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晗:求求你別演戲了

2019-08-16   木棉說



《上海堡壘》爆了,不僅虧到爆,還被罵到爆!


8月9號電影上映後,口碑、票房遭遇懸崖式崩塌。


上映到現在,一周票房才勉強過億,投資方損失最少2.2億元以上,死的相當難看。



電影有多爛?


不管是演員、製作還是後期宣傳,從頭爛到尾,完全沒有用心。


本以為是部接棒《流浪地球》的誠意之作,結果卻是一部愛情科幻片。


鹿晗和舒淇在片中的感情戲份,無滋無味,毫無CP感。



電影里作為中國軍人,不能留長發是常識。


但在鹿晗這偶像包袱不能丟,不僅白白嫩嫩上戰場,與外星人作戰中,厚重韓式劉海還不能亂。



所謂的大場面也不過是廉價塑料感,故事毫無邏輯,台詞尬出天際。


後期宣傳,還盜用別人素材作假,每個槽點都刷新木棉姐姐對這部電影的認知。



滑稽的是,早前鹿晗說,不要因為自己是流量就不要看這部電影。



早期電影宣傳,導演各種神操作。


不僅對自己作品信心滿滿,鋪天蓋地投廣告,還大言不慚將其和《流浪地球》比肩。



但誰能想到電影出來,竟如此讓人咋舌。

電影肉眼可見的爛,《上海堡壘》官方還在垂死掙扎,連發4條微博否認爛片,刪除後稱「意氣用事」 。



無奈觀眾的厭惡情緒到達頂峰,引起全民吐槽。


網友紛紛調侃:

流浪地球為中國打開了科幻電影的大門,上海堡壘把它又關上了。


迫於輿論,從導演、編劇到演員都紛紛出來道歉,一個比一個誠懇,但電影的確敷衍至極。



可見,吹得越高,摔得越狠。


估計投資方也沒想到,左手緊握大IP,右手是流量代表鹿晗,居然會賠的底褲不剩。


這次《上海堡壘》的慘敗,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不僅打破了流量鮮肉等於高票房的神話,也是大眾喜聞樂見的事!


本來觀眾花錢買電影票,圖的是享受,不是忍受。


你有多敷衍,市場就對你有多殘酷。


好電影沒有捷徑

有人說,《上海堡壘》算是「殺身成仁」,完成對影視行業的一種敲打。


的確,走捷徑絕不會長久,流量總有使不動的一天。



其實從2013年開始,影視界就開始慣用「流量明星+大IP」的模式:


用流量明星號召票房,實力派演員加盟,用演技兜底,然後輕鬆把錢賺到手。


早期這種模式效果的確可觀,粉絲為流量明星趨之若鶩的貢獻票房;

流量加持的《小時代》系列,票房17億,沒一部到五分;鹿晗加盟的《盜墓筆記》,電影狂攬10億票房,拿下2016暑期檔冠軍,那時他還是頂級流量。


有人吃到甜頭,就有人跟風,越來越多的影視公司開始效仿。


但盲目迷信流量明星,動輒把七八成成本用在流量明星的片酬上,能出什麼好作品?

作品雖賺錢了,口碑卻壞了,觀眾的怨氣積攢無數。


物極必反,一些流量明星正在遭遇反噬,出演的影視劇,都紛紛撲街:


粉絲9860萬微博粉絲的楊冪,出演的電影《寶貝》只有2400萬票房。


大IP、大製作的電影《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加盟的都是當紅流量,最後虧損2.5億。

事實證明,流量明星不是「票房良藥」,觀眾也會吃到吐。


那些妄想通過流量圈錢的資本家,真的可以醒醒了。


現在,流量不等於賺錢,但無流量參與的電影,只要用心,也能迎來自己的春天。


之前無人看好的《流浪地球》,沒有流量,沒有足夠資金,吳京零片酬救場才能如期拍攝。


雖然片酬在成本中占比很低,但全部人擰成一股繩把心思放在電影上,才成了爆款,票房大賣。

300萬小成本電影《二十二》,依靠張歆藝與影片宣傳者馮小剛的名聲,才得以被關注。


因為製作良心,意義重大,網友自願口水安利,最終票房2億左右。


這樣的電影還有很多,依託的是誠意和內容,是對電影初衷不改的追求。


《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導演餃子說過,用真心換真心。


的確,好電影沒有捷徑,只有用心。


流量不是原罪


《上海堡壘》涼了,鹿晗被捲入輿論的風口浪尖。

不過他也不冤枉,快奔三的人,在影視圈不算新人,卻毫無長進。


早前他說,演戲需要耗盡很多時間,自己作為小鮮肉,現階段不可能花很多時間去塑造一個角色。


如果給他半年時間什麼也不幹,從頭到尾研究劇本拍戲,才有可能。



可見他要麼不捨得花時間,要麼懶得去努力。


在《上海堡壘》拍攝期間,大夜戲也攔不住他看足球比賽,導演一喊卡就開始看,戲能拍好就怪了。


他的職業素養,可以說為電影崩盤局面埋下了伏筆。



不過流量並不是原罪,不是所有流量明星都該被判入死刑,有的的確是想著突破。


張藝興在《一齣好戲》貢獻出了比較誠意的演技,在同年齡段的「流量明星」中的表現可圈可點。

李易峰在《動物世界》中的演技,也做到了中規中矩。

不僅成功轉型,因為上進努力,得到很多導演的認可。



流量不是瘟疫,不努力才是病。


只要沉下去,靜下心,付出時間、經歷與心血,其中一部分「流量明星」也會成為成熟的演員。


但顯然,鹿晗並沒有什麼事業上進心。


《上海堡壘》導演直言選擇他是因為流量,但今非昔比,他的票房號召力早已不如從前。


江山代有流量出,不努力,他也將和流量電影一樣,終將被淘汰。


深耕細作才是電影出路

知乎上有人問:

《流浪地球》《哪吒之魔童降世》《上海堡壘》三部電影哪部對中國電影意義更加重大?

很多人選擇了《上海堡壘》,因為前兩部電影是模範帶頭作用,而後一部則是警醒教育作用。


某種意義上,《上海堡壘》宣告了流量經濟的消亡,可以當做一個轉折點。


的確,流量當道的時代已經過去。

越來越多的實力派、老戲骨受到大家的關注。


一些年輕上進的演員慢慢出頭,電影內容慢慢回歸深耕細作。


羅伯特麥基說過,


當你占用別人幾分時,你可以不用心。

當你占用別人兩個小時的時候,你必須竭盡全力。


電影要想得到市場認可,必須真誠、用心,踏踏實實的講好故事,保有赤子之心。


一次沒得到認可,就準備下一次拚命。


也許一次會失敗,但堅持下去,總會有成績。


大浪淘沙,「流量時代」終將迎來「質量時代」。


無視爛片,就是對國產好電影、好演員最大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