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在從事孩童教育自媒體專欄筆者這份工作後,我所接觸的各種類型的家長和孩子,不說成萬也有上千了,而很多時候我所接收到的,關於孩子在教育引導方面的問題,約有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比例都是關於孩子的學習發展問題。
· "我家孩子總是主動學習怎麼辦?"
· "孩子總是無法集中注意力在學習上。"
· "如何才能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習效率?"
· "學習好壞是不是和天賦存在一定關係?"
……
諸如此類的問題幾乎每天都會出現在私信或者育兒交流群中。
而在很早之前我就曾發表過許多關於孩子學習教育的文章,針對各種各樣的教育中出現的問題給予了相對應的解決方法和引導方向,但是通過總結,我還是準備發表今天這篇文章,就是關於總結家長們在教育中出現的一些比較普遍性的錯誤現象。
在生活中,我們總喜歡老生常談,總是喜歡借鑑和採納過去的經驗來作為行動指標,而要知道,過去的社會環境和物質條件支持與現如今已經是今非昔比,很多方法不僅失去的功效甚至還存在一定的腐朽落後化,不僅不會讓孩子得到積極地正面發展,甚至還會適得其反,對孩子的教育造成阻礙。
人的一生都是在不斷的過程,活到老學到了,即便是已經為人父母的我們,在教育孩子這件事情上其實也是要不斷去進行學習和進步的,在教育思想理念和方法上都要與時俱進,不要再拘泥於過去的經驗總結,不要再延續上一代的錯誤教育,而是應該做一個"學習型父母",用科學的方法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
著名的心理學家巴甫洛夫曾說過:"嬰兒降生的第三天開始教育,就遲了兩天。"
在曾經的教育思想中,在人們的思想觀念中,孩子的教育都是需要具備很多條件的,一般都是在孩子四五歲才開始學前啟蒙教育,而我曾經接觸和觀察了解過很多智力超群的孩子,他們大多數在嬰幼兒時期便接受過良好的持續的早期教育,甚至更超前。
比如在17年前火遍全國的哈佛女孩劉亦婷,她的成長發展經歷就被很多人所了解,在她出生前,其母親劉衛華便制定了一套早期教育培養計劃,立志要利用早期教育引導女兒得到智力方面的開發。
在女兒劉亦婷出生半個月後,便開始接受母親的早期培養啟蒙。
通過訓練五官,刺激大腦發育;15天大,開始"輸入"詞彙;培養藝術細胞;大量輸入各種有用的信息;1歲5個月,開始識字和數數;1歲半,開始背唐詩;訓練手部肌肉,為早日拿筆做準備;為女兒解說看到的事物,抓住一切時機,進行隨時隨地的教育……
通過這些訓練,劉亦婷的觀察力、理解力和記憶力都有巨大飛躍。
2歲就對學習表現出了極大熱情,3歲時,智力已經是萬里挑一。
而在3至6歲這一期間,劉衛華更是全面地開發女兒的心智。
在劉亦婷一年級時,繼父張欣武就開始培養她學習理科的興趣和能力。
6歲時,父親買了一台顯微鏡,讓她看大腸桿菌和葡萄球菌。她還看了固體變成液體,液體又變成固體的實驗……在顯微鏡下看到了奇妙的生物變化,讓劉亦婷對理科的興趣也越發濃烈,她更加積極的想要探索理科世界的豐富多彩。
劉亦婷的母親劉衛華認為:幼兒的每一分鐘都是十分寶貴的。
也是在這樣的觀念堅持下,劉衛華在女兒不同的年齡成長階段進行了相對應的培養計劃,有了正確的引導和興趣的培養,劉亦婷在中小學的每一個階段都表現得十分優異,最終被哈佛大學錄取。
當然了,我們也不能完全肯定劉亦婷母親的教育計劃適用於所有的孩子,畢竟教育的本質是因材施教,每個孩子的特性都是不一致的,都是存在差異的,這也會導致同一個方法就會發生不同的反應結果,所以說到底教育規劃的制定還是要貼合孩子自身的情況。
讓孩子擁有一個美好的童年是應該的,不過在成長發育階段,家長們如果想要孩子得到更加充分的培養啟蒙,就可以參考人類生理髮展規律,對孩子進行各方面的規劃引導。
在這一方面,要注意以下幾點:
1.重視科學依據
在制定教育啟蒙規劃的時候,家長要重視結合科學依據,比如人體生理髮展規律,在0歲~15月齡,這個時期的孩子在身體能力發展方面主要是大腦建設,大腦神經細胞的增殖、分化以及功能網絡形成的構建還有就是身體感知能力發展建設,保證其生存能力發展開發、生存技巧掌握、社會環境認知以及社會知識儲存等,這兩項發展是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
除此之外,不同的年齡段都會有不同的發展變化規律,家長們都要去進行了解,結合科學知識來進行規劃制定。
2.結合實際發展情況
除了重視科學依據外,就是我們所強調的要重視孩子自身的發展情況,畢竟發展還是要看人自身的接受能力,有的時候家長即便制定了天衣無縫的計劃,如果孩子的能力無法滿足要求,還是會導致規劃無法達到預期效果。不過家長們也要稍安勿躁,有的孩子能力發育慢也是正常的的情況,或者孩子並不喜歡家長所進行的安排,所以家長要多和孩子進行互動與交流,了解孩子的想法和選擇,在共同協商下對規划進行合理的修改。使其更具有可行性。
3.堅持興趣引導
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家長們如果一味的按照自己的想法對孩子進行教育規劃,把孩子當成了幫助自己彌補遺憾的傀儡,這也是違背了我們教育的初衷的、即便,就算想要儘可能讓孩子按照自身的規劃路線進行發展,那麼也要先想辦法培養孩子的興趣,讓孩子在興趣的支撐下產生內驅動力,這樣才能更具有學習動力提高學習質量和效率。
還有一個錯誤的教育觀點,就是很多家長都認為,孩子的教育問題就是專門只針對於孩子的,家長的工作只是監督和引導,還有就是認為孩子的教育問題主要是由學校等專門的教育機構負責,所以一旦當孩子的學習出現問題,有的家長直接就把過錯都歸結在學校一方。
這樣的想法就是存在片面性錯誤的,真正的"學習型父母"則是會把孩子的教育引導工作看成一個學習的過程,不僅在這一過程中,盡到對孩子的學習引導責任,還會將自身與孩子放在同一等位上,一起進行學習進步,這樣的家長不僅能在教育理念和方法上更加與時俱進,還能提升和充實自己,也讓孩子有了更多的歸屬感和學習動力。
因為當家長做了一個好的學習示範榜樣,良好的成長學習氛圍便已經營造而成,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下就會迸發出主動學習和探索的慾望,又在家長的引導下得到能力提升方面的滿足感,從而更有學習動力。
所以,從現在開始也不遲,家長們要學會做一個學習型家長,幫助孩子的發展的道路上多一份鼓勵和支持。
我是鯨魚奶媽,也是3歲寶寶的媽媽,專注育兒知識和分享育兒經驗,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關注我,做一個合格的父母。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