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被眾議院彈劾!美國的政治「內戰」沒有贏家

2019-12-19     長安觀察


2019年12月18日將被載入美國政治的史冊。在這一天,美國總統特朗普成為歷史上第三位被眾議院彈劾並通過的總統。

眾議院對特朗普發起兩項彈劾指控,分別是濫用權力和妨礙國會調查。在長達數小時的兩黨議員辯論後,眾議院就彈劾第一項指控「濫用權力」發起投票,結果為230名眾議員支持,197名反對;第二項指控「妨礙國會調查」則有229名眾議員支持,198名反對。至此,特朗普正式成為遭到彈劾的美國總統。

從投票結果基本按照黨派劃線不難看出,兩黨在彈劾問題上毫無共識,雙方的分裂在政治極化、大選臨近的背景下迅速擴大。民主黨初期部分溫和派議員較為猶豫,後來則在黨內迅速實現整合,共和黨則從頭至尾都堅定站在總統特朗普一邊。在民主黨看來,特朗普的所作所為已凌駕於法律之上,彈劾是對美國民眾的負責之舉,共和黨則認為,民主黨發起的彈劾完全是政治驅動,是「獵巫行動」,其目標是抹黑、醜化特朗普,為民主黨大選競選人輸送彈藥。

實際上,美國民眾對彈劾的看法也極度分裂,眾議院通過彈劾的結果必將進一步激化分歧。有意思的是,根據美國蓋洛普公司的調查數據,從今年10月以來,美國民眾對是否彈劾特朗普就呈現兩極分化,但每進行一次調查都會發現支持彈劾的人在緩慢減少。12月3日的一次調查中,支持彈劾並解職特朗普的受調查者比率為46%,相比10月2日下降5%,反對的比率則達到51%。

更有趣的是,特朗普的支持率在彈劾聲浪中不跌反升。還是根據蓋洛普公司的數據,特朗普的支持率從10月份的39%一路攀升至12月初的45%。可見,彈劾未必是特朗普大選路上的絆腳石,反而在特朗普與共和黨的宣傳中成為提升執政定力、打擊對手的有力抓手。

眾議院完成彈劾使命並不意味著特朗普下台。預計彈劾案將在明年一月送至參議院審議,免去特朗普的總統職位需要參議院三分之二的多數票,而共和黨人在參議院擁有53比47的席位優勢。也就是說,至少需要有20位共和黨議員「叛變」,特朗普才會被最終解除總統職位。在彈劾指控缺乏鐵證、兩黨鬥爭愈演愈烈、總統大選日益臨近的情況下,共和黨議員大面積「反水」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面對這一前景,民主黨已經著手調整策略。一方面,求彈劾而不求定罪。民主黨深知當前美國政治已深受兩黨鬥爭之苦,在彈劾問題上民主黨與共和黨勢如水火,鑒於特朗普仍是共和黨力保2020年總統大選的唯一王牌,黨內絕不可能在缺乏有力證據的情況下與特朗普「割席」。在整個彈劾定罪環節走入參議院後,民主黨基本就已完成政治使命,無法發揮決定性作用。

另一方面,逐漸淡化彈劾輿論。民主黨議員從一開始就沒有指望通過彈劾和定罪將特朗普提前趕出白宮。在完成眾議院彈劾程序後,民主黨已達成輿論攻擊特朗普的目標,如果繼續炒作彈劾,很有可能反噬民主黨競選人,讓選民認為民主黨只是為抹黑特朗普發起圍獵。近期從眾議院議長佩洛西到其他民主黨議員都在刻意迴避渲染彈劾,而是希望選民把關注點轉向民主黨提出的一些政策改革方案。

無論事態如何發展,在這場彈劾的政治「內戰」中都沒有贏家。彈劾已成為兩黨互相攻擊、左右選情的政治工具,早已背離美國憲法對「三權分立」設計的初衷,淪為立法和行政機構、民主黨與共和黨之間博弈的武器。即使彈劾塵埃落定,有關彈劾的討論仍將吞噬華盛頓的政治資源,民主黨總統競選人將不得不花費時間在這一問題上闡述立場,而不是真正思考和宣介對美國民眾有利的政策和改革。

由此,如何解決美國社會中產階級縮水、「一代不如一代」等問題,如何解決族裔矛盾與衝突、應對全球化衝擊等問題將讓位於毫無實際意義的政治內耗。最終,美國政客和民眾都將成為這場戰鬥最大的輸家。

(作者:孫成昊,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本文由樹木計劃支持,長安觀察出品,首發在今日頭條平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tLb1HG8BMH2_cNUgcr-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