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兩口育兒(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最新一季的奇葩說,有個辯題大概叫「如果家裡不富裕,作為家長,該不該跟孩子說」。
其中傅首爾在跟蔡康永奇襲時說過一句「石頭縫裡能長出頑強的草,肥皂泡里開不出自信的花」。
司馬玲是個90年出生的寶媽,她小時候家裡就不富裕,家裡人雖沒跟她直接講,但是她不傻,她是怎麼知道的呢?
- 大概是在父母為打麻將輸了幾塊錢,而反覆爭吵的時候;
- 或許是在自己壓歲錢永遠比同齡小夥伴都少的時候;
- 又或者是在好多天都沒有肉吃的時候;
- 更是在交學費很費勁的時候……
畢竟,生活會坦白一切。
家裡富裕不富裕很多時候不是靠告知,當有些事一而再,再而三發生的時候,孩子即使再懵懂,也會慢慢地知道。
司馬玲說:小時候其實性格挺虎的,跟村裡孩子打過幾架,但是上了小學以後就一直在班裡安安靜靜的,因為隱約知道出了事他爸媽兜不住,因此必須裝乖孩子。
長大後我所有的包包里都會有錢,甚至常穿衣服褲子裡都塞著錢,因為有錢才有安全感。
自己從來不敢亂買東西,即使長大了掙了很多錢,還是會把購物車中的東西減了又減,看了又看,才會捨得買下來,就連常用的包包也只是一個布袋子,平時喜歡宅在家裡,因為不用花錢。
司馬玲很漂亮,人也優秀,可是曾跟家裡條件相對殷實的男孩子談戀愛,她表現出來的就是自尊心格外強,比如:不收對方送的東西、自己花的錢比男孩子還要多,一點便宜不敢占。
後來倆人分手了,她找了個家裡條件很差,但是人比較上進的男孩子,因為她覺得這樣才踏實,對方不會看不起她。
司馬玲說:小時候是希望父母能和自己談談的,可惜父母沒有這樣的見識。
其實正兒八經的談談,不僅僅可以讓父母有個渠道說說自己生活的不易,也能讓孩子看看父母眼中的世界,讓孩子有機會跟父母講講自己的想法,或者以孩子的態度去問問父母「為什麼家裡不富裕」,父母也有機會在種情況下自省。
可惜司馬玲的父母沒有跟她談,於是只能獨自承受著,也不敢在本以混亂的家中再說點什麼。
- 孩子的自卑感來自於哪裡?真的只是家裡沒錢麼?
- 不是的,至少不全是。
在農村,或者在絕大部分家庭生活的圈子裡,家庭情況其實相差並不大。穿一樣的校服,讀一樣的書,看一樣的電視,即使誰家比誰家多點錢,那也是在存摺裡面,等孩子要結婚買房辦大事時才能拿出來,怎麼會自卑呢?
- 孩子的自卑來自於父母,是父母之間的爭吵和比較,「看誰誰誰家多有本事」的話語提醒著孩子;
- 是父母面對孩子的要求時,經常躲閃和毫無底氣;
- 是父母自己面對生活時,表現出了氣急敗壞和口不擇言,讓孩子看在眼裡……
父母才是孩子的底氣,是孩子的依靠,當父母的身影變得模糊而虛幻的時候,孩子才會產生自卑。
很多人覺得:家裡不富裕,家長要扛起來,跟孩子說什麼?
家長如果能扛起來,家裡還能「窮」麼?
司馬玲說:家裡「窮」是因為父親掙得少又好賭,賭得很小但是備不住本來掙得就少。
媽媽就在家指望爸爸,因為她沒文化,但是村裡大姑娘、小媳婦都可以進廠靠雙手掙錢,但是媽媽邁不出去,說到底還是因為沒見識,膽小等原因。
幸福的人都一樣幸福,不幸的人有各種各樣的不幸。
- 家裡條件不好,作為父母真的覺得孩子不知道麼?
- 不過是自我欺瞞,以「愛」孩子的名義自我逃避罷了。
成年人比起孩子越來越缺少勇氣,更要面子,在跟孩子談一個家庭的經濟現狀時,不可避免地要講到:「為什麼會這樣?」「自己做了什麼?」孩子用充滿信任雙眼看著你的時候問你,你還可以做什麼?需要孩子怎麼做……
這樣的時刻,父母不敢面對。
因為有愧疚,有羞於面對孩子,也有不敢正視自己。
很多家長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對自己倒是寬容就稀里糊塗地過著,也不管自己配不配!
在國外的一項調查顯示:80%的上層人士家庭也是上層的。
這就是告訴我們,想要孩子有出息,父母不要慫!要給孩子打個樣!
家庭經濟的貧窮與否,可能會給孩子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但是孩子精神領域的貧瘠與否,真的會帶給孩子很壞的後果。
當今社會,網際網路迅速發展,獲取育兒知識和了解孩子不那麼難,作為家長,希望所有孩子至少在精神領域可以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