愛上了攝影,於是省吃儉用買了一台當時最流行的海鷗牌照相機,閒空就去給工友們拍照。
他在攝影上頗具靈氣,給工友拍的一系列照片不僅有美感,而且裡面還加入了許多自創的元素,他天馬行空的想法得到了周圍人一致的稱讚。
後來張藝謀也將自己這種稀奇古怪的想法,運用到了2008年的奧運會開幕式上。那場充滿了中國特色的開幕式,令全世界為之矚目。
年少的張藝謀不曾料到自己以後的輝煌,因為那個時候的他,還是一個缺乏自信的工人,還是他的工友發現了他的過人之處,強烈推薦他去報考電影學院。
1978年正好高考恢復正常,張藝謀思考許久,決定跳出自己的舒適圈,去圈外的世界瞧一瞧。
當時張藝謀已經28歲了,根本不符合電影學院的招生要求,可明珠不會被蒙塵,幾經波折後,文化部部長親自批文,讓電影學院破格錄取了有才華的張藝謀。
很多年後早已經成名的張藝謀,還不住地感嘆道,有時候抓住機會就能改變命運。張藝謀的命運,就在他一次次抓住機會之後,逐漸走向了最巔峰。
1984年,還是一個小攝影師的張藝謀,因為參與拍攝了「第五代」電影的開山之作《一個和八個》,在行內有了些許名氣。
同年他又在陳凱歌導演的電影《黃土地》中擔任了攝影,他也因此拿到了自己人生中第一個獎項-金雞獎最佳攝影獎。
此時的張藝謀已經成了國內最好的電影攝影師之一,可他沒有被「攝影師」的身份束縛,而是再次跳出了自己的舒適圈。
1987年他出演了一部由吳天明導演的電影,張藝謀憑藉真實而又震撼的表演,一舉拿下了金雞獎、百花獎以及東京國際電影節三個影帝。他登台領獎的時候,大家都驚呆了,誰能料到這是一個從未學過表演,還是攝影出身的人呢?
張藝謀第一次做演員,就實實在在地炫了一把,他也成了國內第一個A類國際電影節的影帝。
他作為攝影師和演員,已經走到了別人難以到達的高度,可他並沒有眷戀自己所獲得的成就,而是選擇第三次「超越自我」。
成為影帝的第二年,張藝謀決定轉行去當了導演。當時大家都不看好他,畢竟一個學攝影、誤打誤撞成為影帝的人,竟然想當導演?
他並沒有在意別人的眼光,只是專注於創作中,當《紅高粱》上映的時候,之前那些質疑他的人統統閉上了嘴。
1988年,張藝謀憑藉《紅高粱》登上了柏林電影節的領獎台,這是亞洲人第一次獲得「金熊獎」。《紅高粱》的獲獎不僅改寫了亞洲電影的歷史,也令38歲的張藝謀一躍成為備受矚目的導演。
他在接過獎盃的那一刻,忍不住內心的喜悅之情。
人生中學到的很多知識,都是為了畢生最愛而積累的。張藝謀在拍完《紅高粱》以後才發現,原來自己之前學攝影、當演員都是為了拍電影做準備。
認清自己所愛的張藝謀便一頭扎進了電影中,他先後拍出了很多經典作品,比如《秋菊打官司》、《搖啊搖,搖到外婆橋》、《一個都不能少》、《我的父親母親》等。
有人說張藝謀最大的成就不是在於獲得了多少獎、拍了多少部電影,而是他讓更多的外國人,重新認識了中國。所以說張藝謀是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的導演,並非誇讚,他擔得起。
可張藝謀在電影拍攝上,也不是一帆風順的。他雖然獲得了很多成就,但也曾拍過被大眾公認的爛片《三槍拍案驚奇》,還有評價兩極分化的《滿城盡帶黃金甲》、《長城》、《英雄》。
最值得一提的是《英雄》和《長城》。
儘管《英雄》被觀眾抨擊空洞無趣,但是卻贏得了全球1.77億美元的票房,真正帶領中國電影第一次走向了世界。
後來的商業大片《長城》,也讓張藝謀遭受了很多非議,哪怕他動用了好萊塢的大牌明星、採用了頂級的特效,但是觀眾並不買帳甚至有人高呼:張藝謀江郎才盡,張藝謀已死。
可我卻覺得,他一直「活」得很通透。無論拍文藝片還是商業片,他都一直在超越自我,哪怕是爛片,又何嘗不是一種嘗試呢?
張藝謀不甘被現有的成就所困,跳出了一個又一個圈,自立成王。
他這一路走來,鮮花和榮譽、排擠和謾罵、大風大浪他都已經見識過了,雖然走得很累,可他熱愛的一切,是支撐他繼續走下去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