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早的有聲電影

2019-07-09     泰州小叟

公元1930年熱夏,上海明星電影公司大力拍攝併火紅問世的戲裝故事電影《歌女紅牡丹》是中國大銀幕上的第一部有聲黑白藝術影片。電影《歌女紅牡丹》問出至今已經整整90年了。《歌女紅牡丹》由洪深編劇,張石川導演,主演蝴蝶等等一線明星。影片《歌女紅牡丹》描寫了女歌手紅牡丹嫁給生活墮落的丈夫之後備受凌辱,藝術生涯走向衰落。當丈夫賣掉女兒又因失手殺人入獄。女主人公紅牡丹卻忍辱負重,恪盡婦道,格外努力拯救自己丈夫,描述了舊中國戲曲藝人的生活悲歡,揭露了封建禮教對婦女身心的迫害。片中利用有聲優勢插入了《穆柯寨》《玉堂春》《四郎探母》等4段京劇片段並由梅蘭芳代唱,加強了影片轟動效應。影片《歌女紅牡丹》於1930年中旬開拍,前後經過5次試驗,耗資12萬元舊幣。

當時所謂的有聲電影是在有「臘盤發聲」和「片上發聲」的兩種形式技術。前者是將聲音刻錄在唱盤上,放映時與影片同步播放,為電影配音;這也是世界上有聲電影最初問世時採用的方法。誕生於1927的世界上第一部有聲片美國的《爵士歌王》就是如此。後者則是今天普遍應用的在膠片上錄製聲音的技術。由於成本和技術水平的原因,《歌女紅牡丹》採用的是成本低廉、製作簡單的臘盤發聲方法,因而,它實際上應該稱作是中國第一部「臘盤發聲」的有聲片。 1931年1月電影《歌女紅牡丹》在上海明星大戲院試映,3月15日於上海新光大戲院正式公映。影片公映時盛況空前各大城市引起轟動。並且還發行到了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等國家。電影《歌女紅牡丹》被當時稱譽為「中國第一次全部有聲對白歌唱巨片」。

不過嚴格地說,電影《歌女紅牡丹》只能算是一部「半有聲片」。片上發音的聲片又叫「記音影片」。她是現在的有聲片把音波收錄在影片片基的聲帶上技術比較複雜。因為電影只是注意了電影人物對話的有聲,忽略了周圍環境的音響效果,所以看起來只有人說話或唱戲時有聲,其它周圍事物都是靜悄悄的。這當然也是初期有聲電影的通病。 與這部影片同時開拍的另一部有聲片是「友聯」公司攝製的《虞美人》。它同樣採用臘盤發聲技術,描寫了一對兒戲劇演員演出《霸王別姬》一劇的幕前幕後。兩部影片在技術上稍有不同。《歌女紅牡丹》是影片拍完後讓演員看著畫面對口型配音,相當於我們今天的後期配音。《虞美人》則是先把聲音錄好唱片,然後演員在現場按照放出來的聲音表演。兩影相比各有千秋。電影《虞美人》稍晚《歌女紅牡丹》於1931年5月開演。

在當時中國對於電影有聲化,贊成和反對有聲電影的兩方爆發了激烈爭論,而反對有聲電影的意見似乎稍占了上風。有聲電影反對者們提出的理由是:「一則我國的方言不太統一,二則無雄大之投資,頗難進行,三則另要訓練一班有好喉音而同時能表演的演員。」而這一切「非一朝一夕所能達到。」 不過「有聲」還是「無聲」,仿佛形成了當時中國電影公司必須回答的一道選擇題。由經營影院起家的聯華電影公司由於無法在短期內更換自家影院的放映設備,選擇了堅持拍攝無聲片;而天一電影公司由於其在南洋的影院較早採用了有聲設備,兼之主事人邵氏兄弟大膽機敏的行事作風,果然地全力投入了有聲片拍攝;而老成的明星公司則兩者並重,對外宣稱繼續把重點放在無聲片上,暗地裡卻加緊有聲電影的試驗。

胡蝶回憶有聲片二三事時候說道:有聲片的挑戰是幾方面的,從演員來說,默片時代不需要將對白錄下來,所以在攝影棚里各種方言都可以說,表演的好壞,取決於演員的表情、演技。現在,新的潮流向演員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須要說國語,必須預先背熟台詞。當時的電影演員以廣東人居多,如張織雲、阮玲玉,所以大家非要勤學語言不可,並要請專人教授。我在這方面卻略占先著,因我幼年曾隨父親奔波於京奉線上,後來雖然又回廣東去住了幾年,但幼年時學得的北方話仍未忘卻。此外,我庶母的母親,我稱之為「姥姥」的,多年來一直跟著我們,她本是北京旗人,家裡是兩種語言同時通行的,就象英語法語是加拿大規定的兩種官方語言一樣。所以由默片進入有聲片,由於有了這一得天獨厚的條件,我們也就順利地過渡到了有聲片時代。

第一部純正國產片上發音片《桃李劫》,在1934年誕生了,她歷時九個月製作完畢,有聲設備自購,編劇、導演、演員、攝影都是中國人。《中國電影史》稱它是:名副其實中國第一部以有聲電影手法製作的影片。該片中的插曲《畢業歌》常唱常新,魅力永存,一直流傳至今。更加可貴和意義的嘗試是:從蠟盤發音的電影《歌女紅牡丹》到片上發音的電影《桃李劫》取得勝果以後,上海當時的各個影片公司借鑑其經驗教訓拍攝了一系列的有聲故事影片。嫣然一笑的中國電影事業開始進入了屬於自己的有聲時代。

小叟申明:內容和配圖源自網絡,經編排整理。版權歸原作者,侵權即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sLgWvGwBJleJMoPMfJK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