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創首發於今日頭條
最近上一檔低配版《我就是演員》的綜藝開播,一大批想證明自己的年輕演員,和幾個不得志的中年演員紛紛亮相,節目名字叫《演員請就位》。
雷聲很大、雨點很小,首期節目三個小時,三個影視作品,參賽的演員演技比不過助演嘉賓。
這檔話題度看似很高的綜藝,總的來說只有一個賣點,新和舊的碰撞。
比如新晉導演郭敬明VS老派導演陳凱歌,一個極度商業、一個極度浪漫。
再比如像明道、阿嬌這樣的中年演員,在更新換代極快的娛樂圈,丟了自己的原本定位來重拾信心。
跟這檔綜藝幾乎同步開播的,有一個很類似的節目,同樣是由「新」演員演繹經典影視劇橋段,同樣是現場表演,只不過它的新與舊沒有《請就位》的抓馬狗血,「碰撞」的恰到好處。
央視爸爸全新推出的大型文化節目:《故事裡的中國》,主持人大家都認識,董卿。
以優秀的經典老電影為串珠,解讀在特定的時代背景下,電影背後的故事是它節目的宗旨。
第一個被搬上舞台的劇目是《永不消逝的電波》,61年前的經典老電影。
新中國前夕的故事,放在節目的第一最合適不過。
播出的當晚空降了一個熱搜#胡歌劉濤演技#。
置頂的內容是他倆在節目裡的表演片段,有演技有人氣的「新」演員,演繹革命先烈的「舊」故事,既是碰撞也是傳承。
1938年,中共地下黨組織在上海的電台被敵人破壞後,延安解放區電台政委李俠(胡歌飾),經上級委派深入到敵軍心臟,白天是普通老百姓,晚上則躲在閣樓收發電報。
為了掩飾好他的保密工作,黨組織給他安排了一個在紗廠工作的女工何蘭芳(劉濤飾),跟他假扮夫妻。
朝夕相處的生活過程中,兩人產生了真感情,組織後同意結為真夫妻。
1948年,上海的秘密電台逐個被國民黨繳獲,上面決定讓李俠帶著妻兒撤離,即將撤離的當晚,李俠得到了國民黨針對渡江戰役的邊防計劃。
抗戰勝利的曙光就在面前,他義無反顧的選擇了有報必發。
邊防計劃的內容很長。
內容長就意味著發報的時間長。
國民黨最先進的設備,5分鐘之內就能鎖定電台的位置。
作為紅軍時期第二期無線電班班長,李俠的發電手法極好,時間短任務重,他無奈超時了。
超時意味著什麼,不言而喻。
1949年5月7號,李俠在浦東楊思戚家廟被槍殺,20天後上海解放。
這部1958年的經典老電影,根據李白烈士的真人真事改編,是我國頭一回跟大眾公開地下黨的工作情況,也是我國首部諜戰類型的影視作品。
之後的同類作品如《潛伏》、《黎明之前》……多少都有有它的影子,不論是對咱們國家的影視創作,還是對革命精神的弘揚都有極大的影響力。
原版的男女主角是孫道臨和袁霞。
2010年出了一部同名電視劇版,主演是趙立新、焦俊艷。
2014年郭富城、趙麗穎主演了故事新編後的電影《密戰》。
隔著時代、拍攝技術的差距,新作卻在各個方面,都沒能趕上前作。
《故事裡的中國》讓「新」演員重現經典的同時,也請來了電影原版的女主袁霞,李白烈士的孫子李立立,以及當年收到李白最後一封電報的發報員蘇采青。
「親歷者」和「見證者」一起登台,董卿一問一答,講述經典背後的真實往事。
86歲高齡的袁霞時隔60年,再提自己的銀幕首秀還是很激動。
講述了很多拍攝背後的故事,比如:男主扮演者孫道臨,當年用一個月的時間學會了發電報,還真實的體會了老虎凳的威力。
再比如:導演在電影拍攝的前期,請來了何蘭芬的原型裘慧英,正是因為故事原型的耐心口述,才讓她找到了角色的根。
「演員如果有自信了,他就能演好。」
毫無疑問,這次的經典重現「新」演員胡歌、劉濤足夠自信。
央視爸爸的排面也足夠讓所有參加這個節目的演員自信。
除了上述的請到的「親歷者」「見證者」,央爸還首創了「1+N」多舞台模式。
意思就是同一個舞台多線條並行,立體敘事。
拿第一期來說,3個舞台,6個場景,我們既能看到李俠在閣樓發電報、也能看到西柏坡接收電報,還能看到特務在監聽和捕捉電台信號。
同一時間線上的事情,在同一個平面上一起展示,將影視蒙太奇的手法運用到戲劇表演舞台,既賦予了角色飽滿的情緒,也能讓咱們觀眾體會到強烈的時空感。
對比《演員請就位》的規定情境式的單薄舞台設計,「沒見過世面」的年輕演員驚呼,哇,舞台上下「真雨」嗎?央爸的蒙太奇舞台顯然高級的多。
在隔壁節目裡,老戲骨李成儒點評《悲傷逆流成河》這種情情愛愛的暢銷書,對年輕一代的精神層面沒有帶去正能量的教育。
一身老炮兒氣質的李成儒,跟那個「新」節目八字不合,一點不讓人意外。
因為他口中應該被傳播的家國情懷、忠仁義士,在新舊的更替中,早就被掩埋在商業價值幾個字里。
所幸,在「娛樂至死」的環境中,央爸每年還會鍥而不捨的,推出各種有豐富內涵的節目,給大家敲敲警鐘。
好演員、好舞台、好故事,傳播經典,弘揚正能量,這樣的好節目,我們定不能讓它消失在上演狗血劇本的娛樂綜藝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