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鬥中一個日軍會發放多少子彈?看完數據才知道為何抗戰那麼艱難

2020-02-09     軍迷哨所

在抗日戰爭期間,日軍仗著武器裝備火力上的優勢,在戰場上大量殺傷了我國的軍隊。而我國因為物資匱乏落後,武器裝備上遠不及日軍。在戰鬥中,即使是裝備相對較好的國軍,在大型的戰鬥中,兵力往往要3倍於日軍以上才能掌控戰局,傷亡上也要遠高於日軍。例如武漢會戰,國軍調集兵力超過100萬,而日軍方面不足30萬人,結果國軍戰鬥中失敗,日軍占領武漢。

長沙會戰中,國民黨軍隊累計調集兵力120萬,日軍方面為40萬人,雙方的兵力差距在3倍,戰鬥雖然取得了勝利,我國守住了長沙,大批殲滅日軍,但國軍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要知道這是兵力不對等的條件才進行的,在正面的戰鬥中,傷亡往往是日軍的5倍以上。

日軍為何在兵力沒有任何優勢的背景下,給我軍造成嚴重的損傷?這其中和人員素質武器裝備質量有著密切的關係。人員素質上,日軍大多數都是經過3個月以上訓練的士兵,期間經過了嚴格的訓練,掌握了最基本的軍事素養。火力上,日軍每個師團都配屬有重炮,大口徑火炮、迫擊炮和重機槍等等,另外還有裝甲車輛作為掩護,空中還有飛機偵察和轟炸。而我國在火力上全面處於弱勢,除了國民黨的精銳部隊或者嫡系部隊稍微好一點,其它雜牌軍將更加糟糕。

就拿步槍來說,日軍的三八大蓋不僅僅射得准,還打得遠,有效射程460米,甚至700米以上還有殺傷力。而國軍配屬的主流步槍「中正式」步槍,早期裝備的的有效射程只有200-300米,後期改進的良品也不及三八式步槍,如果是裝備其它的雜牌步槍,打起仗了更沒有優勢可言。

所以,在戰場上,拿著射程不及日軍的步槍,在陣地戰中很難發揮優勢,日軍在我軍步槍射程外射擊,我軍就沒有辦法。在此背景下,步槍射程不足的問題,一直困擾著我軍將士。

另外,彈藥上也不足,日軍士兵的子彈充足,大規模的戰鬥中,一次最多可以配發120發子彈,後期還有補給。而我軍即使是國民黨的精銳部隊,子彈的配發也不過20多發,偶爾還發放多一些,有時甚至更少。子彈更多的日軍在戰鬥中完全不用擔心彈藥的問題,而我軍子彈一旦打完,要麼撤退,要麼等日軍衝上陣地拼刺刀。如果換做當時處境更為艱難的八路軍,情況會更加糟糕,沒槍沒子彈都是常有的事,在伏擊戰中,能發到5發子彈都已經很多了,甚至沒槍的戰士只能拿著大刀等待衝鋒。

所以,這也就是為什麼在抗日戰爭中,我國軍民為何會付出如此慘重代價,打得如此艱難的原因。絕對不是抗日神劇裏手撕鬼子、一人單挑幾十個鬼子那麼簡單。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t4BiKHABjYh_GJGVQ24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