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凈之所
在俗世里尋見璞真寧靜、和諧無擾的清靜之所,無論什麼時代皆讓人心嚮往之,恰如《桃花源記》里描述漁人緣溪而行意外發現秘境的故事:「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這豁然開朗的感受成為此案設計的靈光。
廈門中南地產別於傳統售樓處的前提:售樓處建築日後將供在地小區永續使用,其二,兩層樓空間除接待入口,大部分使用面積位於地景下。如何發揮與外隔絕獨立場域的特點,同時維持陽光、空氣與水三元素的環境架構,是負責此案的水相設計首要設定的課題。
01.
茶之源,取一瓢飲
預期未來小區應用的藍圖,我們從一樓入口開始建立串連在地記憶的地景。過往村鎮生活總以老樹為集會核心,鏈結人們交換日常信息與情感,生活大小事向樹下靠攏是習慣也成一種集體記憶。而茶,又是老廈門的文化主軸及精髓,烹水泡茶、以茶待友是儀式更是生活,無關乎茶的等級,飲的是自在凈心。
概念圖
一座湖泊環繞映襯天光的玻璃茶庭是序曲,如透明容器裝載著茶席上的儀式行為,外在川流的喧囂對應內部不疾不徐的寧靜,沈澱人們踏入後的心境。茶亭中央橫過一道流水長桌穿透玻璃帷幕,於桌邊烹茶品茗時水聲不斷潺潺流入湖泊,衝出一室韻味舒展。雖非重現王羲之流水以泛酒的曲水流觴,但清流激湍、映帶左右的雅趣亦不遠矣。
接待櫃檯,茶桌
02.
光之源,欲窮其徑
茶席旁地板有處開口,是通往湖泊下方洞穴的階梯。大抵這世間所有傳奇的世外桃源皆始於一處隱而不顯、難以覺察的入口,是以外人屢屢探尋裡頭那從容不受打擾、時光悠然的生活。透過這段昏暗無飾的地下廊道,洗禮人們的日常雜緒從而沈澱心緒回歸本質。至此,再循著廊道末端隱晦微光引導,踏入隱身湖底另處截然不同、豁然開朗的場域。
立面圖
至地下一樓通道
別有洞天的地底因著環形天井納入陽光,引水、借光而在湖底世界滋養了一株向天伸展的樹,形成天地循環最單純的模樣。白晝任樹影在室內遊走,人們卸下行程計劃、卸下慣性速度,僅就著枝葉淡影享受遮蔭、靠攏相聚,以自然直覺閱讀日夜和四季,用一盞又一盞茶來記錄時光,超脫城市時序的空間,讓人得以用舒適的吐納節奏感受光陰變化。
戶外天井,用餐區
牆面樹影
03.
隱於湖,時間讓物浸潤成畫
抬頭可見周圍穿透屋頂的上層湖水,讓水面篩過日光溫柔蕩漾在牆,無聲搖曳的光束宛如隱身湖面下,地表的車水馬龍與自己拉開了平靜的距離,在湖底發生的事,不受日常時間約束。
共享廚房
為延續外界不染的超然感受,我們屏棄了矯飾與刺激感官的色彩,回歸溫潤、自然質樸的材質,並維持純粹的質地與觸感。過程中極力避免過度表現的形式,以直覺性的線條架構空間。因為簡潔,使用者可不受干擾地覺察自然光影、色調。去裝飾的語法又見如牆上長幅畫卷,如當代水墨去具象輪廓與文字的淡泊飄渺氣氛,濾去觀者心緒里的紛擾,只有隨著年歲漸顯風霜的銅記錄時間,映襯人們在歷史洪流中努力所留下的變化。
用餐區
連結土壤脈絡的手作陶器,遺留木頭上的清香,藤編嚴嚴密密織著的起伏,它們都在細微處藏著差異,那是物敘述記憶和故事的肌理,是情感流動的微觀,作為茶席、建築里的點綴,它們亦是日後人文活動的楔子。
互動裝置
閱讀區
戶外天井,閱讀區
階梯教室,閱讀區
04.
城之心,養樹亦養情
無論是售樓處或作為日後小區藝文活動中心,我們撇除過份具體的功能框架,希望以設計創造一處開啟對話的場域。因都市化疏離的個體,能尋回圍繞著樹相聚、閒話家常的群體凝聚引力。「便要還家,設灑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桃花源里人們平實相待的性情、聚落和諧氣氛,盼能在此重現而成為新小區珍貴的生活底蘊。無論外界如何喧鬧、城市怎麼蛻變,尋到秘境的入口潛行湖底,總能從異於尋常的視角找到寧靜。
展示區
辦公室廊道
廁所
室內裝飾
平面圖
一層平面圖
地下一層平面圖
項目名稱:廈門中南九錦台
空間設計:水相設計 waterfrom design
設計團隊:李智翔、葛祝緯、林其緯、黃昱誠、陳宥儒
軟裝設計: 水相設計 waterfrom design + 萬有引力室內設計有限公司
項目業主:中南置地
空間性質:售樓處 . 接待會館
項目位置:廈門翔安區
室內面積:750m²
空間格局:接待區、品茗區、階梯教室、兒童閱讀區、小區廚房、用餐區、辦公區
主要材料:萊姆石、城堡灰石材、香杉實木、紅銅染黑、黃銅染黑、手工漆、抓痕泥客石
攝影師:趙宇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