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地如金的農民去哪了?農村土地撂荒嚴重,別急,新型農民來了

2019-12-12     鋤禾園

要說農民心頭的寶是啥?肯定是土地。我國有近20億畝耕地,有句農村俗話說「土地就是農民的命根子」,的確,農民這個稱謂被天然的和土地結合起來,以前,農民一家人的年收入都要靠著土地來養活,把土地當成金子,所以就有「惜地如金」的說法。

不過這種情況最近一些年發生了變化,農村的青壯年大量的進城務工後,有的是由於路遠,有的是感覺土地里賺不到錢,漸漸對土地上的事情懈怠了。不少的外出務工的農民土地上開始長出了野草,看到良田變荒蕪,讓人心裡很不是滋味。如果這個趨勢任由其發展下去,會不會出現耕地無人種植的情況呢?總不能以後吃糧食要看外國人眼色,全部靠外國人進口吧?

而今,在我國的中部和西部地區,土地卻成了農民的一種累贅,成了一種「雞肋」。這都是因為種地成本的上漲,稀釋了原本就很薄的利潤,使得種糧不掙錢成了農民的共識,甚至還有農民因為種糧賠錢而走出農村,外出務工。所以,撂荒就成了一種常態。

由於農村生產效益低,土地資源難以盤活等原因,在甘肅、河南,以及貴州,土地撂荒甚至在局部還有擴大的趨向。加上農藥、化肥的成本年年攀升,種糧收益日漸稀薄,甚至連基本生活都難以維持。若遇到乾旱以及洪澇等極端天氣影響時候,種糧甚至會是一件賠錢的買賣。就拿水稻來說,農民用4個月的精心打理,3畝水稻也就賣3000多。可如果外出務工的話,4個多月收入9000塊是沒問題的。這種巨大的收入差異,吸引著農民走進城市。

在2008年的河南,就曾經出現過麥季的撂荒現象,很多的農民只種了一季水稻。漸漸到了9年後的2017年,這種撂荒的趨勢已經越過了淮河,開始從丘陵地區向著平原延伸。河南南部也出現了撂荒的苗頭,一些地塊的農民要麼任憑荒草遍地長,要麼就採用種植苗木的非糧化種植方式。

而在甘肅省的定西市青嵐山鄉青灣村,村裡共有耕地8800畝,而土地撂荒就達到了3130畝,占了全村耕地總面積的三分之一。同樣,青灣村在外務工的人也同樣占了全村總人口的三分之一,達到了417人。在撂荒人群中,有76戶為全家棄耕外出務工,他們的棄耕面積達到了2209畝,季節性務工棄耕面積為847畝。

在貴州,山川溝壑縱橫。本來土地資源就極為緊張,但是就是這種情況下,土地撂荒依舊泛濫。由於土地的收益低,使得很多村民將自然條件差,不肥沃、位置偏的土地撂荒。而很多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則更加劇了這一情況。

關於土地撂荒,有什麼解決辦法嗎?有的來講,有獎勵也有懲罰。

我們都知道,土地承包法規定,承包地的農民將承包地撂荒兩年或兩年以上,村集體作為耕地的發包方可以終止他的土地承包權,收回土地另行承包。並且,土地撂荒之後,國家對農民的各種農業補貼就不再適用,農民失去了領取補貼的資格。

講到獎勵,也有不少。家庭農場和合作社都是重點的領取補助的對象,而針對小農戶的補貼金額上,除了直接的糧農補貼外,還有農機補貼等等。並且對於進行土地輪耕,保持並提升土地活力的做法,國家也有一系列的獎勵措施。

除此外,像是土地流轉等常用的農業產業化發展方式,也是解決耕地撂荒的有效方法,現在有一些農民在外出務工時候,就把自己的土地流轉或者委託給有實力的合作社進行土地託管,也是一個避免土地撂荒的好法子。

合作社在託管過程中,就形成了一種農村新型農民的群體。他們一般文化水平比較高,有一定的現代農業基礎,能將知識和理論結合起來。現在全國有上百個農民培訓基地,很多有志為農村農業增磚添瓦的大中專生,在這裡培養新的綠色創業理念,傳播新型農業知識,新型農民的出現,讓撂荒的土地出現了新希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s3vJ-24BMH2_cNUglID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