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謝宇弒母:粗暴鎮壓孩子的反抗,捆住手腳卻捆不中罪惡的靈魂

2019-08-17     沛澤媽讀心理

吳謝宇,同學眼中的學霸,父母眼中的驕傲,鄰居眼中「別人家的孩子」,頂著北大學子的光環,卻成了弒母的階下囚,令人唏噓不已!

人們都想知道他是如何從人變成惡魔的,今年4月,隨著吳謝宇被抓,吳謝宇弒母的動機逐漸清晰起來。據媒體報道,吳謝宇弒母是在「幫助母親解脫」,他原本打算先殺死母親,然後自殺,但在看到母親的慘狀後改變了想法。隨後又有媒體報道,吳謝宇弒母是為了協助母親自殺。

關於吳謝宇弒母的動機,有人說那不過是給自己開脫的藉口,不管動機是什麼,吳謝宇弒母卻是不爭的事實,悲劇已經釀成,剖析這件事產生的根源,或許更有教育價值。

吳謝宇弒母案發生後,無論是吳謝宇的舅舅,還是吳謝宇的前女友,以及吳謝宇母親謝天琴的同事都談到一個「嚴」字,吳謝宇從小就被媽媽嚴格要求,最終成長為大多數家長眼中夢寐以求的「好孩子」,不淘氣、不頑皮,不叛逆,自律、上進、有遠大的目標,可就是這麼一個好孩子,為什麼會殺死含辛茹苦將自己養大的母親呢?

違反了成長規律的孩子註定是悲劇

古有傷仲永,今有吳謝宇,看似兩個人的經歷風馬牛不相及,其本質都是一樣,他們都違反了孩子正常的成長規律。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反抗就是必須要有的行為表現。孩子一生要經歷三個反抗期,第一個反抗期為2—4歲,第二個反抗期出現在7—9歲,第三個反抗期出現在12-18歲。

孩子出現反抗行為,是自我意識發展的結果,他們要擺脫父母的束縛,從之前順從地、被動地接受父母的照顧,到現在要證明「我可以」,這是孩子長大的標誌,父母本該感到高興,但是因為我們不了解孩子的成長規律,或者過於溺愛孩子,亦或者沒有把孩子看作獨立的個體,導致父母會想方設法地去控制、操縱孩子,讓孩子變成我們希望的「藝術品」。

和一位寶媽聊天時,她曾這樣抱怨孩子:「我閨女才兩歲,非要學我們大人,用筷子吃飯,夾不起來,我幫她夾到碗里,她就哭,不幫她,她也哭,非讓我握著她的手,幫她夾,真是折磨人。」

相信不少父母都曾遇到過這種煩惱,孩子做不了的事情非要做,做不好就哭,父母幫忙也哭,只有恰到好處的協助,孩子才滿意。孩子為什麼這麼難纏呢?

心理學發現,孩子的成長中有一種違抗性突破地需求,是指孩子一方面希望獨立、自主,另一方面又十分依賴父母,也就是說,孩子希望在父母的保護下更加獨立、自主,如果父母能夠滿足孩子的這一需求,孩子才能發展出健全的人格。

但是,不少父母卻喜歡聽話的孩子,討厭孩子製造麻煩,粗暴打壓孩子的反抗行為。

孩子非要自己吃飯,媽媽擔心孩子把飯菜弄得哪裡都是,收拾起來麻煩,就會阻止孩子自己去吃,強行喂寶寶;

孩子想買一件藍色的衣服,媽媽覺得藍色不好看,不顧孩子反對,硬是買了一件桔色的衣服,並訓斥孩子,「你一個小屁孩,知道什麼,你選的顏色太難看了」;

孩子放學回家,和爸爸商量休息20分鐘再寫作業,「不行!現在就寫,寫作業怎麼能拖拉,早寫完早省事。」爸爸一臉嚴肅地說。

……

我們把孩子想自己做主的行為都看成是「不聽話」,粗暴的打壓,殊不知,這卻是在扼殺孩子成功的可能性。

德國心理學家曾在2—5歲的兒童中挑選100名反抗性較強者,以及100名幾乎看不出反抗性(非反抗性)的兒童,對他們進行了長達14年的追蹤測試。

14年後,再次對這些被研究者的性格進行分析時發現,當初被判定為「非反抗性」的孩子,長大後意志堅定的比例僅占26%,而74%的孩子無法完全獨立承擔責任;相反,反抗性的孩子僅有16%的人意志不夠堅定,其餘84%的孩子不僅意志堅定有主見,獨立分析和判斷能力也都十分出現。這個實驗說明,具有反抗性的孩子未來更有主見、意志力更堅定,更容易成功。

另外,孩子多年積累下來的情緒,早晚有一天會爆發,甚至有可能釀成悲劇,吳謝宇弒母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我們只看到了吳謝宇殺死了母親,卻看不到他多年來被母親粗暴打壓,積累下多少的情緒。二八原則不僅適用於經濟學,也適用於心理學,心理學家研究發現,憤怒情緒的80%的原因,是過去的經歷造成的,吵架事件只占20%。

孩子反抗性太強,父母該如何教育

反抗性強的孩子,教育起來很費力,因為他總要和父母對著干,背道而馳,以此來顯示他長大了,這會讓家長頭疼不已,那麼,到底該如何教育反抗性太強的孩子呢?

1.不要和孩子針鋒相對

反抗性強的孩子,就是要證明自己長大了,他們極力要擺脫父母的控制,家長越是試圖控制孩子,粗暴打壓他,他的反抗情緒就會越大,父母若與孩子針鋒相對,到頭來一定會兩敗俱傷,不僅教育不好孩子,還會讓孩子與你的距離越來越遠。既然如此,我們不如退一步,不要讓自己陷入到和孩子的對抗當中去。

2.無關原則的事情,逆著來不如順著來

一次,二寶搭積木,非要把一根長方形的積木放在圓形的積木上面,這肯定是放不穩的,我告訴二寶不能這樣放,可二寶非要這樣放,我便隨他去,放了N次,失敗N次後,二寶的情緒崩潰了,一邊哭一邊鬧。

我在一旁靜靜地陪著他,等他情緒好一些了,我告訴他,「寶寶,圓形的積木是不能放在長方形的積木上面的,你嘗試了那麼多次都失敗了,對不對?」從那以後,二寶就再也沒有將圓形積木放在長方形積木上面了。

說一千道一萬,不如讓孩子親自去試一試,只有試過了,他才會知難而退。

3.原則性問題,在堅守底線的前提下商量著來

周五,帶兩個孩子去古水北鎮遊玩,沛澤非要爬司馬台長城,司馬台長城非常險峻,成年人都很少步行上去,何況我們要帶一個八歲孩子和一個三歲孩子,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事情。

為了安全起見,我拒絕了沛澤的這個要求,沛澤和我據理力爭,「我不到3歲的時候,你們就帶我爬香山,我不也是自己走上去的嗎?」我和沛澤解釋了緣由,並提出一個建議,我們可以乘索道去司馬台長城,最終他接受了我的建議。

司馬台長城比我們預想的還要險峻,老公抱著二寶,我拉著大寶,總算成功登頂,在攀爬的過程中,沛澤嚇得腿腳發軟,想打退堂鼓,我沒有同意,讓他堅持。因為只有讓他親自嘗試了,他才會知道很多事情不是他想像的那麼簡單,才能讓他們不再逞強,不知道天高地厚了。

總之,父母不要用壓制的方式來對抗孩子的反抗行為,適當給他們嘗試的機會,細心的啟發,才能讓孩子平穩地度過反抗期,少一些反抗行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s20fpWwBvvf6VcSZH6Z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