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年,東子跟相戀兩年的女友結婚了,女友是獨生子女,家裡經濟條件不錯,東子家是農村的,父母辛辛苦才把他供到碩士畢業,雖然他有體面的工作,但是娶媳婦還是靠老人的大力支持,彩禮和準備婚房是動用了老人的養老錢,所以東子一直覺得愧對老人,對於老人的話言聽計從,媳婦也經常對老人噓寒問暖。
今年,東子妻子生了個大胖小子 ,婆婆樂壞了,特地從老家上來給他們帶孩子,沒想到婆婆跟媳婦因為育兒和生活瑣事,經常吵架,家裡沒有過上一天安寧的日子。只要小兩口不聽從婆婆的意見,婆婆會撒潑,在地上打滾,怒斥他們是白眼狼,娶媳婦花光了他們的積蓄,現在又跟她對著干。東子夾在媳婦和婆婆之間,兩邊受氣,這邊剛剛哄好了發脾氣的媳婦,那邊婆婆又鬧著回老家。婆婆的口無遮攔,不但讓兒子顏面掃地,而且也傷害了兒女們的心。
俗話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老人原本是家庭的潤滑劑,年齡和豐富的閱歷,讓他們遇到事情更冷靜,但是有些老人因為不注意言行,還是保持舊式的觀念和溝通方式,導致家庭不和睦,原生家庭影響很深遠,老人要少說這5句話,容易激化家庭矛盾。
以前男人娶媳婦,彩禮很簡單,大多數是量力而行,自行車,縫紉機等等都曾經成為聘禮。如今,年輕人結婚,女方會要求有房有車,或者是老家有住房,還需要辦婚席,有些男人剛畢業不久,或者是工作收入低,這樣娶妻生子,需要老人的幫忙。因為老人在經濟上幫助年輕人,所以在家庭生活上,老人有了更多的話語權。
一旦年輕人跟老人起了衝突,老人說服不了對方,會甩出一句話,「這個家我說了算,誰出錢聽誰的!」年輕人經濟上還要依賴老人,只能忍氣吞聲,但是心裡已經種下了埋怨的種子,表面上順從,但是背後卻不贊同老人的做法,長期以往,只會更加激化親子矛盾。
年輕人跟老人一起住,最怕老人倚老賣老,有些老人總喜歡用他們以前育兒的方法來養育孫子孫女,為了省錢堅持用舊褲子做的尿布,結果孩子屁股捂出了尿布疹;孩子才滿月,老人給孩子喂米糊,結果孩子長期營養不良,個子矮;哄孩子睡覺,老人總喜歡過度搖晃寶寶,結果寶寶很難學會自主入睡;老人不顧衛生,每次都是用嚼了的飯菜來喂孩子。
如果年輕人對老人的育兒表示質疑,那麼老人會用一句話反駁回去:「我吃的鹽比你吃的米還多!你小時候也是這樣帶大的。」
贍養老人是年輕人責任,以親情最重,孝道為先,年輕人會主動照顧年邁的老人,然而,當年輕人跟老人起衝突的時候,老人往往會出口傷人,「你不聽我的話,我也不要你養老,你有多遠走多遠!」
對於年輕人來說,再過分都是自己的父母,即使心裡很生氣,等怒氣消失後,還是會原諒老人,不會跟老人計較,畢竟老人對年輕人有養育的恩情,血緣關係,是無法割捨的,但是老人衝動下的話,卻會一次次讓年輕人的內心受打擊。
年輕人要工作,要靠老人帶孩子,因為有求於人,所以年輕人必須處處考慮到老人的感受,原本老人幫忙帶娃是一件好事,但是有些老人會故意抬高自己的身份,經常提出一些無理的要求,讓年輕人屈服,如果年輕人稍不順從,那麼老人會很怒氣沖沖地說,「你們不同意,那我回老家,孩子你們自己帶!」
有些老人的想法很奇特,雖然媳婦進了家門,為兒子生兒育女,但是在老人的眼裡,孫子,兒子,孫女,都是跟自己有血緣關係,是自家人,媳婦是外人,媳婦再好都是向著娘家人,那是別人家的女兒,跟自己不是一條心,因此,老人會厚此薄彼,只對兒子和孫輩親,對媳婦不屑一顧,老人還經常責怪媳婦做事不用心,這樣會造成媳婦憤憤不平,很難融入到這個大家庭裡面去。
語言雖然是比較好的溝通方式,但是惡語傷人六月寒,雖然老人本身沒有太大的惡意,可是因為雙方不懂得好好說話,導致產生了不少的矛盾,老人再憤怒,這5句話也不要說出來,老人和年輕人雖然有代溝,但是也要學會好好溝通,這樣能減少家庭衝突,讓家庭更和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