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歲孩子錯過秩序敏感期,10年後壞習慣很難改,現在重視還來得及

2020-01-09     凝媽悟語

文 | 凝媽

孩子總是把東西亂丟亂放,自己的房間像垃圾站一樣;寫作業馬馬虎虎,考試時粗心大意、丟三落四。看到孩子這些表現,是不是特別苦惱?也會莫名奇妙,自己也很注意收拾、學習很認真細心,為啥孩子偏偏這樣?我也為此困擾很久。

2歲孩子錯過秩序敏感期,10年後壞習慣很難改

13歲的兒子就屬於粗枝大葉類型,房間裡的亂勁,讓我們看了倍感頭疼。

床上的一側亂糟糟地堆著書本、工具、文具、紙箱,甚至還有喝完的牛奶盒子、零食桶。地上凌亂地放著紙張、塑料袋子等雜物。架子上的書本、玩具橫七豎八,空間都沒有好好利用,還整天喊著沒地方放東西。他的書包里試卷、書本亂做一團,有時候交作業都找不到。

讓他收拾一下,只答應不幹。幫他收拾一下,也不滿意,告訴我們「你們給我收拾得都找不到東西了!」我們說「亂糟糟的更找不到東西了!」兒子說「我的房間是我住,又不是你們住,我自己說了算!」孩子犟起來,真的談不攏。

13歲的兒子學習能力很強,一學就會,但是一做就錯。每次考完試,跟他分析試卷的時候,就發現沒有他不會的,認真做做都能得滿分,但是卻很少得滿分,成績飄忽不定跟坐過山車似的。

看看他的錯題,有看錯數字的,有把乘法看成加法的,有看錯行的,有的看了一半題意就開始下筆的,本來能做對的因為一時疏忽全做錯了,簡直是太可惜了。老師對他的評價就是「很聰明,就是太粗心!」

出現這樣的情況,真的很難再改,嘮嘮叨叨,想盡各種方法,恩威並施,也是收效甚微,現在就是哄著勸著,能改善一點是一點吧!

以前並不知道兒子為啥出現這樣的問題,直到最近觀察2歲二寶的表現,再去對照一些敏感期的理論,才明白箇中原因。兒子在3歲前是在老家長大的,當他到了秩序敏感期的時候,我們錯過了對他的教育。

什麼是秩序敏感期

蒙台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一書中提到了秩序敏感期的理論,孩子從出生到2歲多是對秩序最敏銳的時期,對事物的秩序有強烈的需求,並逐步獲得和發展起對物體擺放的空間或生活起居習慣的時間順序的適應性,即秩序感。在這一時期,幼兒學習訓練秩序行為比較容易,秩序感展比較迅速。

孩子具有兩重秩序感,內部秩序感和外部秩序感。內部秩序感使孩子意識到自己身體的不同部分和它們的相對位置;外部秩序感是指孩子對外界的規律和關係進行感知和理解。

1—3歲的孩子:秩序感由內向外,特別注重物品的擺放、動作發生的順序、物權所有等,如果被破壞,就會哭鬧不安、大發脾氣,非要按照他的意思重來一遍,所以也稱為執拗敏感期。

3—4歲的孩子:更注重遵守規則,不管在哪裡,只要他遵守的規則,其他人也必須要遵守,特別追求完美,所以又成為完美敏感期。

5歲之後的孩子:秩序感發展越來越好,更關注空間秩序和美感秩序,在玩玩具的時候會注重空間美感。在畫畫的時候會注意布局合理。所以,這個階段又稱為審美敏感期。

2歲孩子秩序敏感期的表現

從2歲的二寶身上,可以看到很多秩序敏感期的表現,真的是特別固執。

每次吃飯的時候,每個人的座位是固定的,如果奶奶坐了哥哥的椅子,哥哥不得不坐了爺爺的椅子,二寶就會哭著不允許「你不能坐那個椅子!是爺爺的!」奶奶趕緊起身,哥哥坐回自己的座位,二寶就安靜下來,該幹啥幹啥去了。

奶奶家的衛生間在北面,爺爺、奶奶晚上和二寶一起洗腳,一人一個盆子,一人坐一個地方,洗完腳之後,二寶把三個盆子全部翻倒在地,一下子推向前面,看著盆子像小船一樣滑過去。再回到家的時候,二寶就不允許在臥室的衛生間洗腳,非要到北邊的衛生間,執行完全一樣的程序。

家裡供了暖氣,溫度比較高,穿的衣服比較少,外出要穿羽絨服,二寶感覺不舒服。於是就會坐電梯下樓,之後在我們單元的大廳里穿上羽絨服。如果偶爾想在坐電梯前就要穿羽絨服,他就會拒絕穿。

坐電梯下樓的時候,他學會了按樓層,如果我們提前一步按了樓層,他就會反對。必須要把重置一下,讓他重新按,這樣他才會感到滿足。

家裡每個人的鞋子都擺在墊子上,如果誰的鞋子擺放在外面或者是方向不對,他就會跑過去把鞋子的位置擺正確。每個人都只能用自己的東西,不能隨便動別人的東西,比如水杯,他常說「個人用個人的杯子!」

如果他完整地讀完一頁書,或者做了一件好事,大家都會為他鼓掌、表揚,如果我們忘了表揚他, 他就會提醒「媽媽還沒鼓掌呢?」「奶奶說『太棒了!』」

他自己能做的事情已經很多了,比如說吃飯,他要自己吃,不允許大人喂,也不允許大人扶著他的椅子怕他摔倒。如果大人總是替他做事,他就會感到非常不開心,說自己吃,還要把大人的手推開。

諸如此類,這些固定的模式已經在他的心裡生根發芽,一旦有任何改變,他都會感覺不適應、不開心,有時會大發脾氣。大人以為就這麼點小事至於嗎?但是對孩子來說非常重要,如果破壞了這種秩序感,孩子的一些好習慣難以持續下去。如果不重視這個敏感時期,孩子可能會養成一些壞習慣。

幫助孩子輕鬆度過秩序敏感期

如果我們能利用好秩序敏感期,對孩子的一些行為習慣進行培養,孩子的秩序感得到重視,對他以後的生活將會有正向的影響。

培養好的行為習慣

教會孩子每件物品要分類擺放,有次序擺放,放在固定的位置。每次玩玩具以後,要把玩具放回原位,跟孩子說這是讓玩具回家,他就能輕鬆理解了。

養成飯前便後洗手的習慣,保持個人衛生。每天要早晚刷牙,保護牙齒健康。大小便要去廁所,不能隨地大小便。脫下的鞋子放到固定的位置,不能隨便亂扔。外出玩耍的時候,要注意排隊。在公共場合注意保持安靜,不要大聲喧譁。

孩子把這些好的行為習慣堅持下去,長大後習慣成自然,就不會造成房間凌亂、破壞規則的的情況。

培養自理能力

2歲多的孩子就有能力自己吃飯,雖然還不會用筷子,但是可以用勺子和手,能夠把食物放進嘴裡去,就放心地讓他去吃吧。孩子吃飯的時候會把一些飯菜弄到地上或者身上,這也是正常的。我們不要因為要打掃衛生和洗衣服,而禁止孩子自己吃飯,這會破壞孩子的自理能力。

2歲多的孩子也會自己刷牙,給他買個小牙刷、小牙杯、小牙膏,允許他自己刷牙,他會很快掌握這個技能並形成習慣。他也會弄濕衣服、把牙膏吃到嘴裡去,都有這麼一個過程,練習一段時間就好了。

孩子也能夠獨立大小便或者暫時尋求大人的幫助,但是不需要依賴紙尿褲了,至少白天可以戒除,早一點培養這個能力,為以後上幼兒園做準備。

孩子自己做的一些事情,就放手讓他去做,比如想掃地、想做家務就讓他去做吧,錯過這個時間,孩子就不想做了。

關注細節培

孩子在這個階段會特別關注細節問題,比如電梯里又換了新的廣告,給他讀書的時候把曲別針說成回形針,書上有個非常細小的動物。孩子特別關注很小的東西,眼睛非常敏銳。

孩子關注這個細節非常重要,我們要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幫助他去強化對細節的關注能力,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細心認真,孩子的注重細節的習慣就容易養成,以後就不容易粗心大意了。

比如經常和孩子在書上玩捉迷藏的遊戲,讓孩子找到一些同類的小物品,培養他的觀察能力。摺紙的時候儘量把邊角對齊,壘積木擺放得更整齊。

我們小心呵護這些能力,孩子將來在數學、科學等需要細緻的科目上就會表現更出色。

結語

每個孩子都會經歷秩序敏感期,如果我們不了解這個特點,對孩子的行為表現不理解、不重視,不進行培養,孩子的生活在以後會受到很大影響,讓我們感到頭疼不已。當孩子到了秩序敏感期的時候,我們注意觀察孩子,積極培養孩子好的行為習慣、自理能力、注重細節的能力,孩子將來就會是一個讓我們省心的孩子。

二胎寶媽,高級育嬰師,個性化訓練指導師,多平台原創作者。愛孩子、愛生活,願與萬千媽媽分享育兒經驗,關注我,獲取更多育兒知識。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t6delG8BxtCz63RLGt6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