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的韭菜讓人免費割,誰創建了偉大的網際網路?

2019-12-13     知識分子


pixabay.com


撰文 | 邸利會(知識分子主筆)


割韭菜,說的文雅一點,也可以說是拿來主義,或者說,喝水不要忘了挖井的人。

今天,如果以市值衡量,榜單前十位,網際網路企業占了多半。除了最早的微軟、蘋果,亞馬遜、臉書、谷歌、騰訊、阿里巴巴,都是更為純粹的網際網路公司。

50年前,這些公司都還不存在。換句話說,50年過去,世界的經濟版圖發生了巨大改變。

此刻,再閉上眼,想一下什麼東西是你一刻都離不了的?

手機?可假如手機不能上網,是不是和磚頭一樣?

沒網的日子,沒法購物、打車、支付、社交…… 我們無法想像。對於這個世界來說,今天的網際網路,就像水和空氣,已經是分分鐘離不了。

短短几十年,網際網路對人類的經濟和社會產生了如此顛覆性的影響,這樣的技術可以說是屈指可數。

回顧網際網路50年的發展歷程,拉里·佩奇、馬雲、馬化騰,這些商業精英的名字我們已經耳熟能詳,可有另外一群人,他們甚至更重要,他們無私地貢獻了自己的智慧,卻少有人知。

沒了他們,就沒有美國的 GAF,中國的 BAT,更沒有今天這個便捷的信息時代。

我們稱他們為網際網路的先驅。

1 .「Lo」

50年前,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 Leonard Kleinrock 實驗室,通過ARPANET發出了第一條消息到史丹福研究所。(圖源:UCLA)

1969年10月29日,從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到史丹福研究所(Stanford Research Institute,SRI),發出了世界上第一條網絡消息—— 「Lo」。

這個消息只有兩個字母,倒不是有什麼特殊寓意,原因僅僅是本來想打 「Login」(登陸),結果網絡突然就斷了。

這個網絡叫做 ARPANET,還不是通常意義上的網際網路,而是它的「前身」。

當年在 UCLA 的 Leonard Kleinrock 親身參與了這一過程,消息就是由他的實驗室發出的。他從麻省理工學院(MIT)獲得博士畢業後就到了 UCLA,一直呆到現在。他是該校的計算機科學傑出教授,網際網路先驅。

回到那個年代,人們的通訊大體用的電話網絡。電話通訊的一個缺點是占線——

兩個人通話後,就建立了一條專門線路,即使一個人掛著電話不出聲,出去轉一圈回來,中間那條線一直是被占用的,不掛掉別人就沒法用。

那麼,可不可以有另外一種網絡,傳輸數據的時候大家可以共享,自己不用的時候,別人也能用呢?

這實際上是問,如何在通訊中實現線路共享?1961年7月,Kleinrock 出版了關於包交換理論的第一篇論文,1964年進一步出版了關於這個論題的書。

包交換(Packet switching)是一種資源共享的辦法——想要傳遞的消息被切成一個個小包,每個小包在網絡中自行穿梭,到達目的地後再重新整合起來。現在我們知道,包交換是網際網路的基本技術組成。

發明這個理論後,Kleinrock 還跑去問過美國電信公司AT&T,這麼好一個數學理論,你們怎麼不把它實現用來通訊?AT&T說,這肯定不行,如果行,我們也不摻乎。

Kleinrock 後來回憶說,對當時的AT&T,這麼做短期內確實帶來不了什麼收入,但長期來看,卻是一次因為短視造成的重大失誤。

今天想起來,讓計算機之間互相通信似乎是很自然的,可當時絕對是很超前的想法。誰是第一個這麼想的人呢?

現在的說法是,早在1962年8月,MIT 的教授 J.C.R. Licklider 在一系列的備忘錄里就討論了「星系網絡」的概念: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可以上網,描述的大體和我們今天見到的網際網路的情形差不多。

Licklider 在1962年10月擔任了 DARPA 計算機研究項目的首任主任,而讓計算機互相通訊的想法也在 DARPA 付諸實施。

DARPA 最初名叫 ARPA(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隸屬於美國國防部,1958年由時任總統艾森豪為應對蘇聯衛星 Sputnik 上天的 「危機」 而設立。

Licklider 把他的「星系網絡」的概念帶到了 DARPA,他之後的繼任者,包括Lawrence G. Roberts 也都了解到計算機聯網這一重要概念。

1966年末,原先在MIT的 Roberts 到了 DARPA。他在1967年發文章,提出建立 ARPANET 的計劃。不久之後在一個會議上,他才了解到,其實來自英國國家物理實驗室的 Donald Davies 和 Roger Scantlebury、蘭德公司也獨立做了包交換的工作。此前,他們都沒什麼聯繫。

1968年,ARPANET 的建立工作啟動,來自Bolt Beranekand Newman (BBN)的團隊負責造關鍵設備——介面消息處理器,當時在 BBN 的 Bob Kahn 在架構設計上發揮了重要作用;Roberts 和 Howard Frank 以及他在Network Analysis Corporation 的團隊負責網絡拓撲結構和經濟性能的設計和優化;由前文提到的來自 UCLA 的 Kleinrock 團隊負責網絡檢測系統。

很快,1969年的10月,ARPANET 第一條信息 「Lo」 就由 UCLA 發往了 SRI。之後,網點數迅速增加。1972年,在國際計算機通訊會議上,Bob Kahn 第一次面向公眾成功演示了這個網絡。

這一年3月,同樣來自 BBN 的工程師 Ray Tomlinson 在 ARPANET 上發出了第一封電子郵件,@這個符號就是他發明的,用來連接用戶名和主機名。直到今天,電子郵件都在被我們使用,可以說是網絡時代真正的殺手級應用。

2.一統江湖

不過,ARPANET 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網際網路。

我們現在知道,網際網路是開放架構的網絡,可以容納多個不同設計的獨立網絡。開放架構的網絡的思想在1972年由 Bob Kahn 來到 DARPA 後引入。當時,他正在做移動的包無線系統,包衛星系統,關鍵之處在於,假如遇到通訊擁堵、其他無線電干擾、中斷的情況,依然可以保持穩定的通訊。

Bob Kahn 本來希望繼續用 ARPANET 上的協議 NCP,卻發現無法滿足要求。NCP 更像是一個設備的驅動,而不是一個通訊協議,它也依賴於同質的ARPANET 子網絡。Bob Kahn 之前在 NBN 時曾研究過通訊導向的作業系統原則,此時他意識到有必要弄清楚每個作業系統的實現細節從而能以高效的方式嵌入任何新的協議。

因為設計和實現了網際網路的基本協議TCP/IP而獲得2004年圖靈獎的Vint Cerf和Robert E. Kahn

1973年的春天,Bob Kahn 找到了已經在史丹福的 Vint Cerf,提出了網際網路的問題——我們現在有這麼多不同類型的網絡,包大小、速度、頻率、錯誤率都不一樣,怎麼把它們連起來,變成統一標準的網絡?

就這樣雙方合作,就用紙和筆,解決了這個問題,文章在1974年的5月發表。年底,Vint Cerf 和他的兩個學生就寫出了 TCP 協議的細節化的規定。值得注意的是,這樣一個軍方項目並沒有限制在只能美國國內使用。Vint Cerf 後來回憶說——

「Bob雖然很清楚自己在 ARPA 的角色,但不想就局限在國內使用,他組織了倫敦大學學院、BBN 和來自挪威,德國和義大利的研究者參與 TCP 的設計,實現和測試。」

最終,經過4輪疊代開發,1978年趨於穩定,最初的協議分成了兩部分,TCP和IP。

在網際網路上發送信息,你可以想成是通過郵局寄明信片。想像你一次寄好多張,每張都有編號,這些明信片可能不會同時到達,也不會按照編號順序到。和郵局不一樣的還有,你寄一張明信片,可能對方還會收到重複的一樣的明信片,所以最後還得檢查是不是有重複。TCP 協議和 IP協議的作用就是定義明信片格式,保證能寄到、順序不要亂,不要重複,不要有錯誤等等。

TCP/IP 開發完成後又過了5年,1981年,團隊覺得,這個協議應該在所有的網絡上運行,不管是 ARPANET,包無線網,包衛星網等等。1982年,Vint Cerf 向ARPANET 的每一個成員宣布,1983年1月1日將換到使用網際網路的協議。雖然中間遇到了些阻力,但最終這個願望得以實現。

1983年的1月1日,網際網路的前身 ARPANET 正式運行TCP/IP協議,其它幾個正在運行的不同網絡也連接在了一起,網際網路正式誕生。而 Vint Cerf 和 Bob Kahn 也因為在發展網際網路當中的關鍵作用獲得了2004年的圖靈獎。

3.引爆全球

全球資訊網的發明人Tim berners-lee

當然,網際網路的發展還有許多事需要完成。這裡筆者只挑選域名系統、全球資訊網略加說明。

域名的作用是將數字化的IP位址轉變成好記的名字。最早在 ARPANET 時代,史丹福研究所就維護著一個文件,叫做 HOSTS.TXT,將主機名字對應到電腦的數字地址。可隨著連接入網的電腦越來越多,用一個文件來做顯然已不可行。

最終在1983年,來自南加州大學信息科學所的 Paul Mockapetris 和 Jon Postel 發展了一個分布式的動態的域名系統,使得我們要找某個地址,就能更為方便的在網上找到。

而另一項重要的發明是30年前由工程師 Tim berners-lee 發明的全球資訊網,當時他在歐洲核子中心工作。1991年8月,他寫好第一個網頁放到了網上。

但全球資訊網的發明一開始並沒被很多人注意到,美國超級計算機應用國家中心的 Marc Andreessen 和 Eric bina 是少數注意到的。他們隨後開發了有圖形介面的瀏覽器 Mosaic。

Marc Andreessen 回憶說,起初關鍵的技術人員不想讓網際網路變得容易使用或者圖形化,因為這會污染網絡環境。當時的理論是,只有聰明的人才用網際網路,所以就得讓它難用,但他們從根本上認為網際網路應該好用才對。

讓網際網路更好用,不斷降低使用門檻,可以說是網際網路技術發展的一個趨勢(想想從最初的命令行到圖形介面,從滑鼠鍵盤到手指頭)。

很快,1994年4月4日,Jim Clark 拉上 Marc Andreessen 在矽谷開設了Netscape Communications。幾個月後的10月13日,該公司發布了 Mosaic Netscape 0.9,四個月內就占領了全球四分之三的瀏覽器市場。

1995年8月9日,Netscape 進行了非常成功的 IPO,一炮打紅,同時也拉開了今後幾十年對網際網路行業的瘋狂投資的大幕。

4.中國趕上了機遇

當然,這樣的傳奇故事不僅發生在美國。中國也在1994年4月正式通過位於中關村的國家計算設施中心接入了網際網路。

沒過幾年,1998年,搜狐網推出;1998年,騰訊成立;1999年,阿里巴巴成立;2000年,百度成立......

值得指出的是,在中國正式接入網際網路之前,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與史丹福直線加速器中心就已經有了一條專線連接,用於滿足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的傳輸數據。

當初開通這條專線的負責人許榕生告訴筆者,高能所計算中心的年輕人付出了很多心血,但李政道先生當年提出了建造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工程,建立了中美合作團隊,在解決計算機軟體、網絡的一系列過程中造就了中國網際網路的誕生,包括他本人也是李先生當年從史丹福直線加速器中心召喚引進回國的。

此外,北方信息研究所的王運豐教授團隊也和德國卡厄斯魯爾大學合作建立了一條線路。王運豐還在1990年代表中國註冊了國家頂級域名.CN,工程師錢天白和錢華林擔任了技術聯絡員。當時的國家頂級域名的伺服器還是在德國卡厄斯魯爾大學網絡中心,由中心主任 Werner Zorn 代管,之後才移回國內。

1994年4月,一直負責接入網際網路的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鬍啟恆利用開會的機會,專程造訪美國自然科學基金會主席 Neal Lane博士,希望得到他的支持,讓中國接入網際網路。很快,4月20日,中國以全功能連接接入了網際網路。

回顧這幾十年的發展,慶幸的是,中國趕上了網際網路的這一波。

50年來,這些網際網路的先驅們無私地貢獻著自己的智慧——

作為全球資訊網的發明人,Tim berners-lee 把這項發明免費、沒有任何限制地贈予眾人,他沒有申請專利。

作為至關重要的 TCP/IP 的發明人和實現者,Vint Cerf 和 Robert E. Kahn 沒有申請專利。

更早的 ARPANET 的重要參與者,如 Leonard Kleinrock 教授,沒有申請專利 ......

50年一揮手,風華正茂的他們如今已是鬢髮斑白,一些人甚至已經故去,但他們的智慧與無私結成的禮物,如今被包括中國在內的全世界使用。

50年,飲水思源:沒有這些先驅基礎性的貢獻,沒有他們跨越國度的無私分享,就沒有網際網路的今天。

主要參考資料

1.網際網路名人堂,https://www.internethalloffame.org/inductees

2.網際網路簡史,https://www.internetsociety.org/internet/history-internet/brief-history-internet/

3. 光榮與夢想,網際網路口述系列叢書,胡啟恆篇,方興東主編,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9年1月。

4. 光榮與夢想,網際網路口述系列叢書,胡啟恆篇,方興東主編,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8年12月。

製版編輯 | 皮皮魚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t349_W4BMH2_cNUgZ5Q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