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里的新中國:50年代的中國,究竟都發生了什麼?| 國慶特輯

2019-10-03   書語人間

書語人間:每天10分鐘,陪你讀懂1本好書,點擊文章右邊的「關注」,一起成長

作者 | 武靈遙來源 | 書語人間(ID: syrjjy)


大家國慶快樂呀~

在看國慶大閱兵的時候,大家都最喜歡哪一個部分的內容呢?



在靈遙看來,閱兵儀式和群眾遊行是各有各的看頭,特別是群眾方陣遊行,不僅帶我們回顧了新中國建國70周年裡發生的大事記,還讓靈遙真切地感受到了全國人民對祖國母親的節日祝福。

那麼,過去的70年里,我們的祖國母親是如何一步步地發展到今天的呢?來和靈遙一起看看老照片下的新中國,一起憶往昔崢嶸歲月吧!

01.

1949年新中國成立,中國人從此站起來了!

相信有不少朋友,都對毛主席說過的這句「中國人從此站了起來」記憶猶新吧?

但是,他第一次說這句話,並不是在70年前的開國大典上,而是在開國大典10天前的第一屆政協會議(1949年9月21日)上。

在會上,毛主席曾這樣說道 ——

在諸位代表先生們:我們有一個共同的感覺,這就是我們的工作將寫在人類歷史上,它將表明:占人類總數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毛澤東主席


到了1949年的開國大典上,毛澤東主席當著全世界人民的面,再一次地說出了這句這句擲地有聲的話語,也宣告了封建帝制的結束,和一個新時代的開端。

在開國大典上,有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就是升國旗。

不過,你知道嗎?

這一面在70年前在開國大典上,冉冉升起的「五星紅旗」,當年可是差一點兒連「複賽圈」都沒有進。

因為,在徵集國旗的啟事發出後,國旗國徽評選委員收到了2992幅(一說是3012幅)來自全國的設計圖案,只有38份成功入選「複賽」。



其中,就並沒有包括曾聯松的原設計圖。

來和靈遙一起對比一下這一面國旗和五星紅旗,有沒有發下最上面一顆五角星里其實還有一個「錘子鐮刀」,和黨旗長得十分相近?

好在,這面幸運的旗幟,被國歌《義勇軍進行曲》的作者之一田漢一眼相中,經過討論,除去了這個標誌,才讓這面旗幟作為第32號「替補選手」進入到了被選名單里。

然而,即便是入圍了「複賽」,這四大階級(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城市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牢牢地團結在共產黨領導的工農紅軍周圍的國旗設計思路,一開始也沒有得到政協會議代表們的認同。

因為,當時在場的不少人都認為不該提到資產階級,而應該採取一顆星加上一根橫槓的形式(下圖),來代表共產黨和黃河。

後來,在周恩來總理、陳嘉庚等人的堅持下,這面旗幟才在1949年9月27日被正式命名為「五星紅旗」,並於1949年10月1日,首次在北京天安門廣場上升起。

除了國旗,國歌《義勇軍進行曲》和國號,也是在這一年確定的,用毛澤東主席在開國大典上的開幕詞來說,就是,

(1949年)是決定關於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事宜」的一年。毛澤東主席


02.

1950年土地改革,

讓老百姓成為國家的主人

如果說,1949年10月1日的開國大典,是在告訴世界「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那麼,這場持續2年多的,聲勢浩大的「土地改革」則是在告訴廣大窮苦人民,到底誰才是這個國家真正的主人。

縱觀中國歷史,每個朝代幾乎都有農民起義,根源便在於當朝政府的不作為,使得身處水深火熱的老百姓們不得不站起來反抗。

比如,早在秦朝末年,陳勝、吳廣便領導了廣大受苦的百姓,建立起了張楚政權,來對抗秦二世殘暴的統治。

這次起義所提出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口號,也從根本上動搖了秦王朝的統治,成了後來起義者們的標語。

而到了毛澤東時期,這句口號變成擲地有聲的「打土豪,分田地」,團結了廣大窮苦人民,也讓革命的火種,傳播到了華夏大地的每一個角落。

新中國成立的第二年,這句口號便落到了實處,讓老百姓們真正地成為了土地的擁有者,和國家的主人。

1950年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以下簡稱《土地改革法》),規定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並於同年冬季,沒收地主的土地,分給沒有土地,或是土地少的農民耕種。



在《土地改革法》公布後,土地改革運動在有近3.1億無地少地人口的新解放區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

各地政府都派出了土改工作隊伍深入農村訪貧問苦,培養積極分子,逐步發動群眾,打擊地主階級,並對其中罪大惡極的分子和破壞土改的分子進行鎮壓。

與此同時,人民政府在鬥爭勝利後,對土地的分發情況進行了複查,給農民們頒發了土地證,並整頓和加強民兵組織,引導農民發展生產。

到了1952年底,占中國農業人口總數90%以上的農民們,不僅都先後分到了7億多畝的土地和大量的農具、牲畜和房屋,而且不必每年再向地主繳納約3000萬噸糧食的地租,真正地成為了國家的主人。

這也讓廣大的農民群眾們,在拿起了鋤頭的同時,拿起了武器,積極配合中國人民解放軍粉碎國民黨在大陸的殘餘力量,加速了非解放區的解放。


03.

1951年「鎮反」運動,

新生政權的鞏固

然而,在人民政府如火如荼地進行土改時,國民黨在大陸留下的一大批特務、土匪、惡霸、反動黨團骨幹分子、反動會道門頭子等反革命分子,卻在中國境內進行著炸毀工礦、鐵路、橋樑,燒毀倉庫,搶劫物資,殺害幹部等破壞活動,妄圖顛覆新生的人民政權。

於是,為了徹底地消滅反革命,人民政府從1950年冬天開始,在全國範圍內開展了鎮壓反革命運動。

在1951年2月12日,人民政府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懲罰反革命條例》,提出了在運動中採取群眾路線的方法,堅持「首惡者必辦,脅從者不問,立功者受獎」的原則,對反革命進行打壓。

另外,這個條例還提出了「貫徹懲辦與寬大相結合」的政策和「既不放過一個反革命分子,也不冤枉一個好人」的精神,力求做到「打得穩、打得准、打得狠」

理想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大張旗鼓地鎮壓反革命的結果,是各地殺、關、管的數字都大大地突破了原先的設想和計劃。再加上各地都沒有足夠的公檢法機構和人員能夠在如此短的時間裡審理如此多的案件。


結果,大多數案件都未能經過嚴格審理,更別提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懲罰反革命條例》等規定來量刑了

於是,相當多的「人犯」的量刑標準已遠遠超出了規定,不講證據,濫捕濫殺的現象也很是普遍。

不過,即便是如此,由於這次鎮反運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捕殺地方惡霸,以及懲處那些歷史上曾經危害共產黨人的分子為重點,因此也間接地打擊了任何可能結成團伙的社會黑惡勢力,大大加強了新中國的治安力量,極大地降低了建國初期刑事案件的發案率。


04.

1952年抗美援朝,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

時間的車輪繼續往前行進,來到了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場對外戰爭 —— 「韓戰」。

說起韓戰,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這是一場發生在1950年到1953年期間的一次戰爭,也是解放軍成立以來打得最艱難的一場戰爭。

因為,這是一場嚴重不對稱的戰爭,抗美援朝志願軍無論是從武器裝備,還是後勤保障上來看,都遠遠落後於以美軍為首的聯軍。

然而,誰也沒有想到,這支由抗日戰爭老兵們組織的軍隊,在武器裝備極其落後的前提下,充分挖掘人的潛能 —— 在極寒下的長津湖潛伏接敵,在三所里崇山峻領中扛著武器日行百里,在上甘嶺堅守陣地,一次次突破了人類的極限。

結果,正是這隻眾人眼裡的「弱軍」,不到3年,便把世界最強大的超級大國和它的小弟們,從鴨綠江打到三八線,逼得美國五星上將麥克阿瑟引咎辭職,也逼得美國第一次在沒有勝利的停戰條約上簽字,震驚了整個世界。

自朝鮮戰役以後,美國不敢再輕視中國人民,在亞洲和國際事務中,都不得不把中國擺到適當的位置。

也可以說,是抗美援朝這一戰,讓我們中國人打出了我們的尊嚴,一掃近代200年的窩囊氣,打出了現在的和平生活。

05.

1953年第一個五年計劃,

近代重工業的開端


在新中國剛成立的時候,毛主席曾用一句話詼諧地告訴了我們中國當年的重工業有多麼地落後。

現在我們能造什麼?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還能磨麵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輛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

為了改善重工業遠遠落後於西方社會的現狀,中央便在1953年正式提出了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即,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

當然,有思路還不夠,你還得有計劃,有方法。

於是,國家便借鑑蘇聯經驗,於1953年開始實施「一五」計劃(即,第一個五年計劃),著力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

在此期間,國家還以蘇聯援建的156個項目為中心,先後在東北地區開工建設了1萬多個工業項目。

經過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到了1975年,「一五「計劃的各項指標大都大幅度超額實現,第一個五年計劃提前完成,被世人所熟知的中國製造 made in China,也從那個時候起,逐步亮相世界:



1953年底,鞍山鋼鐵公司無縫鋼管廠等三大工程建成投產;

1954年12月,川藏公路北線正式通車;

1956年,中國第一個生產載重汽車的工廠——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生產出第一輛「解放「牌汽車;中國第一個飛機製造廠——瀋陽飛機製造廠試製成功第一架噴氣式飛機;中國第一個製造工具機的工廠——瀋陽第一工具機廠建成投產;

1957年,全國鐵路通車裡程近30000多千米,新建了寶成、鷹夏等工程極為艱巨的鐵路線路;

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竣工,極大地便利了長江南北兩地的交通。

可見,在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幫助下,國家徹底地改變了工業落後面貌,為以後的國家經濟建設積累了基礎。


06.

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問世,

一國憲法,一國歷史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這個規矩,其實說得便是被譽為一國命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中國的第一部憲法,是1949年新中國剛剛成立後,具有臨時憲法作用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簡稱《共同綱領》。

這部共7章60條的《共同綱領》除了序言外,分為總綱、權利機關、軍事制度、經濟政策、文化教育政策、民族政策、外交政策等7個部分,規定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政權的組織形式,宣布取消帝國主義在華的一切特權,沒收官僚資本,進行土地改革,等等。

正是有了這一部有「臨時憲法」之稱的《共同綱領》,才讓治國理政有據可依,成為了建國初期團結全國人民共同前進的政治基礎和戰鬥綱領,因此也在我國憲政史上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

到了1953年12月,毛澤東主席親自率領憲法起草小組成員在西湖邊用77個日夜編寫憲法草案初稿,而期間歷時近3個月的制定過程中,有1.5億人次參與了全民討論,極大地體現了「民主精神」。

終於,1954年9月20日下午,第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舉行全體會議,全票通過了這部中國歷史上的第一部「根本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奠定了新中國的各項基本制度,也開創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憲法制度。

07.

1956年普通話成為「中國官話」,

說好普通話,方便你我他

作為一個中國人,除了方言外,幾乎現在的每一個人都會講上幾句普通話。



不過,你知道嗎?

根據有關數據表明,在剛剛建國的時候,中國竟然有近80%的文盲,而地區與地區的交流,那更是「雞同鴨講」。

於是,在新中國成立後的4年(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以河北省承德市灤平縣為主要普通話標準化發音採集地,作為國家通用語,並於1956年2月6日頒布《關於推廣普通話的指示》,在全國範圍內正式推廣。

其實,這個普通話的前身「北京官話」,在中國已經有1000多年的歷史了。早在遼金時期,隨著北方少數民族與漢族的不斷融合,逐漸出現了現今「北京話」的雛形。

後來,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後,大批官員也隨之北遷,在此後近300年 ,江淮一帶的官話和北京話不斷融合,加速了「普通話」的演變和傳播。

公元1644年,大清入關,滿族語言的口音與東北土話相近,使得滿清貴族和漢族官員溝通吃力,宛如雞同鴨講。

於是,康熙帝便下令所有滿族人學習漢語,但是,由於滿人說不出翹舌音,蹩腳的滿族京腔就開始在全國範圍內流行。而現在北京的兒化音,其實也是受滿語影響而來的。

到了公元1728年,「北京話」正式升級為「清廷官方語言」,也是現代普通話的前身,而現在的普通話,也已經是聯合國官方工作語言之一,全球有超過14億人口在講,可謂是一門真·世界語。



08.

1957年「整風運動」,

通過群眾批評和自我批評,提升對工作的認識

說起「整風運動」,可以說是那個時代特有的產物,很多年輕也只是從歷史書上,窺見過一二。

在中國歷史上,曾經出現過三次「整風運動」,最有名的那次則是始於1941年5月的「延安整風運動」。在延安高級幹部會議上,毛澤東同志作出了《改造我們的學習》的報告,標誌著「整風運動」的開始。

直到1945年4月黨的六屆七中全會通過《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後,整風運動才宣告圓滿結束。

之所以當時會開展這一次整風運動,是因為當時的共產黨對中國革命的規律還很年輕,不善於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因而出現過多次「右傾」或是「左傾」錯誤,險些輸掉了革命。

除此以外,黨內一直存在著思想分歧,焦點主要集中在要不要堅持實踐第一點觀點,要不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繫實踐的思想路線等等,迫切地需要統一思想,讓勁往一處使。

在有了1941年延安「整風運動」的先例後,中共中央於1957年4月27日公布《關於整風運動的指示》,決定在全党進行一次以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為主題,以反對官僚主義、宗派主義和主觀主義為內容的整風運動,發動群眾向黨提出批評建議。

雖然,在當時的形勢下,對極少數資產階級右派分子的進攻進行反擊是正確的,必要的,這對於分清大是大非,穩定新建立起來的社會主義制度具有重要意義。

但是,由於對1957年春夏的國內階級鬥爭形勢估計得過於嚴重又採取了「大鳴、大放、大字報、大辯論」的形式,在全國開展了一場群眾性的政治運動,致使反右運動被嚴重擴大化了。

最終,一大批忠貞的中共黨員、有才能的知識分子、有長期合作歷史的民主黨派朋友、政治上「不成熟」的青年被錯劃為「右派分子」,人數高達55萬人,而他們的「下放勞改」也給黨和國家造成嚴重損失。


09.

1958年大躍進和農民工社運動,

人貴在有自知之明


關於「大躍進」,人人都知道,它不僅錯誤,而且,帶來了一系列的災難性後果。

但是,在大躍進的一開始,絕大多數人都是興奮,擁護的。

因為,一方面,新中國雖然獨立了,但是經濟條件卻很落後,而,如果沒有了經濟上的保障,那麼政治上也得到不到保障,因此,迫切地需要把經濟文化快速地發展起來;

另一方面,新中國在成立初期,的確取得了很多驚人的成績,比如,在土地改革中,讓3.1億窮苦人民分到了自己的土地,而在韓戰中,讓世界超級大國美國吃了一個打敗仗。

雖然一開始,大躍進的提出,只是為了鼓勵人民擼起袖子加油干,投入到新中國的建設中去。

結果,隨著時間對發展,大躍進的口號也就越變越誇張了。

比如,一句要在「15年超越英國的煉鋼產量」就整出了一場幾千萬農民山上伐木煉鋼,看到出了點鐵水,便向領導們彙報,卻任由稻子爛在地里的鬧劇。

另外,加上人民公社裡颳起了一陣「浮誇風」「共產風」,各種胡亂吹牛逼,立flag,動輒就是「我要畝產3000噸、5000噸,10000噸」,差點把國家搞垮掉。

所以,現在,你知道了吧?

稀缺效應下的「不顧一切」,如果說對個人來說,是焦慮與抑鬱的雙重摺磨,那麼,對一個國家來說,可能是經濟增長的停滯、老百姓的餓死,和政治的動盪。

因此,做人,一定要對自己有自知之明,明白自己的能力究竟在哪裡,而不是,頭腦發熱,給自己「瞎打雞血」。

10.

1959年西藏廢除農奴制,

翻身農奴把歌唱,喜笑顏開慶新生

在西部,有一個被稱為「世界屋脊」的聖地,那裡有著蔚藍色的天空、巍峨的山峰、終年不化的積雪、恢弘的廟宇,和虔誠的信徒。

然而,在1959年3月28日以前,整個西藏地區處在封建政教合一農奴制的暴政下,西藏地方政府噶廈以法律形式把人分為三等九級,明確地規定了人在法律上的不平等地位,允許領主階級買賣和奴役農奴。

好在,1959年,悍然發動以實現所謂「西藏獨立」為目的的全面武裝叛亂,徹底敲響了埋葬封建農奴制的喪鐘。對此,中共中央根據形勢的變化,提前同西藏上層反動分裂分子進行決戰,進行一次徹底解決西藏問題的平息叛亂的戰爭。


直到1959年5月31日,廣大的農奴們已經在中央頒布的《關於在當前平叛工作中幾個政策問題的決定》(簡稱「十三項政策「)的領導下,有步驟、有區別的消滅農奴制度:

第一步以「三反雙減」,即「反叛亂、反烏拉、反奴役和減租減息」為主,第二步以分配土地為內容,明令宣布廢除烏拉差役制度,廢除高利貸,解除農牧民的人身依附;沒收參加叛亂的貴族、寺廟及原西藏地方政府的土地,由原耕農民耕種。



此外,中共中央還創造性地確定對沒有參加叛亂的貴族的土地和多餘的農具、耕畜、房屋實行贖買政策。

在廣大人民群眾的努力下,西藏的百萬農奴分得了土地和牛羊,終於不用再忍受奴隸主的折磨了。

以上,便是新中國剛成立10年(1949年-1959年)的大事記。

唯有不忘歷史,我們才知道未來要去往何方。

若不是整理了1949-1959年的歷史,靈遙也不敢想像歷史上的共產黨和老一輩的中國人們,都是如何突破重重艱難險阻,走到了今天。

用歷史的眼光看今天,也讓我意識到沒有一切是理所當然的,而作為以一個普通的中國人,好好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麼,努力建設美好未來,就是對國家最好的祝福。



畢竟,只有國家強大了,老百姓們的安居樂業才能得到保障。

下一篇文章里,靈遙將繼續為你整理1960年-1969年發生的大事,希望用一幅幅老照片,和一個個故事 ,為你講述中國的變遷。

祝好!

註: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文 | 武靈遙,一位踐行著「日讀書一本,日更文一篇」的職業讀書人,本文首發於個人公眾號:書語人間(syrjj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