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藍字關注,開啟終身學習之旅。
作者:Shasha;編輯:桃子,
到美國留學會被「歧視」麼?
你跟美國同學不一樣,
遭遇排擠怎麼辦?
本期關鍵詞:歧視和自我認同
(點擊下方播放按鈕,觀看視頻)
今天的主人公Michelle,曾經是上海公辦初中的學霸,14歲只身前往美國讀高中,在麻薩諸塞州僅有13名華人的Berkshire school,Michelle不斷努力,也遇到種種挑戰:
她成功競選學生組織的領導人,但作為「外來人士」被美國同學「歧視」、排擠。最終她憑藉出色的社交能力成功發出自己的聲音。
她曾想擺脫「華人標籤」,快速融入美國同學圈子;但漸漸長大時,她發現自我身份認同和自信心更加重要。為什麼要逼著自己變成一個美國人呢?
Michelle的經歷,也許您或您的孩子也曾遇到。但願她的分享,可以為我們每個人打開一扇窗!
優秀的你,會在美國被歧視嗎?
是的,有可能。
種族歧視問題在美國由來已久,一直沒有完全解決。這兩年,就曾出現美國德克薩斯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張貼歧視華人言論的公告、以及哥倫比亞大學宿舍樓的中文學生名牌被撕等事件,還曾有留學生因此抑鬱自殺。
網絡圖片
Michelle是個活潑開朗的女孩,從小跳漂亮的中國民族舞,談優美的古典鋼琴。
然而,這樣出眾的女孩在美國高中校園,卻遇到種種挑戰。
她競選學生社團的領導,一路都很順利,但獲勝後開會時,她發現8個人裡面有7個是美國人,只有她一個中國人。另外7個人,並不把她的意見當回事,甚至根本無視她在說話。
她第一次覺得自己被孤立了。該退出呢,還是去理論一番?
Michelle想到了去找學校的亞裔老師,詢問他的意見。老師鼓勵她說出自己的情緒,當面溝通解決。Michelle鼓起勇氣,把自己的想法和老師、同學們溝通,沒想到獲得了進展。
她發現在美國,當你發出自己的聲音,而不是被動的沉默和聽話的時候,可以為自己獲得一片天地。
遇到排擠,怎麼辦?
然而,僅僅發出聲音並不夠。
Michelle說,美國的文化衝突是客觀存在的,那些從小在美國長大的同學,對中國文化有一些「固有印象」,比如亞洲人是沉默的、順從的、缺乏創意的。
平時和美國同學們一起聊天並沒什麼問題,就好像以前去英美旅行,常常覺得那裡的人很開朗、樂於助人、很友善。
但是一旦彼此產生了競爭關係,情況就變了!當你成了美國社會的一部分,還做的比你的美國同學好的時候,她們可能不能理解,無法接受。怎麼能讓一個亞洲人來改變格局呢?
在採訪中,我們和Michelle探討了這個問題:到底該怎麼面對美國校園的「歧視」?
在海外,其實我們很多人都遇到過「排擠」,但有些事情背後真正的原因可能跟「種族」沒有關係,而是因為,你和某些人成了競爭對手。
西方人比較直接,她想跟你競爭一件東西的時候,可能讓從小客氣委婉的你不舒服。而且,她們從小被教育人人平等,不大會因為你做了領導,就對你客氣服從。相反,她們會質疑「憑什麼是你」?甚至有些人會不斷挑戰你,證明「你是個弱智領導」,應該被換下去!
所以,當你被攻擊時,首先要想明白,她們這樣對你的原因是什麼?是因為你是中國人,還是因為你搶了她想要的位置?
她們也許攻擊你的華人身份,但背後真正的原因是,你坐了她想坐的位置,出了她想出的風頭,但她沒找到其他什麼可以攻擊你的,只能拿你的身份說事兒。
當你明白背後的原因,不必太難過。畢竟,看上你位置的人只有少數。要知道,沒有競爭和嫉妒是反人性的。這世界並不存在絕對友善的地方。
而真正的種族歧視也存在,卻並不一定來自你的朋友和你在乎的人,而是更廣大的社區。做好心理準備,看到世界的陰暗面,會更有底氣去面對!
我是屬於世界的中國人
「我要努力做個美國人!」
這是很多小留學生到了美國的「小目標」。她們並不是從此不愛國了,而是孤身一人,初到異國他鄉,迫切的希望得到周圍大環境的認同。害怕被孤立、被誤解、被排擠。
有些家庭甚至發生親子關係危機,孩子跟父母聯繫減少,有的把父母都拉黑了。父母會覺得很傷心,「為什麼孩子到了美國就變了?距離果然影響親子關係!」
實際上,真正影響親子關係的,並不是距離,而是孩子內心的糾結。
當他們來到美國,發現自己的很多價值觀、行為方式、生活習慣跟周圍的大環境不太一樣,她會懷疑是不是自己有問題?為什麼「我是這樣的?「為什麼學校最受歡迎的人跟我不一樣?」
當她們懷疑自己時,同時會質疑原生家庭,質疑爸爸媽媽的價值觀、行為方式和生活習慣:「是你們把我養成了這樣,你們的意見對我現在的生活沒有任何幫助;你們根本不了解美國,和你們多說話浪費了我的時間。」
如果你的孩子正處在這個階段,請爸爸媽媽一定要冷靜。孩子正在彷徨和糾結,她並不是不愛你們,而是她遇到了人生的一個坎,她在和自己的內心「打架」,需要時間自己尋找一條路。
懂事能幹的Michelle也曾有過這樣的階段。為了避免歧視,她努力變得像一個美國人:不說中文,不跟中國同學混,儘量玩到白人圈兒里。
然而這種模糊的自我認同,讓她覺得很難受。
「我就是中國人,為什麼要我變得跟美國人一樣啊?」 「我不認同一些事,難道只有美國同學的做法才是對的?」
一年之後,Michelle漸漸覺得沒有必要。還不如學習別人好的東西,同時發揚自己的長處。
比如,她從小學的是中國民族舞。到了美國的高中,老師建議她嘗試西方的現代舞。
Michelle接受老師的建議,突破舒適區,嘗試一些新的東西。她愛上了現代舞,看到了藝術的另一種表達方式。
同時,她更加發現中國民族舞的獨特性。在年底的晚會上面,她為美國的同學們跳了一隻《孔雀舞》,據說迷倒一片。
現在的她,既有中國朋友,也有美國朋友,成了一個走向世界的中國人。
這個過程對孩子來說很不容易,對父母也是不小的挑戰。
如果你的孩子正在「身份認同」的困惑期,請爸爸媽媽們給她們一些時間。長輩的包容和支持,是陌生世界最溫暖的愛;而爭吵和干預,只會把親情越推越遠。
相信你的孩子!她的世界,在你我想像不到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