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龍村隸屬於昆明市盤龍區滇源街道辦事處蘇海村村委會,是一座藏在群山中的村落,整體依山而建,呈緩坡坐落在山腰上,往往在村子裡就能看到遠處的山巒。
化龍村位於白邑(昔稱邵甸、今稱滇源)壩子西北之上第一個村(昔稱邵甸、甸頭),從民國3年(1914)改為化龍村。這裡歷史悠久,重視文化,民風淳樸,歷來人才輩出,水資源豐富,生活穩定,村民團結和睦,勤勞智慧,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創作出豐碩的物質文明和璀璨的歷史文明,是「人傑地靈」的風水寶地。
說到化城村,和它曾是明末清初時期雲南省內的小村莊。
走在村裡,基本都是彎彎曲曲的小路,各家門頭上精雕細刻的傳統木雕就是在這番平淡中,使得化龍村更添了無與倫比的魅力。
當然啦,木作結構是也是很吸引眼球的,造型奇特而細膩,很具有時代的典型性,而且這樣凝聚著時代變遷的痕跡與當地的生活已經完美關聯在一塊,成為村子裡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雲南地區有許多這種形式的四合院住宅。三間四耳是最常見的宅制,既正房三間,左右各有兩間耳房(廂房)。前面臨街一面是倒座,中間為住宅大門。
四周房屋都是兩層,天井圍在中央,住宅外面都用高牆,很少開窗,整個外觀方方整整,如一塊印章,所以俗稱為「一顆印」。
滇源街道辦事處化龍村中這家「一顆印」建築中至今還住著二戶人家,在與主人盤談中得知,1952年土地改革,沒收、徵收地主、富農房屋後,除留少部分為公房外,大多數分給貧、僱農。
標準的土木結構房屋稱為"一顆印",為三間四耳一倒座,實際因經濟情況有所增減,正房和耳房均為二層樓房,倒座多數為平房,少數為樓房,但空間極矮。正房較高,耳房矮一些,這樣長輩居住的正房採光就比較好。
中間為天井,多打有水井,鋪石板, 作為洗菜洗衣休閒的場所. 為安全起見,傳統的房屋四周外牆上是不開窗戶的,都從天井採光。
在舊時,昆明的城鄉無論漢族還是其他少數民族百姓都喜愛建蓋經濟、實惠的「一顆印」式民居。「一顆印」民居建築。
「一顆印」無論是在山區、平壩、城鎮、村寨都宜修建。可單幢,也可聯幢,可豪華,也能簡樸,千百年來是滇池地區最普遍、最溫馨的平民住宅,隨著城市的改擴建,一顆印式的昆明古民居建築,已經越來越少……
昆明市滇源街道辦事處化龍村,作為一座頗有歷史的村落,這裡有著很多破舊的土坯房和磚房,它們靜靜屹立在那裡沒有一點聲息,也從不被外人打擾卻有著時空磨滅不了的痕跡。
行走在其中,一度被學者公認為是滇池流域,保存下來的城池格局相對完整的古村之一。
門頭上精雕細刻的傳統木雕,歷史遺蹟,更是將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完美顯現。
行走在昆明市滇源街道辦事處化龍村中。
化龍村中古老的村落,古老的石磨訴說著歲月的痕跡。
化龍村中一戶人家玉米豐收景象。
農戶將剝好的玉米堆放在房頂上晾曬,農家院落配上房頂的玉米,一派鄉間豐收景象。
古村落、古建築,有種特殊的情懷,這些恆古的東西上總沉澱著一絲歷史文化氣息。
再過幾年這些古老的村落將不復存在了。
在昆明大大小小許多古村落中,滇源街道辦事處化龍村是其中的一處。
怎麼樣,這麼古樸有內涵的村落是不是值得一去呢?
「隨著近年來村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改善,昆明市滇源街道辦事處化龍村幾乎家家都蓋上了新房子。
化龍村自然風貌,人文景觀,鄉土人情,民族文化和古樸的民風民俗,地方特色及風貌,都保存得非常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