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亭巷和成賢街是南京的兩條街道,街面不寬,交通擁擠,屋舍參差林立,再普通不過。
從一頭走到另一頭,不到兩千米,卻將古都歷史、校園文化與市井街巷聯結在一起。
時間在這打了個褶,從此三代人的青春里留下烙印。
01
碑亭巷南起中山東路,北至珠江路,接成賢街向雞鳴寺延伸。
關於碑亭巷名的來歷,曾有多種說法。
有說《鍾南淮北區域志》稱:「清豫親王初下江南,秋毫無犯,城人立碑於巷,以頌功德,用亭覆之」,故名碑亭,沿用至今。
又有說碑亭巷一帶曾是清代江寧織造府西界,在此地發現過一塊刻有「紅樓一角」四字的石碑,故而得名。不少紅學家認為《紅樓夢》里大觀園的場景布局,就是以當年這裡江寧織造府為原型的。
真相無從可考,但街口的江寧織造府註定了他與歷史斷不開的聯繫。
而另一邊的成賢街,與碑亭巷糾結百年的來歷不同,有著和讀書人割不開的千絲萬縷的緣分。
千米長的成賢街有著懷舊質感的灰色磚牆、名人故居和東大、老南圖。
明朝時,四牌樓設有最高學府國子監,通往國子監的道路,就叫「成賢街」。
如今在成賢街的入口依然能看見一座大理石牌樓,寫有「國子學」三個大字。
從「國子學」門樓往裡走,不遠的地方可以找到楊廷寶故居。
復向前行,即使曾經的國子監已不在,仍有百年名校東大來接替。
一面是巍巍學府,德渥群芳。
一面是紅樓夢中人,由此而生。
歷史與文學的雙重加持,使得這條長巷被賦予了高於生活之外的含義。
02
從碑亭巷到成賢街的千餘米,承載了幾代人的記憶。
在老一輩人的記憶里,曾經聞名的勤豐捲菸廠坐落於巷內,煙廠對面是老南京最愛的冠生園。
巷口有曲園酒家,東安雞和豆瓣魚是當年的名菜。
酒家的對面是光華照相館,黑色水磨石地面的大堂,老攝影師技術高超。
巷南有溫泉浴室,洗澡經常要排隊。小時候在中山東路體育館打完籃球,就三五成群地去溫泉浴室洗澡。
巷口現今珍珠飯店的位置,先後是煤基店、水果店、書店、理髮店。
巷尾處有鐘錶店,文具店,藥房,還一家很大的茶葉店,櫥柜上放滿了大錫罐,每路過常聞得茶香,尤其是茉莉花茶、玳玳花的香氣,沁人心肺...
父輩的回憶還停留在上個世紀
而在這裡出生成長的下一代則又代入了新的記憶
碑亭巷51號,九中所在地。相傳還曾是曹雪芹先生家的後花園。
九中的孩子在這裡讀了幾年,就在碑亭巷中穿行了幾年。
登科拉麵,貢茶,龍門飛爪...那些年順著校門一起把整條巷子吃遍,再走去成賢街的老南圖補課。
高三每天早上在中山東路的85度C買杯咖啡、可能還會遇到南外的同學。
成賢街,養胖了一整個東南大學。
咖喱谷、印清餐廳、七家灣鍋貼、姐妹飯店,總能在東大人的菜單上占有一席之地。
下了課一個宿舍晃晃悠悠走到沙塘園卞記米線,點一碗重麻重辣的水煮肉片,絕對是東大人的專屬記憶。
說到吃,曼度廣場也不能不提。白天的曼度除了電影院,基本空無一人,而21點之後,就是宇宙中心。
閃爍的霓虹燈,走在廣場周圍都能聞到一股淡淡的酒味。
這裡幾乎彙集了南京老有名氣的幾個酒吧。MIX、百度、極地77…有的名字也許現在聽到還會老臉一紅。
碑亭巷到成賢街,串起了屬於三代人的獨家記憶。將「當年」與「現今」交織。
這裡的人來了又走,唯有這條街一直不變。
白天,學生們安安分分地上課。晚上,年輕的荷爾蒙開始遊蕩。
往前,是滿街槐花的文氣風流,向後,是車水馬龍人聲鼎沸蓋也蓋不住市井煙火。
03
南京從來不缺繁華,卻少有如此極具混搭風格的小巷。
時光更迭,將人們的生活逐漸延伸在紅樓夢外。
在歷史跟現代的糾纏之後,這裡依然迸發著讓人動心的活力與生機。
街尾的曹家鋪粑粑坊在抖音上火了,成了每天都要排長隊的網紅店。方方正正的糯米蛋糕,烘烤得金黃噴香,淡淡的奶味引得人不停咽口水。
轉角的居民樓里雜亂無章地掛晾著諸如內衣、褲衩、襪子等碎小衣物,就像一部舊電影「七十二家房客」那般亂糟糟。
碑亭巷和長江路「接壤」的一堵長牆上,百米歷史畫徐徐展開,把曾經發生在附近的生活展現在今人面前。
只是這裡的居民好像也不太在意,拿出手機拍張照,過去就過去吧。
曾經擁有也好、失去也罷,仿佛和尋常人沒什麼關係。比起關心那些,反而規模不小的蘇果社區店,更讓人有興趣。
那些塵封已久的故事,無需懷念也會留存於記憶,而當下的生活,正在安穩而悠閒的繼續。
從前中山東路東側的巷口,有一家好像叫梅園的小吃店,只賣餛飩。濃濃骨頭湯,餛飩上很多的皺褶,餡心非常好吃;
從前那家湯圓店,賣四喜湯圓也有赤豆元宵,其它的品種記不得了,這兩個品種最好吃,也就一毛多錢;
從前在蘇果門口炸臭豆腐的兩個老太,一個搬到了大紗帽巷,另一個不知道去哪裡了...
世世代代住在這裡的南京人,早就自帶詩意的生活方式。
管它什麼煩惱變遷,都讓它煙消雲散,這裡始終是那個世外桃源。
讓人甘願閒居於此,偷一些時光,想一想心事。
時間在走,屬於碑亭巷和成賢街的故事也在更迭。它屬於最初的記憶擁有者,也屬於在這裡消磨了時光的青年人。
從碑亭巷到成賢街的夜晚和早晨
在這裡生活的人,總會在街巷裡走走,留下自己的記憶
這些碎片拼湊起來
就是一個源遠流長的故事
內容來源:南京吃喝玩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