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了,萬青的新專輯依然沒消息。
快十年了!
上張專輯已經快十年了!
可現在偶爾拿出來聽,還是沒膩。
比如《殺死那個石家莊人》,即使聽了幾百遍,每次聽還是雞皮疙瘩起一身。
今天滾君向大家推薦一部電影,雖然和這首歌沒有直接關係,但靈魂深處的共鳴極其類似。
因為它們說的都是同一類人——下崗工人。
不管你有沒有聽說過這部電影,千萬不要錯過。
它就是《鋼的琴》,上映於2011年。
電影播出後,24萬影迷在豆瓣打上8.4的高分。
不少人看完後,稱這部電影是2011的年度最佳電影。
滾君深表同意。而且它還是近十年來中國最好的音樂題材電影。
可它不是部歌舞片,只是描述了一群大時代中的下崗小人物,苦苦掙扎著。
那它為什麼火呢?
因為電影中的這群小人物,其實是群大人物。
在時代的洪流面前,雖然這群下崗工人就如同鵝卵石般弱小,但他們依然帶著傷口奮戰於這人間,努力生存著。
如此生活30年,直到大廈崩塌
1998年,深圳吹滿了改革的春風,但此時的東北卻吹著陣陣寒風。
因為這一年,東北工廠改革,數萬工廠關閉,成千上萬的東北工人直接下崗,遣散回家。
這群工人,在時代前進的洪流中,被無情地拋下。生活的大廈在一夜,瞬間崩塌。
鋼的琴的主角陳桂林,正是這群工人中的一員。他爹取這名是想讓他桂林山水甲天下,結果下崗這年,沒甲了,直接弄夾生了。
為了維持生活,會手風琴的他組建了一支婚喪樂隊,終日奔波在婚喪嫁娶、店鋪開業的營生之中。
雖然生活陷到谷底,但陳桂林勝在有個優點,那就是苦中作樂。
在工作上,即使客人的要求很無理,他也會微笑著答應,畢竟客人是付鈔票的上帝。
在一老人的喜喪上,他和樂隊正唱著緩慢優雅的樂曲時,孝子讓換歌,因為這曲子太慢了,老人聽了走得步伐也會沉重起來。
聽完要求,他二話不說,來了首輕快的歌曲,整個樂隊開始在雨中舞動起來。
和他玩的好的那群工友也同樣如此,即使生活苦的像黃連,他們依然嬉笑面對。
坐在貨車上時,他們會放著那個時代的金曲,跟著音樂哼跳動,哼唱著:「我想偷偷望呀望一望他 ,假裝欣賞欣賞一瓶花」。
在後車廂的也不甘寂寞,對著兩串豬肉,仿佛就像在歌廳,盡情搖擺。
在家裡,他也是盡情地給予家人快樂。
因為女兒小元喜歡彈鋼琴,可下崗的他,哪買得起鋼琴?
但勞動人民自有辦法。他找來一張白紙,在上面畫下了88個琴鍵,做了個不會發聲的鋼琴。
看著這假冒版鋼琴,女兒發出了疑問:"爸,這能彈嗎?」
陳桂林的樂天精神再次上頭,直接回到:「爹給你講過貝多芬大爺的故事吧,貝大爺耳朵背,也聽不見,不是照樣彈好了。」
最後,還自己在鋼琴前,揚著頭特有感情地彈給女兒看,仿佛貝大爺上身。
在那個年代,除了陳桂林這樣的工人,還有一些工人被時代拋棄後,為了金錢無所不為。
陳桂林的老婆小菊就是其中一個,以前也是一個女工人。
因為家裡雙雙下崗太窮了,她轉而投向了一個假藥販子的懷抱,過上了不勞而獲的生活。
陳桂林也知道不勞而獲的生活有多幸福,可他寧願過得窮一些,也不願背棄良心做壞事。
在這個工人眼中,靠勞動的雙手得來的生活最踏實。
一萬匹脫韁的馬,在他腦海中奔跑
但殘酷的生活哪會看人下碟?即使是最樂觀的人,也不免受到摧殘與折磨。
但陳桂林沒有倒下,還對這操蛋的生活,宣戰了!
有了錢的依靠後,小菊決定要離婚,還要帶走女兒小元,一起去享受富貴。
陳桂林不捨得女兒走,堅決不肯放人。
他在看到小菊給女兒帶來的昂貴文具時,也會埋怨自己的無能,點上一根煙消解憂愁。
而且一向乖巧的女兒為了能彈鋼琴,提出了一個要求,誰能買到鋼琴,她就跟誰走。
這錢一個字更難倒了英雄漢,力氣陳桂林有一大把。可在那個時代,最不值錢的就是力氣。
可他仍然沒放棄,繼續奮戰著。
先是打聽到有所閒置的小學,有架鋼琴沒有搬走。想著這鋼琴暫時沒人用,他就想先悄悄借回來。
於是,在一個夜黑天高的晚上,他叫上玩的好的朋友們,向學校進發了。
一開始,順利將鋼琴搬離了教室。但在途中,保安聞聲趕來,大家紛紛逃散。在翻牆時,他一直翻不過去。
最後索性放棄了,他直接回到鋼琴旁彈奏著,過把鋼琴癮,認真享受下音樂。
這一刻,他仿佛不是那個騎著摩托車,混跡於東北的下崗工人。而是一個音樂家,在這鋼琴旁彈奏著世間最美妙的樂曲。
雖然有了音樂,還是逃脫不了被保安抓到公安局。
但是這次被抓,讓陳桂林看到了希望。
因為最後公安局不追究責任,只讓他們將鋼琴搬回去。在教室里,看著那鋼琴,身邊的工友研究起了它的構造。
這一研究,就讓陳桂林想,大家都是鋼廠出來的工人,還怕造不出一架鋼琴。
說干就干,他立即發動了身邊那群工友。
於是,一場熱火朝天的工人造琴,在鞭炮響中就此展開了。那一刻,他們仿佛回到了以前的集體時光,大家一起在工廠里用雙手創造財富。
廠里退休的老工程師,因為能讀懂俄文書《鋼琴製造》,成為了造琴大會中的翻譯指導。
有書指導,可是沒材料。這群漢子沒有放棄,直接就地取材。
鋼琴的鋼板部分,就用鋼廠遺留下來的鐵打造。原先工廠的電焊工們,發動技能,將這些鋼板打磨起來。
鋼琴的木板,就去工廠廢棄的宿舍里,找些門板來代替。雖然最後太過於破舊,用不上只能當做燒火做飯。
因為找不到合適的木材,他們決定用熟悉的鋼鐵來代替,將鋼琴改成鋼骨架的。
這群敢想敢拼的工人,還來了個創新,要做一架不鏽鋼的鋼琴。
期間,陳桂林不是沒被困難壓倒過,放棄過。
可在放棄途中,看到待了許久的工廠,被政府炸掉標誌性的煙囪時,不服輸的勁又再次浮上心頭。
因為煙囪炸掉的那一刻,仿佛也將他過往的工人生活,炸了個四分五裂。
而那架鋼琴則將他過往的生活,重新拼湊起來。他能向這世界證明,自己還沒被時代拋棄,靠雙手還是能創造一切。
於是,他又撿起希望,召集起朋友們,繼續造起了鋼琴。
此時,造鋼琴不再是為了圓女兒,也是為了他自己,更是為了過往的時光。
最終,這架鋼琴造好了,也送到了女兒面前。
當女兒興奮地問:「爸,你想聽什麼?」,這個漢子淡淡來了句:「越簡單越好。」
因為這架鋼琴的製作不太完善,只能彈奏些簡單的曲子。
在小元的彈奏下,結束了電影,仿佛也結束了那個時代。
雲層深處的黑暗啊,淹沒心底的景觀
也許有人會想,這部電影就是一部精神鴉片,慰藉那個時代,撫慰一些失意的人群。
很假。
其實,這部電影是導演張猛根據真實故事改編而成的。
當時這部電影首映後,他在採訪中反覆強調:「我這是現實主義故事片,真不是文藝片。」
這部電影的原型,是鐵嶺的一個鋼材市場。
那裡幾乎每家店的老闆都是原鋼廠的工人。
下崗那年,被買斷工齡的他們,寧可不要遣散費,都要帶走那些車床設備。
有了設備,再加上雙手,即使沒了工廠,他們仍然能繼續生活。
在那個下崗時代,這群工人用個體的努力,慢慢消融掉困境。
他們就像電影里的工人一樣,雖然貧窮但仍盡情生活,於絕境之處逢生。
他們仿佛就像你我的父母,在生活里掙扎著,無數次被時代甩地遠遠地。
有時,望著孩子昂貴的學費,父母高昂的藥費,他們會嘆嘆氣,但事後仍咬著牙,拼了命去掙錢。
在這世上,他們靠自己的雙手,笨拙地生活著。
雖然他們吃盡了生活的苦,曾經失敗過,也痛苦過,但依然不服輸地活著,隨時準備著朝生活反擊,打下一場漂亮的翻身仗。
參考資料:
1、《李雲雷 | 「我們堅持自己藝術夢想的道路不會改變」—張猛導演訪談》—新青年電影夜航船
2、《專訪 | 導演張猛:對於「爛片」的評價,現在沒法解釋》—澎湃有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