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現在大部分的孩子都得到整個家庭的寵愛,變得嬌生慣養,比如在許多公共場所,一些孩子的吵鬧聲容易引起路人的不適,孩子不懂事,大人除了對他們產生反感之外,更多的是對其父母的家庭教育表示懷疑。
近日,新浪新聞發布一則新聞:10月7日,有一位正在書店寫論文的女孩因為孩子太過吵鬧,好心提醒一下家長讓孩子安靜下來,但是家長卻被激怒了,於是上前去罵那個女孩:在這喝咖啡,你裝什麼裝,在這還寫文章,回家寫去!
很多網友看到都對這位母親的行為感到氣憤,書店是公共場合,自己的孩子影響了別人專心做事,破壞了書店維持安靜的規則,就應該批評自己的孩子。這位母親不分青紅皂白地批評路人,很多網友都為這位孩子的未來擔憂,因為"野蠻"的母親,只會教出"熊孩子"。父母的這種教育方式會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出現各種弊端。
1、養成惡劣生活習慣
如果孩子經常搞惡作劇卻沒有被教訓,以後就會更加變本加厲,把捉弄和欺負別的小孩子成為了生活習慣,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錯誤,最後就會做出違背社會準則的事情。
2、無視危險
熊孩子正是因為有不怕後果,也不知道做錯事情要付出代價的心態,所以膽子會越來越大,喜歡挑戰危險的動作,或者去危險的地方探索,很容易受到傷害。
3、不知悔改
有的熊孩子被父母批評,不願意向父母屈服,要挑戰父母的權威,就不會主動去承認錯誤,或者下次明知故犯,這樣非常不利於家長以後對孩子的管教。
4、以自我為中心
家長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不指出錯誤,習慣地原諒孩子,會把他們養成太過驕縱的性格,變得目中無人,自私自利,不懂得分享和奉獻,長大後很容易成為"白眼狼",父母的晚年就會過得非常苦。
孩子在外面的行為能反映家長的教育觀念,如果熊孩子非常惹人討厭,問題主要在家長的管教方式上。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不能縱容孩子,也不能太過嚴厲地管教,要學會合適地教育孩子。
1、拒絕"護短"觀念
很多家長平時在家不捨得打罵孩子,在外面更怕孩子會被人批評,這種觀念是錯誤的,幫孩子護短,是害孩子,替孩子受過,是縱容孩子。家長一定要杜絕"護短"的觀念,做到是非分明,讓孩子獨立承擔責任。
2、讓孩子主動認錯
面對犯了錯的孩子,家長要先給孩子分析孩子的行為是否對錯,如果做錯了就需要擺明道理,引導孩子主動向對方道歉,深化孩子對錯誤的認識,這是培養孩子責任感一次很好的機會。
3、言傳身教
家長自身必須做好榜樣,將正能量長達給孩子,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必須遵守法律,不做不道德的行為,從而培養孩子良好的日常行為規範。
總而言之,管教孩子並不是一門輕鬆的活,家長不能放任孩子不理,也不能使用暴力解決問題,家長最先要做到以身作則,給孩子講道理讓孩子心服口服,健康成長。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我是尼莫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