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是北宋的第二位皇帝,也是北宋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的弟弟。這個人武將出身,有個最大的愛好,卻是愛看書。單以讀書愛好程度來排名的話,宋太宗總可以排到歷代皇帝中的前五名。
但是宋太宗雖然愛讀書,但是並沒有留下有名的著作。也就是說,他的愛讀書,以普通閱覽泛讀性質居多。用今天的話來說,我非常喜歡看書。看的啥書呢?剛看了《故事會》……
太宗在位的時候,海內初平,正是北宋國力好的時候。所以組織文人們編修了著名的北宋四部大書之三部,是為《太平廣記》、《太平御覽》和《文苑英華》(還有一部《冊府元龜》是太宗之子真宗在位時修成的)。這四部書的規模有多大呢?廣記510卷,其餘三部都是1000卷。古代的一卷書就是一本書,所以這四部書加起來的篇幅一共是3510卷,可見其規模之大,卷帙之繁,而刻板成書所耗費之巨大。故而這一文化工程,倘若沒有宋太宗的首肯,北宋官方的組織,我國文化史上也就不會有這幾部鴻篇巨製,文海奇珍了。
超級愛看書的宋太宗,貴為九五之尊,自然不缺各種圖書資源。於是他下令新建了一組建築,專門用來放他的藏書。換句話說,這就是他的私人圖書館,裡面的精品圖書只歸他自己閱讀使用。他讓進士出身的參知政事李至來幫他管理這個地方,李至執掌著這個私藏重地的鑰匙。
時間長了,宋太宗的這個秘閣也為廣大文臣所知。但是他們都沒有膽量向太宗提出入閣覽書的要求。畢竟那是太宗的珍愛之物,萬一借出來看,飛過來個蒼蠅拉泡蠅屎污了御書,那就罪過不小啊。
直到有一天,這個秘閣前來了三位大臣。這三個大臣都是文臣,名字分別是李昉,宋琪和徐鉉,這三個人苦於沒有新書讀,就想著到宋太宗的秘閣中借書一觀,一飽眼福。
這時候太宗並沒有在秘閣讀書,掌管鑰匙的李至是個非常謹慎的人。他對這三個人說道,鑰匙確實是我掌管著,可是這個地方是皇帝私藏重地,偶爾皇帝也在這裡辦公,文書之類也不少,為了保守秘密,根本不讓外人進入的。你們不是在這裡做事的人,讓你們進去偷偷看書,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啊。所謂天威無常,如果因為這件事得罪了天子,犯了罪過,甚至有可能掉腦袋的,不值得呵!
可是這三個大臣卻是有股天不怕地不怕的莽勁衝勁。他們說道,(李至)你請不要顧慮太多,當今的主上是位有智開明的天子,如果我們因為進去看書犯了罪行,比做了其他錯事違反律法強得多啊。於是不顧李至的阻攔,強行拉過李至執掌的鑰匙,開門進了秘閣。
李至眼見無法阻攔三人的進入,於是趕緊讓人去給太宗報信。太宗聽聞此事,趕緊跑過來到了秘閣,可是並沒有喝問三人的罪過,而是宏大肚量,給三人賜酒。不但如此,還下令把秘閣中所珍藏的古籍繪畫等等,讓李昉這三人盡情觀賞。
李昉等人得以縱觀秘閣所藏之珍貴圖書圖畫字帖等,還喝到了宋太宗所賜的好酒,可是李昉還是提出了自己的請求,那就是讓秘閣的所藏公開化。以為當時全國徵集的圖書之類都存放於三館,三館相當於宋朝的中央圖書館。李昉請求太宗,把秘閣公開,相當於新成立一個圖書館,這個圖書館的地位比三館低一些。
太宗果然對文人大度,答應了李昉的請求。而且親筆寫了一個飛白書法的秘閣的匾額,賜給了李昉,讓李昉承辦其事,把秘閣圖書館開辦起來。並且還賞賜了自己寫的草書千字文書法給秘閣。
李至請求把太宗的御筆草書千字文書法鐫刻在石碑上面,用來永遠保存這(皇上賜墨寶)了不起的殊遇。太宗卻不願意,他說道,這個千字文嘛,就是梁武帝得到了鍾繇的破碑,讓後讓周興嗣依照其韻加字而成,就是個識字練字的用途,沒啥文理。都說孝是百行之本,既然真的要鐫刻石碑,那麼我抽時間寫一遍《孝經》書法,賜給你們好了,你們可以把它刻好放在秘閣中,用來起到教化的作用。
太宗厚遇文人,這幾位在後來也確實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後來李昉擔任了三部大書的主編,在我國文化史上做出了自己的巨大貢獻;徐鉉也參與了這幾部圖書的編纂;而宋琪更是做到了宰相的高位。
通過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看到宋太宗這個人的開明的一面,對於擅自闖自己秘閣一心覽書的文臣們,不計其擅闖之過,而嘉其愛書之行。最後甚至就連自己私藏的圖書,也因為李昉的請求,全部捐出來,讓大家都能看到。對於文化人文化事有這樣的磊落心性氣度,難怪在他的皇帝任內能夠完成四大書這樣的重大文化工程了。無情歲月,人事更迭,宋朝已經滅亡將近千年了,可是四大書流傳至今,卷本皆在,這是那個曾經繁華無比宋朝留給我們的最好的禮物!
親愛的讀者,如果您看到這裡的話,歡迎點擊關注本號;或者在評論區發表評論,寫下您的寶貴意見;喜歡文章的話,就點贊或者收藏吧。 碼字不易,年輪小編在此謝謝大家了!(本文文字由百家號作者年輪歷史原創,配圖來自網絡。配圖如果有侵權之處,請聯繫小編刪除之)
參考資料:《玉壺清話》 北宋 文瑩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