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出現退群潮

2019-07-13     懸壺雅醫

最近網上有句流行語叫「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說的是好友之間會因為某些看似不大的事情而產生嫌隙。朋友圈是這種現象的高發場所。很多人都注意到自己的朋友圈越來越無聊,還隔三岔五地來個「退群潮」。沒走的老朋友雖然很客氣,但早就開啟了群消息「免打擾」。還真是「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

微信朋友圈剛出現時,大家還只是將其視為一種便於加強熟人之間聯繫的工具。隨著微信營銷的崛起,不少商家都把朋友圈當成新媒體營銷的新戰場。只需掃一掃二維碼,加入企業公眾號的朋友圈,你就能獲得更多需要的商品信息,甚至獲得某些優惠。

但事物的發展變化總是超出人們預料。朋友圈漸漸成了一個令人尷尬的名詞。你加入的朋友圈越多,就越能體驗到那些退群者的感受。有媒體為此總結了朋友圈中最影響友誼的幾種惡習。

惡習一:在朋友圈頻繁發布「硬廣告」。

所謂「硬廣告」指的是不帶修飾的廣告信息,因生硬粗暴而得名。與之相反的是「軟廣告」。「軟廣告」通常會自然地融入一個故事或笑話段子當中,讓讀者感覺比較好接受一些。無論是論壇、貼吧、博客、QQ等早期網際網路媒介,還是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台,朋友圈最初都只是為了便於增進熟人間的友誼而出現的。雖說人們加入各種朋友圈也有拓展人脈、促進合作的動機,但這並不等於大家喜歡天天被「硬廣告」轟炸。

惡習二:在私信里打廣告。

有些人並不在朋友圈裡公開發廣告,但總是用私信群發廣告。也就是說,朋友圈裡所有的成員都會遭受一對一的「定點打擊」。這種偷偷摸摸的做法比公開發群里更加令人反感。私信通常是朋友圈成員私下溝通的渠道,不是純粹的談天說地,就是有針對性的工作交流。換言之,私信交流更需要相互尊重,不能把對方不感興趣的東西硬塞過去。而私信發廣告的行為偏偏違背了這個原則。

惡習三:經常發感想卻不跟人互動。

朋友圈裡並不都是你的熟人,但好好交流的話,說不定能認識更多志趣相投的朋友。有些人經常發一些日記式的感想,看上去似乎是想與大家分享自己的感悟,但當其他人評論時,他卻死活不回應。久而久之,大家都判斷他只是在朋友圈裡刷存在感罷了。

惡習四:不斷邀請無關人士入群。

一個朋友圈最初可能是因為有共同愛好或工作需要組建的。接下來,各成員又會憑興趣拉自己的朋友入群。但這些朋友的朋友未必全都對這個朋友圈的主題感興趣。無論什麼圈子,人一多就會變得雜亂。最後朋友圈裡的陌生人越來越多,說話內容也越來越水,完全背離了最初的建群目的。於是老朋友們紛紛隱身、屏蔽,甚至直接退群。

惡習五:天天發「心靈雞湯」段子。

當代人生活壓力大,需要一些正能量的東西來減壓。這就是「心靈雞湯」類的勵志讀物能風行全球的根本原因。哪怕網際網路上從2014年4月開始,出現「反心靈雞湯」浪潮,依然無法動搖「心靈雞湯」的影響力。

但就實而論,天天喝「心靈雞湯」也會反胃。特別是有些劣質的「心靈雞湯」用的是不符合事實的虛假案例[注釋][注釋],被稱為「餿雞湯」。大道理點到為止的效果正好。若是天天講、月月講、年年講,就跟填鴨一樣讓人難受。

惡習六:詛咒式或帶有道德綁架色彩的轉發。

有些內容本來寫得不錯,發到朋友圈裡也不招人煩。但有的發帖者會畫蛇添足地說一句「只看不轉的上廁所沒廁紙」或「不轉的不是×××」。這種做法試圖剝奪讀者自主選擇的權利,以詛咒或道德綁架的方式脅迫讀者轉發,很容易激怒他人。

惡習七:加好友卻從不交流。

在一定程度上,大家是因為厭倦了與陌生人打交道才投奔以熟人社交為主導的朋友圈。當朋友圈裡不熟悉的人加你為好友時,大部分人會下意識覺得對方應該是希望和自己交流的。

遺憾的是,不少人加好友很積極,但加完就再無下文了。既沒有對話,連基本的自我介紹與寒暄都沒有。被這種聊不起來的人加為好友,也是朋友圈裡的一種負擔。

惡習八:無休止刷屏[注釋]。

朋友圈太清靜就形同虛設,但太鬧騰也是過猶不及。朋友圈規模不大時,成員可以經常討論一些彼此都感興趣的話題,愉快地度過每一天。但朋友圈成員逐漸增加後,總會出現幾個天天嘰嘰喳喳的活躍分子。更讓人頭痛的是,他們刷屏的內容非常無聊,完全提不起你的興趣。這是一種信息過載帶來的痛苦。

惡習九:各種「秀」。

有些人喜歡在朋友圈裡發自拍,發美食、美景圖片,顯擺自己和對象很恩愛。這些內容一多,大家都會覺得此人太喜歡作秀。網絡上有很多類似的笑話,一位網友在街上遇見了剛在朋友圈裡發自拍說自己在馬爾地夫旅遊的熟人,於是倆人默契地裝作不認識,以免尷尬。

惡習十:在朋友圈裡造謠傳謠。

那些煞有介事的謠言,只要有一定的常識與頭腦就可以分辨。奈何還是會有不少人在朋友圈裡瘋狂轉發。他們自以為是替朋友著想,好心提醒,殊不知這是一種造謠、傳謠的行為。這可能是讓你最困擾的朋友圈惡習。因為傳播謠言的往往是家長、親戚、同學、同事等關係非常熟的人。你認真指出謠言錯誤的話,會得罪一大片;置之不理的話,又會被他們造謠、傳謠的愚昧行為中傷。真是左右為難。

上述十種惡習把以「熟人社交」為主導的朋友圈變得烏煙瘴氣。所以,客氣的用戶會默默開啟消息免打擾模式,屏蔽朋友圈的一切消息,只接受私信聯繫。這是有限地使用「眼不見為凈」策略。不客氣的用戶直接退群,與朋友圈裡的「朋友」們拜拜,這是全面使用「眼不見為凈」策略。

「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那麼想靠朋友圈來把用戶轉化為長期的朋友,並進一步獲取其注意力資源,豈不是太不切實際了嗎?

許多商家都爭先恐後地建群,紛紛把用戶加入朋友圈,將其轉化為自己的鐵桿粉絲。在他們眼中,這好比是搶占制高點。但在用戶看來,這可能只是一種熱情過度的干擾。

許多企業只是抱著「不管不顧,先做起來再說」的態度做微信營銷。他們急於在微信朋友圈裡做推廣,卻忽略了朋友圈最基本的功能不是營銷,而是社交。

沒有像朋友一樣用心去經營社交,做推廣時不考慮用戶的感受,自然也就不會找到用戶樂於接受的信息表達方式了。單純的親戚朋友組建的朋友圈都會因為上述十種惡習而趨於瓦解,何況是關係更疏遠的企業與用戶呢?

所以說,企業運用新媒體做營銷時,一定要記得朋友圈存在免打擾模式的功能鍵,儘量避免觸犯上述十種惡習。完全不打廣告肯定違背了營銷的初衷,但不按用戶能接受的方式做營銷,同樣是違背了建朋友圈的初衷。怎樣把握這個分寸,還需要新媒體運營者好好琢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tPqkKmwBmyVoG_1Zj8e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