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種厭學與學習無關,不是手機,也不是早戀,好學生也怕遇上

2019-10-07     鹿媽育兒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大家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喜歡讀書,有個好的成績,將來以後有個好的前程。所以很多媽媽用了很多辦法希望孩子愛上學習,引導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


可是相對應的,家長最擔心的也是孩子對什麼都不感興趣,特別是你想要的學習,有的孩子乾脆產生厭學情緒,這對於孩子的成長非常不利。

可是你知道嗎?厭學並不是學習成績差孩子的專利,學習成績好的甚至學霸,也會有厭學,而這種厭學通常與學習成績學習方法無關,本來孩子學習成績挺好的,也挺努力的,可突然遇到這種情況,有的非常糟糕,甚至會伴隨一生。


最近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則新聞,一個學習勤奮,成績優秀的孩子,在英國頂級學院留學,突然被學校勸退,在心理醫生的幫助下才弄明白,原來是跟一段國外求學經歷有關,大家知道,國外大學都有很多豐富的社團活動,每個學生都需要參加,這個叫小俊的留學生想參加有比較糾結,在室友的建議下,他去試了試,結果遇到了挫折,信心很受打擊。從那以後總覺得同學瞧不起他,認為他們私下裡議論他,甚至覺得同學故意坑他,讓他出醜,所以整天把自己關在房間裡昏睡,飯也不吃,課也不上,狀態非常差,學業成績不合格,最後被學校勸退。


據小俊講,其實類似的情況,早在中學的時候就曾經有過。

小俊在上初一的時候,曾經喜歡上班上一個女孩子,因為膽小從沒表白過,沒想到,卻被同學亂開玩笑點到到過他們倆,被說中心思的小俊不知道該怎麼處理這些事,有一段時間就躲在家裡,不願去上學,父母以為孩子不適合這樣的環境,就給他送到了國外去學習。沒想到,還是出了問題。


有人說這樣的孩子是心裡重,其實不是,根本的問題還是人際交往能力差,與同學的互動交流,出現問題後,引發情緒問題,產生厭學。

現在類似這樣的情況還有很多,我們做父母的對於孩子,一味的要求讀書學習,犧牲了大量的玩耍、生活的時間,造成很多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的同時,為人處事缺乏應有的鍛鍊機會,出現了社交心理問題,人際環境差,從而不願上學,影響學習。

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第一是孩子本身自己膽小

人一生下來每個人都有個性差異,有的內向有的外向,有的喜歡靜,有的喜歡動,越是學習好的孩子,需要安靜和獨立思考,如果大部分時間都用到學習方面,再加上膽小,就會影響孩子社交人格的引導培育,而這些一旦錯過了適當的年齡,甚至會造成負循環,膽小,不敢與人說話,不跟人說話就不懂溝通技術,沒有方法技術,就會越膽小。

第二,與家長的教育密切相關

很多家長出於對孩子的關心愛護,過度的保護,過度的替代,過度的焦慮,讓孩子失去獨立處理和小夥伴關係的機會。

第三,過於重視讀書,忽視讀書以外的生活能力,人際交往的能力培養

怎麼樣才能解決這種問題呢?


第一,首先家長要改變認知,重視孩子人際交流能力的培育,增加時間和機會。

第二,積極引導,循序漸進地培養。

從小範圍到大範圍,從熟悉的人到陌生人,從一兩個朋友到交多個朋友,不斷擴大領域,去適應不同性格的人際關係,適應不同的環境,交往的人越多,能讀懂的人越多,就能夠跟越來越多的人打交道。什麼時候我不要傷害別人,什麼時候人家傷害我,我可以放得下,什麼時候對什麼人採用什麼樣的方式去交往等等。他會從這些東西汲取很多成長,甚至幫助他的學習和未來的發展。

特別提醒:家庭教育很重要,讀書和為人處事同樣重要,不可偏廢。

清 百一居士 《壺天錄》卷中:「能讀書,才必博;能養氣,量必宏;二者不可偏廢。」別讓孩子的社交能力成為孩子成長高度的短板,媽媽們應該注意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t0vTqG0BMH2_cNUgZdt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