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本文整理自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語文教研組長張小兵老師,在首屆中國基礎教育高中語文「新教學」研討活動 (上海靜安專場)上的講座《基於新課標的整本書閱讀教學設計》。
他指出,整本書閱讀教學關鍵在於一個「整」字,這是大單元、大情境、大任務的教學設計理念在整本書閱讀教學中的具體體現。以《三國演義》《月亮和六便士》《小詞大雅》三本名著為例,張老師從情境與任務、活動的設計、學習評價、課堂反饋等方面作了深入解讀,較為完整地展示了整本書閱讀教學設計的實踐經驗和探索成果。
新課標視野下的整本書閱讀
談到「整本書閱讀」,許多老師可能會心生疑惑:「什麼『整本書閱讀』,不就是過去的『經典閱讀』和『名著閱讀』嗎?新一輪課改又添新名詞啦?」
新課標「整本書閱讀與研討」介紹
與很多老師一樣,我也曾抗拒閱讀課標。因為,我們更想看的是具有操作性的案例,而不是抽象的理論。這次,有幸參與「新教學」項目團隊,我才真正意識到研讀課標的必要性。比如,「整本書閱讀與研討」學習任務群的「學習目標與內容」,就值得反覆閱讀、體會,並付諸實踐。
雖然我們已經開展了多年的「名著閱讀教學」,但總體而言,還是單篇教學的延續,並沒有實現大部頭作品閱讀應實現的目標。例如,新課標要求「在閱讀過程中,探索閱讀整本書的門徑」,我們就很少去思考這個問題。
讀《三國演義》有哪些門徑呢?我們帶領學生進行探索過嗎?過去,我們都熱衷於評說故事情節、分析人物性格特點、賞析小說語言藝術等,但很少思考如何讓學生髮現通往作品內部的門徑。
課標要求「形成和積累自己閱讀整本書的經驗」,但實際閱讀教學中,更多體現的往往是教師的閱讀智慧,討論問題、思考內容等都是教師直接規定的,閱讀成了教師的「個人秀」,學生成了「過客」或「跑龍套」的。事實上,教師應更多地讓學生自己形成閱讀經驗,而不是任由教師過度地展示自我。
課標提出要「重視學習前人的閱讀經驗,根據不同的閱讀目的,綜合運用精讀、略讀與瀏覽的方法閱讀整本書」。「精讀」「略讀」「瀏覽」曾是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內容,如今,「精讀」成為「應試式閱讀」的代名詞,「略讀」與「瀏覽」很少被人提起,遑論指導與實踐。
上一輪課改強調「整體感知」,需要運用「略讀」,很多老師並沒有進行切實有效的引導,只是千篇一律地說:「請大家用5分鐘時間整體感知課文……」這次新課標的內容,特別是「整本書閱讀與研討」學習任務群,可以說是比較「實」的,將學生的「學放在了突出位置,每句話都值得我們細細推敲。
整本書閱讀教學的時代之思
我們(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較早推行經典閱讀,上個世紀就已開始,大致經歷了如下幾個「時代」:
1.模糊的「方向時代」(提出可以閱讀的方向)
2.清晰的「書單時代」(開列學生閱讀書單)
3.具體的「導讀時代」(書單核心篇目導讀)
4.系統的「課程時代」(包括整本書閱讀在內的「三年一體化「人文閱讀計劃)
這幾個時代,是由模糊走向清晰,由概念走向操作,由課外走向課內外結合的過程,是對學校經典閱讀教學情況的描述,或許也可以看做全國經典閱讀教學的一個縮影。
2017版新課標頒發後,我們總結、反思了過去的經典閱讀教學實踐,發現了三個突出問題:
01
熱衷於梳理知識
比如,刻意引導學生關注作品的修辭手法、文體知識等,學生髮現了誇張、比喻、動靜結合,並迅速發現了其「作用」,這樣的閱讀是「真閱讀」嗎?閱讀真的發生了嗎?
2015年,一場大型散文教學研討活動在我校舉行,授課的台灣老師讓初一學生閱讀《油桐花編織的秘徑》。
老師問:「同學們喜歡這篇文章嗎?」大家紛紛表示「喜歡」。老師又問:「為什麼?」一學生說:「因為運用了很多比喻。」這一回答讓台灣老師始料未及,愣在那裡,疑惑地問:「為什麼呢?」學生回答說:「生動形象!」現場很多老師忍不住笑出聲來,大家對這一答案自然是「心領神會」。
學生真喜歡這篇作品嗎?認識了作品的知識等於喜愛作品嗎?發現知識,的確是閱讀中的一種能力,但絕對不是閱讀最重要的能力。過去,包括今天,我們讓學生認識了很多知識點,卻沒有讓學生通過閱讀獲得真正的「閱讀能力」。這一次研討活動,引發了我們的反思。
02
熱衷於講解分析
文本分析能力是教師的基本功,然而,讓學生真正學會自主分析,才是教學的主要目的。
很長時間以來,我們的經典閱讀教學是教師制約下的教學,不利於學生閱讀經驗和能力的形成。教師「講」的慾望過於強烈,對學生而言,可能會是一種戕害。
真正的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克制自己主導的「講」,更多地啟發學生去「講」。學生將從我們這個驛站走向更遙遠的遠方,他們從我們這裡獲取的,也許並非是「教師的發現」,更是一種能力,一種研究的態度和精神。更何況,所謂的我們的「新發現」,也許已是千年舊聞,抑或別人也已發現,甚至學生早就發現了。
教室是一個神聖的地方,教師的眼界、修養將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學生的未來。與其樂此不疲地販賣個人的「發現」,不如謙恭慎重一些,引導學生去發現,或者將自己的觀點拿出來與學生分享、討論,鼓勵他們從不同角度展開理性批判。
相信大家都有一種體驗,被逼的閱讀是一種糟糕的閱讀。
03
熱衷於零散活動
這一現象,其實就是單篇教學的慣性在整本書閱讀中的延續。
過去,我們講了許多支離破碎的知識,開展了很多零散的活動,個人自鳴得意,但對於整本書來說,往往只是冰山一角,或者就是犄角旮旯。教學的邏輯在哪裡?這些內容對學生來說,「是一棵樹,還是一片森林」?都需要我們深入反思。
基於新課標的閱讀教學來了,「整本書閱讀與研討「究竟應當如何開展?我們在陸志平老師的帶領下做了三個案例:《三國演義》《月亮和六便士》和《小詞大雅》。
設計案例的過程中,我們感受到「豐富的痛苦」,也體驗到「多滋的甜蜜」。這是不斷認識自我,修正自我,重塑新我的過程,不亞於《三國演義》中呲呲有聲的刮骨療毒。
經過項目組一次又一次的研討,我們認識到「整本書」並不是一個換湯不換藥的「新概念」,整本書閱讀要姓「整」。
單篇教學有單篇教學的作用,提出整本書閱讀教學並不是要廢棄它,而是要在單篇難以兼具的「整」字上下功夫。
整本書閱讀教學要從「宏觀」和「整體」 上整合支離破碎的知識點,強調「整體設計」,並「整頓」我們的教學行為。
需要注意的是:大單元、大情境、大任務設計並不等於「空」。「大」是在給學生閱讀的空間,給他們自由,讓他們自主走進文本,走向真實的閱讀。
選擇合適的整本書閱讀文本
- 以《三國演義》《月亮和六便士》《小詞大雅》為例
走進教學視野的閱讀,不同於一般意義上的隨性閱讀,選擇合適的文本成為開展教學活動必須思考的問題。我們可以參考課標推薦作品,但不必全單照收,應形成校本化的書目。整本書閱讀教學應選擇哪些作品?我們從四個方面綜合考慮:
1
階段性
按課程設置,這三本書的閱讀在高一階段進行,所以,我們要考慮其階段性和銜接性。
《三國演義》是初中必讀書目,很多學生小學時便開始接觸,但往往是片段式、專題式的;《月亮和六便士》篇幅不長,故事情節不複雜,主題相對集中,但又有典型的西方小說特點;《小詞大雅》是葉嘉瑩先生的演講文稿集,以小見大、通俗易懂,涉及詩歌很多為耳熟能詳的名篇,又可以為接下來的《唐詩宋詞選讀》選修教學做鋪墊。
2
經典性
進入教學視野的書籍,應當以經典為首選,「經典」才具有廣闊的研讀空間和吸引學生主動閱讀的魔力。這三本書都是經典,不必多言。
3
普適性
並非所有經典都適合進入閱讀教學視野,選擇作品應考慮普遍的學情,照顧大多數同學的閱讀趣味和能力。當然,「普適性」並不意味著無原則地降低閱讀難度,還應具有一定的挑戰性。
《三國演義》篇幅長、人物多、故事多,《月亮和六便士》議論多、話題深,《小詞大雅》有理論背景、涉及作品較多,但這些作品都照顧到學生的閱讀基礎,還考慮到教學上的承上啟下。
4
磁場效應
整本書閱讀教學的作品應具有強大的「學習場」功能,作品本身內容廣博、思想深刻、手法豐富,同時,作品還應具有磁石一般的「吸附」功能,思想內容、藝術特點等都有示範性,曾影響過較多名家。
比如,為什麼會選擇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很多人會疑惑,錢鍾書就認為他是一個「二流作家」,毛姆也說自己是「二流作家往前排」。
其實,《月亮和六便士》作為毛姆的代表作,具有較高的「經典價值」。而且,毛姆的作品中有典型的西方文學特點——敘事+大段心理描寫+議論,是中學生用來區分中國小說和外國小說的一個典範。
另外,他曾影響過一批西方作家,如,《1984的》的作者喬治·歐威爾,《米格爾大街》的作者奈保爾等。中國也有許多作家受過他的影響,如張愛玲就深愛著毛姆,細讀張愛玲作品,就會發現毛姆手術刀式的語言等。白先勇、王朔等也深受影響。
毛姆本人采百家之長,又獨具一格,而他的周圍又聚集了眾多名家,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在讀完《月亮與六便士》後,再根據個人興趣選擇部分作家的作品,進行對比閱讀。這樣,學生的視野就可以從毛姆走向奧威爾,走向奈保爾,走向格林;走向張愛玲,走向王朔,走向白先勇。
毛姆的魅力在於:四面八方奔向「我」,「我」又奔向四面八方。
中學生閱讀時間有限,整本書閱讀教學的作品必須具有磁場效應。通過整本書閱讀,由個體到群體到種類,最後走向自由,這正是我們的期待。
情境與任務設計的要點和原則
- 以《三國演義》《月亮和六便士》《小詞大雅》為例
整本書情境任務的設計應該指向課標指出的課程目標,其中有四點非常重要:習慣、方法、經驗、能力。要把它們牢牢抓在手裡。
整本書閱讀並不抗拒知識,但並不是讓知識先入為主,或者只是為了找出知識。積累、把握、梳理、檢索、研讀、欣賞、探究、分享等,都要在教學中經常運用,讓知識在情境任務中發現、生成,在運用中深化、升華,讓能力在情境任務中形成、提升,在探索中修正、穩固。
教學目標,以《三國演義》為例:
紅色字體「借鑑前人閱讀《三國演義》的經驗」「制定閱讀計劃」「精讀、略讀、泛讀」「形成閱讀中國古典長篇小說的經驗」等是新課標中相關內容,也是我們進行整本書閱讀教學的指導性文字。當然,我們也不能唯課標而行,過去的成功經驗,依然可以沿用。
情境任務的設計,老師們可以綜合考慮幾個原則。
原則一:整體性。「學習任務」必須能夠統領整本書,完成學習任務的前提是閱讀完整本書;不能統領整本書的學習任務,可能依然是支離破碎的知識點教學,失去了整本書閱讀「整」的價值。
原則二:真實性。情境任務設計,「真實」最重要。真實性,包括過去真實、現在真實和未來真實,也有真實與虛擬之別。
原則三:激發性。學習任務沒有激發性,可能還不如沒有任務。為了任務而任務,將會導致學習活動無法進行下去的尷尬局面,也就無法達成研讀整本書的目的了。
原則四:適切性。為避免閉門造車,我們要到學生當中去調查:「假如像這樣,你願不願做?」必要時,可以在這一屆學生中調查,到下一屆去實施。學生年齡跟我們有距離,他們想的、喜歡的,往往跟我們不太一樣。所以,要尋找一個適切的「點」,就必須多了解我們的教學對象。
例1:《三國演義》情境與任務
作家方英文有一篇文章《誰是「一號人物」》,提出《三國演義》中劉備、曹操、諸葛亮誰是小說中的一號人物的問題。這是「情境「。從文學的角度來看,你認為誰才是《三國演義》的「一號人物」?這是「任務」。
其實《三國演義》中「誰最厲害」的問題,這是多數人小時候便有的閱讀體驗。《三國演義》中的人物是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因素的混合體,如果全都要考慮,將會脫離「語文」。因此我們設置的學習任務是:「如果從文學的角度來看,你認為誰才是《三國演義》的『一號人物』?」調查發現,大多數學生都很樂意做這個任務。
例2:《月亮和六便士》情境與任務
下面的學習情境和任務,是基於我校閱讀教學中發生的一個真實故事設計的。
我們向學生推薦閱讀《月亮和六便士》,學生寫了一篇隨筆:媽媽先審查了這本書,然後鐵青著臉說:「書是一本好書,可惜主人翁是人渣。還是不要讀了吧。」這是真實的情境,學生覺得有趣、有意思,探究學習的熱情也隨之高漲。
例3:《小詞大雅》情境與任務
基於普通讀者「只知古典詩詞之美而不知其何以為美,欲窺神山面目而苦無路徑」這一「情境」,「將自己領略到的奧妙凝結成簡潔的文字,編寫《小詞大雅》簡書」的學習任務也就順勢提出。這種真實情境任務的創設,為學生的深度學習指明了一條路。
整本書閱讀教學活動設計
- 以《三國演義》《月亮和六便士》《小詞大雅》為例
整本書閱讀活動的設計應遵循語文性、邏輯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則。
不管是什麼活動,都要建立在閱讀的基礎上。不能為了「活動」將」讀「給忘了。讀,才是整本書閱讀教學設計的基本目的。任務完成的結果如何,未必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在完成學習任務時,不折不扣地將書讀了。
活動設計最忌過度娛樂化。高中還做《三國演義》「武器排行榜」,可能就不符合我們閱讀教學的目標了。當然,也應防止」片面高大上「的任務要求,要想一想:難度如何?課時是否足夠?資源是否充足?
活動設計要領:
為了讓學習活動可視化、清晰化,我們採用了任務框架圖形式。
任務活動1:我說「一號人物」
本任務圍繞「我說『一號人物』」展開,共包含三個學習活動:
- 活動1是「三國盡在掌握中」,要求學生能根據自身實情制定合理、有序的閱讀計劃,並結合自己的閱讀經驗,借鑑前人的讀法、鑑賞方法,在對整部小說的系統閱讀中形成屬於自己的閱讀經驗,初步選擇心中的「一號人物」;
- 活動2是「文學三國的風景」,希望學生在「疑問解答」「資料整理」的基礎上,能結合自己的評點、發現,聯繫毛宗崗等名家評點文字,從故事、人物、場景、語言等文學角度進行「個性鑑賞」,結合「一號人物」的篩選寫作一篇論文;
- 活動3是「『一號人物』論壇」,學生要能基於整部《三國演義》,從文學的角度進行對比分析,提出自己心中的「一號人物」,並參與班級「『一號人物』論壇」活動,在交流碰撞中獲得對小說人物更全面、深刻的認識。
「我說『一號人物』」是總任務,「三國盡在掌握中」是基礎,「文學三國的風景」是漸進,「『一號人物』論壇」則是檢驗、展示和深化,由「讀」到「賞」,再到「論」,是一個漸入佳境的閱讀過程。
任務活動2:走進毛姆的「月亮」(略)
任務活動3:編寫《小詞大雅》簡書
《小詞大雅》是學術論著。學術論著讀什麼?最基本的,就是觀點是什麼,如何論說,用了什麼論據,邏輯是否恰當。需要依文而教,依體定教。
為讓閱讀真實發生,我們認為,學習活動設計在閱讀習慣、問題探討、互助合作、發布分享、相關聯想(這點特別重要,是「由『我』走向四面八方「的路徑)五個方面不可廢止(如圖):
學習評價
測評並不是目的,而是促進閱讀的手段。因此,測評要有指導閱讀的功能。評價不應只關注結果,更要涉及過程。還要將過程檢測和綜合測評相結合。
《月亮和六便士》過程評價1,就可以當作讀法指導:
評價並非只有「一問一答」機械的審問方式,還可通過創設真實情境,讓學生在指向明確的任務中接受評價。比如(下圖):
你認為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究竟是否適合推薦給高中生閱讀?如果適合,請給持反對意見的家長寫一封勸說信;如果不適合,請給語文老師寫一封勸說信。
另外,可以怎麼讀就怎麼評價。我們要求學生在閱讀《月亮和六便士》的過程中,注意記錄閱讀疑問。一同學共羅列了48個問題,我們篩選出25個問題,命製成綜合測評題,讓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中接受測評。
以下是一位往屆學生關於《月亮和六便士》的閱讀疑問記錄,請先擬寫一份解答綱要,然後用不多於20分鐘的時間為他釋疑解惑。
課堂反饋
在觀摩課《我的文學三國》「三國盡在掌握中」之「探尋回目密碼」中,我要求學生通過閱讀小說的回目,整體把握小說內容。學生給了我們驚喜,也讓我們有了堅持做下去的信心。
這是一位學生完成的一件作品,只是簡單的概括、羅列,很多同學提出了修改建議。
這位同學不只是羅列,他們梳理了作品的邏輯框架,將《三國演義》相關回目進行分類、整合,找到了它們的邏輯關係。
下面這位同學很了不起。「xx」表示這一集團的滅亡。框架圖清晰地表明:某集團的滅亡和某集團的崛起,它們之間存在各種邏輯關係。
下面這位同學很好地整合了作品內容:
還有同學用「地圖+事件+回目」形式來整理小說內容,很有創意。
這次觀摩課是借班上課,我和學生只見過兩次面,一次是布置任務,一次是上課。然而,他們的作品令我驚喜。
下面是我所教班級的《美的歷程》整本書閱讀教學案例,要求學生製作「簡書」。
蘇奕辰同學做得很認真,但還是有點繁複,一章就有這麼多內容。
薛揚同學將《美的歷程》整本書內容囊括在一張紙上,但還是有同學指出了其中的某些邏輯問題。
魯靜晗同學則用框架圖形式,將全書內容「一網打盡」。
再如,我們要給坐落在校園一角的南京魯迅紀念館重新布展。我請學生從魯迅作品中選出20篇作品參加布展,並進行全班推選。一個月時間裡,學生平均閱讀了100篇魯迅文章。不管他們讀得深入與否,至少相對全面地了解了魯迅,很多同學跳出了教課書,走向了更為廣闊的「魯迅天地」。
推選文章,要寫推薦語。要求簡潔幹練,一語中的。情境真實,任務具有激發性。學生做得很認真,任務完成質量也較好。
這幾年的整本書閱讀教學中,我們積累了一些資料,也形成了一些經驗。但隨著新課標的來臨,我們還要改變自己,包括教學方法和理念。從2017年開始,我們推出了教研組的研究項目,兩到三個老師負責對一本書進行深度研讀,並為全校學生開設講座。迄今為止,我們已經講了16部作品和3個話題,形成了數十萬字的講稿和教學案例。
同時,我們結合新課標,對教研組「三年一體化閱讀體系」進行了改編,重點對整本書閱體系進行了特別設計。《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9年第4期發表了相關文章。
整本書閱讀,最關鍵的,其實是老師自己。改變閱讀狀態,要從我們自己做起,從我們自身的閱讀做起。
時下,有一個怪現狀,不讀書的語文老師在教人閱讀。自己不讀書,也不跟學生說要讀書,學生可能還不在意;當你跟學生說一定要好好讀書,還開出一串書單時,學生就可能口服心不服:你自己都沒讀過,憑什麼要我好好讀?難道讀書的結果,就是成為你這樣的人?
(全文完)
普通高中語文學習任務群 必修
編委會:朱慕菊 張民生 崔允漷 楊向東
顧 問:巢宗祺 方智范 王寧
主 編:陸志平
執行主編:張克中
副主編:徐志偉 戴曉娥 周於 朱念
編 者:石俊 包旭東 朱亞梅 劉生權 孫晉諾 杜新建 李滔 張小兵 張志強 張春華 陳丹 陳興才 周健 郝彧 顧鑫浩 滿春燕 魏榮葆
新教學系統叢書系列
為了切實推進新標準及新高考背景下的教學改革,一批課程標準研製專家、學科專家、課程專家、評價專家、信息技術教育專家和教學名師在共同教育理想的感召下,組建成專業共同體,深入研究、勤奮探索,系統研發了「普通高中新課程資源系列」叢書,形成了有教學指南、學習指南和線上學習系統組成的三位一體的「新課標、新教學、新高考 學與教指南」。
指南叢書囊括了高中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生物、地理、通用技術八個學科,旨在滿足新課標新高考背景下的新教學需求!小學語文學習任務群、初中語文學習任務群也同期上市!
「新課程資源系列叢書」編委會
- 顧問:張民生 朱慕菊
- 主任:崔允漷 陸志平
- 副主任:楊向東 張鐵道 劉紅雲 楊曉哲
新課程資源系列3大理念
1.素養為本的單元設計
改變以教授知識點為立場的教學設計範式,以培養學科核心素養為綱,尊重學科邏輯體系,不羅列、照搬知識點,而是基於課程標準的目標要求,充分考慮大觀念和關鍵能力,在規定的課時內,選擇或設計主題,組織教學內容,強調教學過程關鍵環節,明確評價目標與方法,形成教學單元。同時為在真實情境中面對真實任務或挑戰,促進教師教學,引領學生學會學習,提供支持。
2.真實情境的深度學習
以學生的學習主線,以大任務、大主題實現單元設計。創設真實合理的學習情境,突出項目學習和問題解決方案,設計靈活多樣的學習活動,讓學習成為質疑和反思、交流和討論、探究和創造的過程。學生學習不再是被動接受和機械訓練。
3.線上線下的智能系統
充分發揮網際網路和人工智慧的優勢,提供多樣化的學習工具和學習支架、富媒體學習資源、功能強大的交互式學習平台,推進線上線下有機結合的混合學習,支持學生個性化學習、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實現「教—學—評」的一致性,嵌入式評價和階段性評價,全面、精準、及時地促進教和學的變革。
新課程資源系列4大特色
1. 教師用書體現完整教學設計,指導教與學,創新教學評價
2. 學生用書體現學習過程,引導學習活動,支持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
3. 嵌入式評價與階段性評價相結合,體現教—學—評一致
4. 實現新課程、新標準、新教學、新高考的科學對接,彌補教學缺失環節
點擊「閱讀原文」,歡迎訂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