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定居在這裡,死後葬在這裡,何以如此令袁天罡李淳風嚮往?

2019-05-22     國哥說風水

四川閬中天宮院村是著名的歷史風水文化名村,中國著名道學風水宗師,唐代袁天罡及李淳風晚年先後來閬定居,在這裡擇地觀天,著書立說,死後也都葬在這裡,天宮院就是為紀念他們而建。該村山勢形勝,水路蜿蜒,氣候溫潤宜人。景點有袁天罡和李淳風墓地,天宮古鎮,西河古街,西河觀光區,九曲太極水等。天宮院村於2010年被列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

1、有獨特的地貌特徵:

該村地形呈盆地狀,四周以深丘為主,九座山環繞。過度帶為淺丘,中間平壩處有一個大石台,恰似一頂 "聖冠",故稱"九龍捧聖"風水寶地之稱。 村域內交通方便,水和森林資源豐富, 鳳鳴河穿村而過,嘉陵江支流西河繞村而去,實為,山水相依, 薄霧繚繞的魚米之鄉 。

2、有豐富的人文景觀:

天宮院村 史文化源選流長。據《華陽國志》載,途徑天宮院村的隆山驛是戰國時期由甘肅、陝西入川的交通要衝、東漢初興武帝(公元25年)在天宮設置充國縣,直至南粱武帝 (公元 511年 ) 才撤縣 村內現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天宮院古建築群,市季風水文化景區袁天罡墓地·李淳風墓地。

由於這兩位系唐朝著名的天文學家、歷算學家,從而奠定了天宮院村為當時的民間天文中心。此外,該村還有將軍廟(三國趙雲駐年),漢代古基和川北古民居等文化遺蹟。

天宮院村的民間文化成 "廟會"著稱,每年農曆正月初二至正月十六都舉行文藝表演和巡遊。包括鑼鼓、八仙鼓,舞龍(獅)皮影、川劇、放鞭炮、抬神像等活動、

3、定位於風水文化古城:

天宮院村的歷史名人袁天罡、李淳風分別為唐代的火山令、大史令,後人稱鼻中國風水文化鼻祖,每年吸引眾多的信徒和觀光遊覽者。

天宮院始建於唐,現存建築為明英宗天順三年(公元1459年)復建,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相傳此院為袁李二人「金針插銅錢」共擇之佳地,曾為民間天文術數研究和朝聖之所,也曾用作民俗道場和佛院。天宮院建於一塊形似龜背的「聖寶崗」石台之上,是風水中「九龍捧聖」格局的正穴吉地。

 天宮院門前的羅盤廣場,以—直徑33米的大羅盤為主體,輔以天池、龍鳳轉天椅、羅盤十三層天地人信息及周邊六十四卦卦象鼓組成,堪稱「世界第一大羅盤」。人們走進羅盤廣場,將被帶入神奇玄奧的風水世界,感受到風水先賢的超凡智慧。很多參觀者圍繞著廣場反覆轉圈,試圖通過羅盤尋找自己的人生坐標。

天宮院內袁天罡、李淳風塑像。他們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天文歷算學家、風水相術大師。

  今天世人常見的五行學說,描述事件萬物相生相剋,不斷循環往復向前發展的思想。

 

  崇聖樓,因崇仰聖賢之意而得名。始建於明代,清光緒年間重修,現存建築為2008年復建。崇聖樓上的太極神鼓。在遠古時期,鼓被尊奉為通天神器,用於各種祭祀,於是便有了「神前三通鼓,人生福祿壽」的說法。

在天宮院這樣的蘊含天地之道的地方,高舉鼓錘,聽著太極神鼓傳出雄渾低沉的鼓聲,感受莊重、肅穆、吉祥的意境,彷佛融天地,通靈氣,一生吉祥平安呀。天宮院中的推背園,她在龍鳳造型的景牆上,一幅幅展示了袁天罡、李淳風二人合著的預言奇書《推背圖》。

《推背圖》從大唐國運預言到世界大同,歷朝興衰更替皆在其中,據說其中前四十三象圖均已被歷史揭密,其神秘性與準確性令人百思莫明。未揭密的十七幅圖象讖言依然是玄機難測。《推背圖》在中國大陸以外被一些人稱為「中國七大預言」之首。

李淳風墓,位於天宮院南三公里的五龍台山上,墓為頂高20米的圓形山巒,由跑馬嶺和回龍山呼應拱托,形成「二龍捧珠」的格局。

  在李淳風墓地周邊,我們第一次見到了人們常掛在嘴邊的四象,即青龍、白虎、朱雀、玄武。

  青龍是代表東方的靈獸。在二十八宿中,青龍是東方七宿的總稱。《葬經》曰:「青龍婉蜒」,青龍之山,應該明凈舒展、蜿蜒柔順,其勢略高於白虎,與白虎呼應,左環右繞,拱護穴場。

  袁天罡大師的墓坐北朝南,也是袁天罡自擇的靈爽歸依之地。墓冢依山而建,前臨天宮院,與李淳風墓遙遙相應。墓前明堂廣闊,兩邊龍山夾送,鄧家河、鳳鳴河二水交匯流入西河,其風水呈 「麒麟奔太陽」之格局。李淳風墓所在地方是一個圓形山包,像一顆珍珠,兩邊山脈則似兩條飛龍,叫做「二龍戲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rxGXYWwBUcHTFCnfQ8-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