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記者進百村 | 從貧困村到省級示範村,翰林村的蛻變之路

2021-02-01     遂寧新聞網

原標題:百名記者進百村 | 從貧困村到省級示範村,翰林村的蛻變之路

2月1日《遂寧日報》03版

村名片

翰林村位於蓬溪縣金橋鎮東部,距金橋場鎮5.7公里,全村共有農戶613戶2120人,共有勞動力1262人,外出務工950餘人,建檔立卡貧困戶130戶419人。通過強基建、興產業,2016年,翰林村成功退出貧困村序列,並實現全部貧困戶脫貧。近年來,翰林村先後獲得省級、市級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工作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

大事記

2014年,翰林村被列為省級貧困村。

2016年,翰林村種植千畝核桃,發展大雅柑種植,夯實產業增收基礎。

2016年,翰林村實現全部貧困戶脫貧,並退出貧困村序列。

2017年,翰林村引進鑫翰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村上剩餘勞動力進一步依託本地產業就近務工,多渠道致富增收。

翰林村新村聚居點。全媒體記者 劉昌松/攝

脫貧致富經

業興民富 翰林村成了省級示範村

穿行在蓬溪縣金橋鎮翰林村的田間地頭,眼前是渠成網、田成方、路相通、樹成林的美好圖景。

近年來,在鎮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村兩委、廣大黨員幹部和群眾的大力支持配合和共同努力下,翰林村建設成為了脫貧攻堅先鋒村、幸福美麗典範村、統籌城鄉樣板村、鄉村振興示範村,2020年村集體經濟收入超20萬元,提供了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翰林樣本」。

黨建引領助脫貧

1月15日上午,翰林村裡的新農村聚居點,78歲的村民梁敦安就地取材,從自家門口的小菜園裡摘下一顆白菜,作為午飯的食材之一。「現在的日子好多了,家家都搬進了新房子,通了水、電、氣,日子越過越好。」回憶起村裡的變化, 梁敦安覺得如今的好日子來之不易。

曾經,翰林村屬於典型的貧困村。通村、通組道路通達率不足50%,塘、堰、溝、渠等保障農業生產的灌溉水系功能不完善,生產道路狹窄不利於耕作,洪澇災害對耕地、稻田損毀嚴重……落後的條件嚴重影響著當地群眾的生產生活。

借村兩委換屆之機,翰林村搭好新班子、換出新氣象、凝聚戰鬥力,黨建引領、黨員示範、干群聯動,脫貧攻堅和全村發展之路就這樣鋪展開來。

科學制定全村發展規劃和幫扶計劃,利用市縣資源引進業主到村發展產業;幫扶部門、駐村工作隊包組包戶,幫助翰林村興建各類新型經濟合作組織;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進行分類幫扶;培訓推薦有勞動能力青壯年338人次到遂寧和外地務工,多點多極的幫扶,讓基礎設施、產業、集體經濟在翰林村同步發展,全村脫貧人口人均純收入逐年穩步增加。

產業興旺促增收

1月15日一早,四川天兆豬業股份有限公司項目投資主管余宗建就來到二期建設現場查看施工進展情況,在他身後,一棟7層的立體式一體化自繁自養養殖廠已初具雛形。

「項目一期養殖基地已於2019年投入使用,已實現年出欄商品豬25000頭,二期已經投入了2.4億元,計劃2021年5月建成,建成後年出欄生豬將達到12.5萬頭。」余宗建告訴記者,項目還計劃投入4000萬元建設三期,主要以農事休閒體驗區、水產養殖垂釣休閒區、特色餐飲體驗區為主導。

除了發展生豬養殖業外,翰林村還有500畝大雅柑基地和陳家灣養殖專業合作社,三家企業共解決了600餘人次就近就業,還引領帶動了村民們自主發展產業,實現了就業村民月均增收1800餘元。村集體通過產業基金入股項目分紅,集體經濟收入也大幅提升。

與此同時,翰林村還開展黨員示範帶動工程,引領帶動全村群眾自主發展核桃產業、皮球桃產業、枇杷產業等,自主從事糧油作物種植、畜禽養殖,多途徑、多種類增加收入。

截至2020年9月底,全村貧困人口人均純收入達9800餘元,全面完成脫貧攻堅工作任務。2020年2月,翰林村獲得2019年度省級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工作示範村的表彰。

民生保障增福祉

「這要在過去啊,最愁下雨去地里幹活,小土路彎彎曲曲、坑坑窪窪,只能一腳泥一腳水地用小推車把肥料推到山上。」村黨群活動中心壩子裡,村民嚴順東指向前方的道路,「現在可不一樣了!你看,眼前可是6.5米寬的水泥道,能同時開過兩輛小車,騎著三輪車去可方便了。」

近年來,隨著道路、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的建設,翰林村村民們的生產生活條件日益改善,「黑化路」貫穿全村,實現組—村—鎮10分鐘交通圈,全村農田水利設施條件全面提升。83盞太陽能路燈點亮了群眾的回家路,即將完成的土地埡場鎮及周邊風貌改造和污水治理工程,改變了「舊亂差」的村容村貌。

黨群活動中心建設,更是架起了為民服務「連心橋」——便民服務站、電商平台(「益農社」)、衛生室、文化室、健身廣場、農民夜校、遠程教育、日間照料、糾紛調解、兩委辦公「十位一體」,既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又保障了群眾就近就醫,既宣講了種養技術,又開展了感恩奮進教育,譜寫了和諧干群新篇章。

「形成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相互支撐、相互配合、有效銜接的良性互動格局,對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讓群眾真正享受到鄉村振興紅利具有重要意義。」蓬溪縣金橋鎮翰林村黨支部書記梁海波表示,下一步,翰林村將以鄉村振興戰略為抓手,不忘初心,開拓進取,奮力譜寫翰林村幸福美好新篇章。

產業帶動記

翰林村產業有了新業態

產業模式:

公司+村集體+農戶,引導周邊鄉鎮500餘戶養殖戶發展

合作方式:

公司+基地+合作社+寄養戶,創新發展「零風險生豬寄養模式」

在翰林村的一處山坳里,機器聲轟隆,一座高大的樓房正在進行收尾工作,該樓建成後,將成為豬兒的「新家」,可形成養殖5000頭種豬、年出欄生豬達12.5萬頭的現代化養豬基地。

「我們項目的一期養殖基地已於2019年投入使用,現在年出欄商品豬25000頭。」余宗建告訴記者,該公司目前打造的立體式生態養殖項目擬投資4億元,利用翰林村丘區地貌特點和荒山荒坡,採用「生態特色養殖+特色種植」的循環經濟模式,創建「綠色、安全、高效」的現代生態農業。

「目前打造的二期項目,是一個立體式一體化自繁自養養殖廠,建設資金預算2.8億元,項目建成後可實現年出欄生豬達12.5萬頭。」余宗建告訴記者,新建的二期項目,安裝了全新的通風和除臭系統,同時,配置了糞污處理設施,將實現糞污資源化利用。

「我們三期建設也快實施了,三期主要以農事休閒體驗區、水產養殖垂釣休閒區、特色餐飲體驗區為主導,將優質無抗生豬養殖、農業種植、農事體驗、休閒觀光、科技示範及綠色畜禽生產、加工、銷售、環境保護等融為一體。」余宗建介紹說,項目建成後,可為農民和城鎮下崗職工提供150餘個就業崗位,在「公司+村集體+農戶」產業模式下示範引導周邊鄉鎮500餘戶養殖戶發展,同時帶動運輸、包裝、商貿、信息等關聯產業的發展,促進當地農村經濟結構調整,解決部分剩餘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大幅度增加農民收入。

「公司始終把促進農民增收作為主要目標,以立體式生態豬場為核心,以『公司+基地+合作社+寄養戶』的合作方式,採取『統一供應仔豬、統一供應飼料、統一圈舍、統一防疫、統一銷售』的『五統一』模式,帶動寄養戶規模化養殖,積極創新發展『零風險生豬寄養模式』,通過特色生豬養殖,利用公司資源帶動養殖戶、養殖戶帶動貧困戶的模式,將翰林村打造成為新農業生態示範村。」余宗建介紹說。

百姓幸福事

住上小洋樓過上好日子

梁崇波生活蒸蒸日上

搬了新家,家裡的兒子娶了妻,乖巧的孫兒也降臨了,蓬溪縣金橋鎮翰林村52歲的梁崇波,難掩喜悅之情。他指著家裡的兩層小洋樓,高興地對記者說:「如今住著新房子,水電氣也全通了,我們一家6口的生活也越來越幸福,真的感謝黨,感謝扶貧幹部。」

過上好日子,梁崇波樂開了花。全媒體記者 劉昌松/攝

走進梁崇波的小洋樓,屋內裝修雖然簡易,但寬敞的房屋整潔有序。梁崇波的愛人在前幾年患病,幾乎喪失勞動力,家中的一雙兒女又在讀書,自己又只能靠種莊稼為生,家庭的重擔壓在梁崇波一個人的肩上,生活的艱辛和欠下的債務壓得他時常嘆氣。

2014年,梁崇波被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村兩委及幫扶幹部千方百計幫助其解決困難。

考慮到梁崇波只有種地的收入,幫扶幹部便將其介紹到附近的大雅柑種植基地打工。村上有建設需要勞動力的時候也把他叫上,並使用幫扶資金,幫其挖掘了一塊兩畝左右的魚塘,同時對其進行易地搬遷,並於2016年住進了全新的小洋樓……

在幫扶幹部和村委會的幫助下,梁崇波也自力更生,在務工的同時,管好家中的桃林及魚塘,生活蒸蒸日上。

如今的梁家,兒女外出務工,減輕了家庭的重擔,患病的妻子身體也漸漸好轉。2019年,老梁的兒子娶妻生子,一家人的生活越來越好。

「現在,魚塘每年的收入有幾千元,兩三畝桃林也長成了,賣桃子一年能收入幾千元,平時打工也能掙個一兩萬……」在院裡,梁崇波給記者算著他家的收入,臉上滿是笑容。

人物訪談

全力推進鄉村振興

拓寬村民增收路子

——訪金橋鎮黨委書記黃華

金橋鎮如何將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進行無縫銜接,讓群眾真正享受到鄉村振興紅利,近日,記者採訪了金橋鎮黨委書記黃華。

據黃華介紹,金橋鎮黨員幹部把脫貧攻堅作為首要政治任務、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來抓,以黨建引領為核心,通過正確把握收官之戰的「戰情」「戰法」,實現了高質量脫貧,向縣委和全鎮人民交出了滿意答卷。

面對未來發展,黃華表示,金橋鎮將圍繞縣域副中心全力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規劃先行、村民參與」工作導向。

金橋鎮將堅持點、面、線統籌發展,優先對交通條件優越、資源豐富的村組開展建設,全鎮因地制宜,打出優勢牌,整體推進、整體提升,形成競位趕超、齊頭並進、遍地開花的良好發展態勢。

黃華說,金橋實施「黨支部+企業+合作社+貧困戶(農戶)」的產業模式,通過企業與農戶的利益融合,把黨組織建在合作社、產業鏈、基地上,以就業創業促發展,探索一條從「授人以魚」到「授人以漁」、從「輸血」到「造血」的產業技術扶貧新路子,讓村民獲一技之長、促就業增收。

金橋鎮同時利用區位優勢,不斷聚集人流、物流和產業資本,承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產業轉移,引進具有實力的企業和在外成功人士回鄉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拓寬村民增加收入的路子,改善群眾生活條件,讓群眾真正享受到鄉村振興的紅利。

記者手記

抓好翰林「五新」

續寫美好新篇章

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當前和未來一段時間是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交匯的特殊時期,「接續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既是基於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形勢的重大判斷,也是對如何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戰略指引。翰林村曾經上榜四川鄉村振興先進名單,如今產業發展勢頭旺盛,集體經濟也開出「新花」。

要讓翰林村「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就要以經濟發展為基礎,以產業興旺為重點,提升農業發展質量培育鄉村新動能;以生態宜居為關鍵,推進鄉村綠色發展,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髮展新格局;以鄉風文明為保障,繁榮興盛農村文化,煥發鄉風文明新氣象;以治理有效為基礎,構建鄉村治理新體系;以生活富裕為根本,提高農村民生保障水平,塑造美麗鄉村新風貌。

來源:全媒體記者 李佳雯 賀建平 劉春燕/文 劉昌松/圖

編輯:王 孫 各

責編:林 敏

審核:冉啟香

終審: 李興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s8kCXncBDlXMa8eqLkZ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