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人是如何成為後金劫掠明朝,甚至入關的領路人?

2020-08-06   曉雨聊歷史

原標題:蒙古人是如何成為後金劫掠明朝,甚至入關的領路人?

1621年,後金努爾哈赤於率重兵圍攻瀋陽,明朝和後金在這座東北大城展開了殊死搏鬥,然而出人意料的是這座明朝經營了200多年的遼東重鎮竟然在短短一天之內就被攻破,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城內的蒙古人內應。

印象中,蒙古和後金一向是死敵,他們是怎麼走到一起的,甚至蒙古人會當起後金的內應?

明朝初年,確立對東北邊區的統治之後,蒙古族居西,女真族居東。

十六世紀末至十七世紀初,蒙古形成了漠西瓦刺蒙古,漠北喀爾喀蒙古和漠南蒙古。沿明朝東北和北部邊境,由西至東為土默特、喀喇沁、五部喀爾喀及科爾沁等。

蒙古部正處於明朝與女真相互爭奪的地位,因為蒙古地處明朝北疆,其東部與女真人生活的地區毗鄰,蒙古部作為中間勢力的向背,對形勢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和作用。

努爾哈齊父子與明朝都清醒地知道蒙古族,尤其是它的上層何去何從,是關係到自身興衰的大問題,,因此皆極力爭取蒙古族的同情和支持。明朝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之所以能夠阻止後金迅速地向遼瀋推進,也藉助於蒙古族的力量。

明朝對蒙古的策略

明朝從建國以來,就不斷受到蒙古的騷擾,延續了二百餘年。明政府雖把對付蒙古勢力作為邊防的重點,採取了種種措施,但無論是進取,還是防禦,卻都一直未能消除明朝北方的禍患。明朝對蒙古勢力除了進行戰爭征服之外,還注意招撫,採取兩手政策,瓦解北元勢力。

明成祖對蒙古部落採取抑強扶弱的政策,打擊強盛的蒙古部族,而對力量較弱的部族則派使通好,以分封官職、允許通貢、開設馬市貿易等手段予以籠絡,藉機加強控制。

歷代明朝皇帝,對蒙古部落推行「以夷制夷」、「分而治之」的策略,利用蒙古各部之間的內部矛盾,使他們互相爭鬥,彼此削弱,明廷趁此加強鎮壓。

明朝對蒙古部的這種打擊政策,激起了大部分蒙古部落的強烈反感。

明朝為了遏制女真人的發展,利用蒙古貴族貪圖財物的心理,通過贈送銀兩以及農產品的方式,開展經濟貿易,極力地拉攏蒙古部落中可利用的力量來對抗後金。

過金錢收買的方式,聯合林丹汗共同抵制努爾哈赤建州女真部,多次賞給林丹汗「三萬金」、「萬六千金」、「賞萬八金」等。

後金對蒙古的拉攏

建州女真部崛起後,努爾哈赤通過實施聯姻、賞賜、會盟等政策,籠絡科爾沁等諸多蒙古部落,將他們爭取到建州女真方面來,使其成為建州部的政治軍事同盟軍,從而壯大了建州女真部的勢力。

努爾哈赤首先與蒙古部落首領舉行會盟,締結攻守盟約,利用喀爾喀部內部的矛盾,採取分化瓦解的策略,將他們一一爭取到自己一方來。

喀爾喀五部由原來的聯合明朝抵禦後金,轉變為聯合後金對抗明朝。

天命九年(1624年),二月,努爾哈赤又派巴克什庫爾纏等使臣到嫩江,與科爾沁台吉奧巴、阿都齊達爾漢、戴青蒙果等會盟。

其次,以通婚聯姻的方式鞏固後金政權與蒙古諸部的聯盟,同時對對蒙古歸附者實行賞賜物品的政策,予以優待。

蒙古成為後金入關劫掠的領路者

經過努爾哈赤的努力,漠南蒙古的科爾沁、扎賚特、杜爾伯特、郭爾羅斯四部先後歸附後金政權,並參與進攻明朝。

在後金攻打瀋陽的戰役中,正是在瀋陽城內蒙古降人的幫助下,後金兵順利地攻破了瀋陽城。天命六年,八旗遊牧蒙古參加了後金與明朝的遼瀋之戰。天聰三年十月,皇太極親率大軍進攻明朝,史書記載:

以來朝蒙古喀喇沁部落曾受賞於明,熟識路徑,用為進兵嚮導。

皇太極時期,征大凌河、錦州、察哈爾、朝鮮和多次入明邊,皆有蒙古各部統兵參戰。

此後,蒙古人不僅在後金對明、蒙的戰爭提供了兵力,而且在後金在遼東、蒙古地區乃至全國的軍事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