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走路嗎?腳尖朝向,跑過去,重新走過來!」
「把衣服穿好,我書包背好!」
「能不能快點?不能,就跑回村口重新走一遍!」
「快點,如果你要先讓我跨進門檻,你就再走一遍。」
「我教過你怎麼折衣服,褲子要折幾折?你會不會啊?」
「我教你選1號,你選5號,這是你自己選的,你自己負責,你下次要選幾號?」
如果一個人在你耳邊不停地嘮叨、打擊你,你會怎樣?前不久,楊爍和兒子楊雨辰參加了一檔綜藝節目《一起出發吧》,以上就是楊爍與楊雨辰的部分對話,節目播出後,很多網友直呼楊爍太兇了,對楊雨辰太嚴格了,楊爍的教育引發了熱議,還一度上了微博熱搜。
有多少人像楊雨辰一樣,小時候也曾被像「楊爍」般的父親對待過呢?又有多少人和楊爍一樣,採取著同樣的方法對待自己的孩子呢?我們很容易從別人身上發現問題,卻很難發現自己的問題。其實,楊爍教育兒子的問題在很多人身上都存在,只有我們作為旁觀者、局外人,才能看得清楚,看得透徹,想得深入。
父母給了孩子多少口是心非的愛
看楊雨辰被楊爍訓斥,嘟著嘴巴,委屈地要哭的樣子,十分心疼,多數人都把注意力集中在了楊爍對兒子的訓斥和嚴苛上,卻沒有感受到他對楊雨辰的愛,在上樓梯和下樓梯的過程中,楊爍都很細心地呵護兒子。
上樓梯的時候,楊爍故意走在兒子的身後,雖然他嘴上說,如果讓他先跨進門檻,就要重新走一遍,可他的手卻悄悄地貼近了孩子的後背。下樓梯的時候,他走在前面,讓兒子一手扶著扶手,一隻手抓住自己的衣服,他邁一步,讓兒子邁一步。
我相信絕大多數父母都是愛孩子的,可我們卻做了這樣的事情。
孩子考試沒考好,爸爸因為心裡著急,恨孩子怒其不爭,罵道:「你這個笨蛋,我看你也就這德性了,學不好了。「話雖然這樣說,心裡卻在盤算著要不要花錢送你去培訓班補課。
吃飯的時候,孩子因為調皮,把湯碗弄灑了,媽媽嘴上罵著「你這個不省事的玩意,燙死你得了「,眼睛卻一直盯著孩子的手左看右看,心疼得不得了。
小時候家裡條件不好,每次學校要收學費,媽媽都會不停地嘮叨,「又要錢,又要錢,家裡的錢都被你花了「,說完,就拿著家裡存下的雞蛋跑到街上去賣,然後把錢塞到我手裡,囑咐道:」別丟了,快去給老師吧「。
父母給了孩子多少口是心非的愛啊!有些愛,直到很多年後,孩子成了父母,才能理解,才能釋懷,也有些愛,給了孩子一輩子的陰影和傷害。
別把愛當成傷害孩子的藉口
看到楊雨辰被楊爍訓斥後想哭不敢哭的樣子,能夠想像得到他的心裡是多麼的緊張、恐懼、無助啊!看到這一幕,讓我回想起發生在我七八歲時發生的一件事。那一年,爺爺給我買了一個電子琴,對於農村的孩子來說,能擁有電子琴是非常稀罕的,爺爺教我彈琴,曲目是——《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我沒有一點音樂基礎,對於彈琴也不感興趣,那時候農村孩子一天到晚都和小夥伴們在外面瘋跑,哪裡坐得住啊!
可是爺爺叫我幹什麼,我是不敢說一個「不「字的,爺爺是一名教師,非常嚴格,家裡上上下下沒有一個人不敬畏爺爺三分的,每年春節,街坊鄰居都會打打麻將,玩玩撲克,可我家連副撲克牌都找不到,因為爺爺不允許啊!
沒辦法,我只能學,可我對這東西不開竅啊!總是記不住譜,找不到調,爺爺就站在我身邊不停地訓斥我,嚇得我把手放在琴鍵上都發抖,哪裡還記得怎麼譜啊!伴著眼淚學了兩個星期,爺爺看我真不是這塊料,便放棄了,我也解脫。
一年級的期末考試,我考了全班倒數第三名,爺爺當著好多人的面,用手狠狠地戳著我的頭罵我,從那以後很長時間,只要一提到考試,我就緊張得不得了,腦子裡總浮現出爺爺訓斥我的場景。
雖然我知道爺爺是為我好,可是由此帶來的傷害也是刻骨銘心的。哪個父母不希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啊!因為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對孩子的要求就會過高,一旦孩子達不到要求,父母就會訓斥孩子,口無遮攔,貶低打壓孩子也是常用的事情。
記得在節目中,楊爍說到男孩子就應該獨立,男人身上就應該有更多的擔當,男人不能依賴別人,要有規矩。可事實恰恰相反,他對孩子的嚴格要求,並不能讓孩子變得獨立、有擔當,反而會讓孩子變得膽小、懦弱,因為他一直在打壓孩子,批評孩子,讓孩子體現不到自我價值,人的一生都在追求自我價值感,當一個人感覺不到自我價值,生活就會失去動力,就會變得萎靡不振,何來的獨立與擔當呢?
付出不等於愛
當孩子不滿父母的管教,反抗父母時,父母就會訓斥孩子,「我還不是為你好?我每天起早貪黑地賺錢養家……」一句「我還不是為你好」傷害了多少孩子,堵住了多少孩子的嘴,讓多少孩子被父母所謂的愛綁架了。
什麼是愛,父母認為付出了,全心全意對孩子了就是愛,可孩子卻不認為,父母有多愛他取決於他感受到了多少愛,父母付出的愛與孩子感受到的愛是不平等的。
如果我們不明白這個道理,父母和孩子都會感覺到委屈,父母會說:「我對你那麼好,你怎麼這樣對我呢?」可孩子會說:「你一天到晚地嘮叨我,說我一無是處,打擊我,這就是愛我,對我好嗎?」
這也是導致親子關係緊張的一個重要原因,那麼如何才能解決這個問題呢?孟子提出一個觀點就是「易子而教」,意思是說交換兒子進行教育,這樣父子之間才能做到不求全責備,其實就是說即使是父母與孩子之間也要保持距離,如果我們能夠把自己的孩子當成別人的孩子去教育,就會收斂很多,不會無所顧忌,口無遮攔了。然而,要真正做到這一點,我們還需要再努力一些,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