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法12年,我為什麼要剝奪孩子的穿衣自由?

2019-09-16     盧璐說

作者 | 盧璐

來源 | 盧璐說 (公眾號:lulu_blog)

我和一個朋友帶著孩子約了個飯,吃完從商場往下走,孩子們看到一間很精緻的文具店,小狼一樣叫著就衝進去了。

開學季,店裡全是帶孩子買文具的父母,我們一下子就注意到了一個小女生。

她大概有十二三歲的樣子,父親陪著,穿著全套淡藍色洛麗塔風格的連衣裙,配著白色及膝的襪子和皮鞋。頭上還帶著大朵淡藍色的蕾絲綴著緞帶的頭飾。

可市面上買到的洛麗塔服裝,除了個別特殊定製款,共性是材質和做工都不太好,穿在身上有一種廉價塑料娃娃的感覺。

不是完全一樣,但有點這種感覺吧

子覓和她的朋友,兩個小姑娘睜大了眼睛,看著這個綴滿了緞帶和蕾絲,仿佛從芭比玩具里走出來的女孩子,驚異得連嘴巴都合不上了。我轉頭問思迪:「好看麼?」

思迪畢竟大一點,她聳了聳肩說:「好看,但走在街上,有點奇怪……」

我給思迪說:「女兒,記得媽媽的話,以後不可以穿這種衣服上街。」說完還順勢點了一下正在仰頭認真聽的子覓:「聽到了嗎?也包括你。」

子覓不明白:「可媽媽,為什麼我不能穿得像芭比?」

我說:「也不是完全不可以,譬如如果真的需要,你可以穿著去演個節目,但是不可以穿著出來逛街。」

因為我們一直在說法語,淡藍色的洛麗塔聽不懂我們在說什麼,憑著孩子們不斷飄過去的眼神,她估計猜到我們在說她,她的肢體動作先是變得僵硬而不自在,乾脆去了店的另一面。

跟我們同行的媽媽擠兌我:「你這就叫沒眼了?知道什麼叫做中國女孩的穿衣自由麼?再這麼當街隨便評價別人的,小心在街上被打。」

我聳聳肩,「別人有穿衣自由,我沒有說說的自由麼?而且我是個媽媽,我有保護孩子們的責任。」

其實,我很想去問問那個小女生,究竟知不知道洛麗塔是什麼?

洛麗塔是個小女孩的名字,最初是一本書,後來被改編成了個電影。

人到中年的大學教授租了洛麗塔母親的房子,成了洛麗塔繼父,但他對14歲的洛麗塔卻有無法克制的迷戀。天雷勾動地火,有了各種場景和尺度的性愛。後來心理學上,把這種中年男人對於未成年少女無法抑制的性渴望,定義成洛麗塔情節。

後來洛麗塔傳到世界上最具有性精神的國家:日本,經過二次元漫畫的加工,演化到今天,有了這種洛麗塔穿衣服風格,主打未成年少女的可愛,有點類似女僕,有點類似女巫,有點制服誘惑。

很多女孩子覺得,穿上洛麗塔服裝,感覺自己像是個小公主,承受著無限的嬌寵;而且用老人的話,就是這衣服哪兒也沒露著。

就像是聖誕節,現在很多不信教的中國人也流行互送禮物,過聖誕節,可還無法否定聖誕節是宗教節日的本質,洛麗塔服裝等同,無論出於什麼目的,可從本質上來說,洛麗塔釋放的是一種性暗示。

人和動物最直觀的區別之一,就是穿不穿衣服。按照自己的品味選擇包裹在自己身體外面的衣服,這件非常自我的事情,但從客觀角度上看,從來都不是能夠自我放飛的事。

上大學的時候,我讀的是服裝設計。上到大三,全班同學一起聯名給系裡反映,能不能不要再講服裝的起源了?每門課開堂第一節都是同樣的內容,學了十幾遍了,千篇一律。

服裝的起源,一共有幾種可能:1,保護說,保護自己不受傷;2,禦寒說,天冷了,洞穴人會自動披上獸皮;這是兩個相對低級的需求,符合人類還是動物的本能。

3,遮羞說,吃了蘋果的亞當和夏娃,第一件事就是用樹葉做了衣服,把自己關鍵部分遮住。遮羞,是一種人類進化到高級的表現,因為這並不是人作為動物的本能。

但是在沒有網絡,看不到世界的九十年代,沒有老師給我們講,為什麼在非洲或者澳洲的原始部落里,有人專門會把自己的關鍵部分表示出來,並帶上羽毛和配飾,讓別人一目了然?

事實上,在遮羞之前,作為動物,服裝還有另一種作為,誇大自己的性特徵,提高自己的性吸引力,從而引起異性的關注。就像是孔雀會長滿美麗的羽毛,還會開屏。

所以,用外面裹著的服裝,提高自己的吸引力,對於人類比遮羞,更貼近動物需求,是更原始且本質,無法迴轉的。

在中文裡,性感這兩個字,揪其本意,不就是有「性別感」麼,讓人感受到性別的吸引力,從而產生傳承生命的動力。

就女性而言,低胸,收腰,腿長,美背殺……,甚至深色西裝的Smoking,原來,低級性感是哪兒哪兒都露著肉,直接刺激的肉感,而高級性感是一言一行,聚骨子裡的銷魂,讓人總也看不夠,欲罷不休。

雖然從美學角度上來說,最近幾千年,都沒有搞明白「美」究竟是什麼,但具體涉及到了服裝上,「美」和「性感」,一直就沒扯清關係。

我相信很多女人一定不會同意我的話,認為我只不過想要美,怎麼就變成了想要性感。畢竟在我們的文化中,每個人都形成了一種等式,性感=勾引=下賤。

所以,在社會中,關於著裝的評定,其實是有兩個標準,你穿的是不是美的,你穿的能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

一般來說,尊重是根據一個人在社會中的位置,人生中能夠做出的貢獻,能夠影響到其他人的程度,來計算的一種情緒,但因為衣服選擇的自我性,讓善於以衣取人的人類,總是在根據穿衣的風格和價位,去定義某個人。

我一直覺得,如果有人說,這件衣服,你穿著不好看,已經是件可以令人尷尬而羞愧的事,可是如果有人說,這件衣服,你穿上去沒有被尊重的感覺,這才是可怕到令人髮指。

前一陣子,當「穿衣自由」被拿出來熱議的時候,很多人都號稱國外女人穿衣尺度更大,可以穿著低胸,也不怕男人偷窺,可以露著胳膊,也不怕別人笑話比大象還壯。

所有那些大聲羨慕國外穿衣自由,號稱會帶著在國內沒法兒穿出門的衣服出國旅遊的人,之所以有這種迷之幻境,就是因為在國外住得不夠多,僅僅是去幾天旅行。

西方人不在乎你露不露胸,有沒有贅肉,號稱世界上最會穿衣的法國女人,穿衣聖經第一條並不是怎麼穿才美,才顯瘦,顯胸,大長腿,而是注意場合,切忌穿得用力過猛。

就像初夏一直在上熱搜的女演員,在我看來,問題不是因為衣服太低,而是穿的場合不對。穿著去出席活動,或者去海灘度假,大家都會覺得很美,可穿著來機場候機,真的不合時宜。

套用一句雞湯,這個世界上,根本沒有丑的衣服,只有不合時宜的穿著場景。留法十二年,讓我終於明白,如果穿衣是一門藝術,如果在符合場景的範圍內,穿得美麗,才值得尊重。

你的穿衣風格,簡直就是你走過的路,你能穿什麼樣的衣服,衣服的風格,比價格,更能夠體現一個人的人生歷程。

這是比保護,禦寒,遮羞,提高吸引力更加高級的一種著裝需求,這是需要時間和經驗,點點累計,才終於能懂。

作為一個母親,我願意讓孩子自主選擇自己的美麗,可是我必須告訴她們什麼是底線!就像我知道文初那個小女孩,只是單純地喜歡那條裙子,可一旦穿到公眾場合,我們無法限制別人腦子裡跑出來的隱喻。

孩子,在改變世界之前,你需要先根據世界來改變你。所以在學會美之前,要學會尊重。

盧璐:有兩個女兒的留法服裝碩士、作家,新書《和誰走過萬水千山》,正在熱賣。行走在東西方文化差異裂痕中間的,優雅女性自媒體。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ssCdQG0BJleJMoPMFFI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