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河流比作母親的話,我想大部分讀者會說母親河當然非黃河莫屬了,作為世界長河之一,它全長5464公里,流域面積多達752443平方公里。
浩浩蕩蕩自西向東分別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及山東9個省(自治區),最後流入渤海。哺育了兩岸的中華兒女,當之無愧被稱以母親河,就連甘肅蘭州岸邊都矗立著一座雕像來表達人們對這條河流的敬畏感激之情。
而我的故事就要從這座黃河穿城而過的城市蘭州說起。春初的蘭州,迎春花還沒有展開笑顏,黃河水流緩緩向東流去,岸邊裸露出大片沙丘與圓石,這為生活在這裡的人們提供了很好的娛樂空間。
河邊的廣場上有自彈自唱的藝人、有放風箏的女孩、沙灘上有玩沙子的孩童、有挖石頭的男人,熙熙攘攘,好不熱鬧。
而今,時隔4個月再次踏上這片熟悉的土地,陌生感圍繞著我。母親河好像變了個「人」,當初的和顏悅色變成了如今的怒氣沖沖,黃河水淹沒了羊皮筏停靠的碼頭、泥沙覆蓋了岸邊的草坪、水流阻斷了臨水餐廳與岸邊的道路,她咆哮著義無反顧的奔流著。
早上9點多天氣已經很熱,第一站打卡上次遺憾未來得及遊覽的水車公園,從酒店出來不到二十分鐘便可抵達,不過遺憾的是水位上漲之後為了人們安全,所有臨河景點均不開放,用長長的警戒帶隔離我的腳步,只能極目遠眺窺探一下各式各樣的水車。
第二站是黃河母親像,同一個景點在不同時節的襯托下會帶給人不一樣的感悟,所以當然要再次故地重遊,這一次遊人更多,爭相留下自己與雕像的合影。母親像在花卉植物的襯托下栩栩如生,在她臂彎間玩耍的嬰孩笑容好像都更加天真無邪了呢。
因為此次並不是單獨行動,所以要趕在下午兩點的時候與大部隊集合。穿過中山橋的人海,看著黃河水匆匆而過,無情的拍打著橋身,空氣中好像飄蕩著她的嘶吼。抵達集合地後換上頭條提供的「蘭州藍」色防曬服, 第一個與我打招呼的是「大明的旅行」,那時他坐在沙發上,整理著自己的東西,跟我穿著同款「戰服」,之後又遇到了頭條的工作人員,以及其他隊友。
第一件事情當然是去填飽肚子了,司機大叔輕車熟路的帶我們來到一家牛肉麵館,裝潢古香古色的,我們開玩笑說「這是一家百年老店嗎?還差99年的那種」?一頓午餐就在歡聲笑語中開始了,每人一碗牛肉麵,桌子上又單獨擺放了兩盤牛肉和若干涼菜。
這時大家恍然大悟原來牛肉麵的肉是要單獨加啊?蘭州的牛肉麵講究「一清二白三紅四綠五黃」,展開來講就是「一清(湯清)、二白(蘿蔔白)、三紅(辣椒油紅)、四綠(香菜、蒜苗綠)、五黃(麵條黃亮)」。在飯桌上甘肅人把熱情表現的是淋漓盡致啊,首先司機大叔不斷跟我說「吃肉,吃吃,別客氣」,可能看出來大家都有些拘謹,頭條工作人員甘泉直接端起盤子轉著圈的為大家分肉。
酒足飯飽後我們開始參觀今天的第一個景點——蘭州市城市規劃館,提示一下需要身份證才能參觀呦。這是一座室內布展、建築理念與城市特色完美融合的「規劃藝術館」。分為地上4層、地下1層,整體都是清水混凝土牆面,顏色以黑白灰色調為主。
一層為城市印象篇、歷史人文篇和建設成就篇;二層為戰略視野篇及專項規劃篇;三層為重點區域篇;四層為縣區規劃篇和未來城市篇。
主要向遊客展示的是蘭州以及甘肅的歷史和未來的發展規劃,管內燈光酷炫,有一段關於蘭州交通規劃的介紹,振奮人心,把甘肅人積極進取、謀求發展的雄心堅定不移的表達了出來。
因為馬拉松文化主題公園受黃河影響,也是沒法近距離感悟運動的魅力,只能遠遠的暢想~公園中間矗立著抽象的馬拉松人像雕塑。
旁邊的草坪中有兩個小雕塑,分別是以蘭州市花玫瑰為原型的福娃「寶寶」 雕塑的和以特產百合為原型的福娃「蘭蘭」雕塑,他們童趣十足的 奔跑在蘭馬的賽場上。這個公園呈條帶狀分布在黃河岸邊,而蘭州的黃河沿岸被稱為「百里黃河風情線」。處在風情線的馬拉松文化公園在現在這個雨水充沛的夏季略顯寂寥。
作為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早在5000年前人類就在這裡繁衍生息,所以蘭州有著悠久的文化歷史,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在這裡得以發揚和傳承,所以當然要去蘭州非物質遺產陳列館看看了。
位於黃河岸邊的陳列館是仿古式明清建築風格,它上有白塔聳立,山環翠繞;下臨黃河如帶,城列畫屏;東側是被譽為萬里黃河第一橋具有百年歷史的黃河鐵橋,西側是素有金城鎖鑰、西域咽喉之稱的金城關遺址。
看看這地理位置,去哪裡都是這麼的方便。館內展示了蘭州水車、剪紙、太平鼓、刻葫蘆、泥塑、刺繡、磚雕等技藝;
在展館三層,映入我們眼帘的是靜態集市,有背著羊皮筏子過街的力工、有描繪唐卡的僧人、
有扯麵的廚師也有正在刺繡的少女,在這裡我們可以穿越歷史長河,置身熱鬧的集市中,聽著絡繹不絕的叫賣聲~
在這裡我們還可以了解到黃河兩岸人們的渡河方式是經過變化的,了解到現在蘭州一景的「中山橋」的建設與發展史。
除了大部分人了解的羊皮筏子,還有一種浮橋也是可以渡河的。船上浮橋,遇到大洪水和冰棱,常常會發生橋毀人亡的慘劇。而且,冬季黃河封凍,浮橋必須拆除,車馬均由冰上通行。冬春之交冰將消未消之時,經常有人畜因冰裂落水而亡。春天冰融之後,又需重建浮橋,所費甚巨。所以說浮橋是富貴人家才會建的,因為拆除和重建都是耗費真金白銀的。
歷史上關於浮橋最早的記錄是在《詩經·大雅·大明》中,裡面記載「親迎於渭,造舟為梁」,講述的是周文王為娶妻而在渭水上架起一座浮橋,離今天已有三千年了。
而黃河的浮橋故事是這樣的:公元前541年的春秋時期,秦景公的母弟後子針因自己所儲財物過多,恐怕被秦景公奪財殺害,於是在今天山西省臨晉附近的黃河上架起浮橋,帶了「車重千乘」的財富由今陝西逃往晉國,這可算是第一座黃河大橋。
但是其名氣遠遠不如如今的中山橋,因為中山橋有「天下黃河第一橋」之稱。1906年甘肅當地官員因為發展需要,與德國商人簽署修建黃河大橋的合同,這座橋樑不管是從前期勘測、中期材料運輸還是後期建橋都是由德國人一手包辦的。
當時黃河水量湍急,德方還承諾甘願保修80年。1908年鐵橋項目正式得到國家認可,建橋所需材料等由德國海運到天津港口,然後從天津到蘭州的數千里路途上,一條由火車、騾馬組成的運輸長龍,翻山躍嶺,風餐露宿,歷時近兩年,終於將全部橋料一站站轉運至蘭州……
建橋的工程師是美國人滿寶本和德國人德羅;施工負責人為天津人劉永起。施工人員以德商聘來的69名洋工華匠為主,歷時3年建成,實用庫平銀三十萬六千六百九十一兩八錢九分八厘四毫九絲八忽,費用包含了建材、運輸、各種開支等,其中運輸的價格比鐵橋耗材價格要高出許多。
鐵橋原來平頂的,顏色是紅色,後期因為戰爭原因,在空中觀察地面時紅色太過顯眼便塗成了石灰色,後來加固鐵橋的時候又在平頂上架起拱形鐵架,使得黃河鐵橋面貌煥然一新。1928年為紀念孫中山先生黃河鐵橋改稱中山橋並沿用至今。
「黃啟炎傳,鐵漢秦章光隴坂;河清海晏,橋虹耀彩衛金城。」如今的中山橋已經成為蘭州一張名片,幾乎每一個蘭州人家中都有與其的合影,外地遊客也會在這裡留下珍貴的影像資料。
人們常說如果沒有來過皋蘭山就不算來過蘭州。2000多年前,在黃河岸邊遊牧的匈奴人曾無數次的仰望這座高山,所以取名「皋蘭」,意思是挺拔高大。
來蘭州一定要來皋蘭山,趁著夜色俯瞰河谷兩邊的蘭州城,從日暮彩霞到城市亮起路燈,再到隱藏到黑暗中的蘭州如夜明珠般躺在黃河邊。
在山間吹著清爽的風,聽著歌手嗓音低沉「再不見風樣的少年格子襯衫一角揚起,從此寂寞了的白塔後山今夜悄悄落雨~」。
泡上一杯茶,約三五好友,講講自己的故事,發泄一下自己的壓力。
上山的拼車價格是每人10元,下山的時候已經超過8點半,所以漲成每人20元。炎熱的夏季去山頂吹風喝茶的人不在少數,導致晚上下山抵達正寧路已經是10點了。
蘭州的夜生活才剛剛開始,吃貨們在這裡聚集,跟著熙熙攘攘的人群進入,路的兩旁是小吃攤,有水果、牛奶醪糟、烤肉、炸串、還有文明各地的小龍蝦、小孩子喜歡吃的雞蛋仔冰激凌、老少皆宜的自製老酸奶。
尋一處大排檔,開始填飽肚子。牛奶醪糟必不可少,畢竟是正寧路的招牌,然後又上了幾把肉串、幾碟炒菜,大家把酒言歡。
在此表示那個牛奶醪糟真的很好喝,牛奶中煮了麥片、堅果、葡萄乾、芝麻最最重要的是有雞蛋,呈現絮帶狀融合在香甜的牛奶中。
夜深無眠,便發朋友圈展示這裡,我的甘肅朋友竟然表示他都有好幾個地方竟然沒去過,也沒聽說過,唉,看來蘭州還挺神秘的、甘肅還是很有魅力的。
不知道明天還會有怎麼的驚喜等待著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