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子之道】如何讓孩子聽話?

2020-08-31     人文傳媒網

原標題:【教子之道】如何讓孩子聽話?

【教子之道】如何讓孩子聽話?康會長細講《弟子規》第十七集 (上)

01

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弟子規》「入則孝」的部分。「入則孝」教我們,如何對父母敬孝,也是一個孝子的行為,我們通過孝子的行為來了解孝子是什麼樣的一個狀態?

雖然是行為,最後也內化成了孝子之德,就是孝順。因為這一節可非常重要, 所以說我們要把「入則孝」這部分重新來做個總結、歸納和梳理,以便大家更深刻的認識和了解這一部分的內容。

「入則孝」這部分如果沒有了解透徹,就做不到,那麼下邊的經文「出則悌 」、「謹」、「信」、「信」、「泛愛眾」、「親仁」和「餘力學文」可能做的都會很費勁,幾乎也做不到。

所以「入則孝」第一開始就說到:「父母呼,應勿緩。」就是父母對我們的呼叫我們應該立刻答應,不能遲緩。著重在勿緩,不緩,也就不會懶。

02

「父母呼,唯而不諾,走而不趨,手執業則投之,食在口則吐之。」它是標準,我們看這個標準是什麼呢?「唯而不諾」 就是迅速的作出應答。

「走而不趨」就是叫你過來,馬上,不是跑過來,而是走過來,走,但不是趨, 不是慢慢悠悠的,是迅速的過來。 但不是跑,我們要掌握好尺度,這是父母叫我們的時候,我們所表現出來的樣子。

那麼「手執業而投之」就是不管你幹什麼活,你在洗衣服或是在擦地,寫作業也好,聽到父母的呼喚馬上放下,立刻來到父母的身邊。 什麼也不用說,等一會兒啊,不行 。等兩會兒更不行 下午,更不行。不可推遲馬上就辦,這是對孩子的引導。

如果對我們大人呢?父母來電話了, 如果父母喊你來一趟,我們應該說:「好」 馬上去,立刻就去, 這就是我們一個為人子女對父母的呼表現出來孝的行為,我們對父母的「敬」就從「父母呼」開始做起。

03

那麼你在吃飯的時候父母叫你怎麼辦?

立刻把食吐出來,為什麼吐出來?

我們知道古人吃飯都細嚼慢咽,不像我們現在吃飯很快,如果要叫我,我馬上咽下去,之後我再去。

為什麼吐出來?因為食物不嚼爛它到胃裡難以消化, 會影響你的脾胃健康,所以說要吐出來,然後立刻到父母那裡去。

我們曾經聽到一句成語:「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周公當時為了求取賢人,賢人來拜訪了,周公正在吃飯,那怎麼辦呢?他就把正在吃的食物吐出來,而去接待賢人。這個賢人就是幫他治理國家的人,賢能之人。

你看對於賢人求知若渴,周公這種恭敬心從哪來的呢?周公從小的時候,他就養成「父母呼,應勿緩」 這樣的好習慣。

04

「食在口則吐之 」這是告訴我們為人子女對父母恭敬的一個態度。 「呼」我們的教學,我們以後教孩子就從這方面下手,他在這方面做到了,那麼往下的經文「父母命,行勿懶」等等他就都能做到了。

如果他慢吞吞的,或者懶洋洋的,這絕對不行。你想讓他聽話,他眼裡根本沒有父母,怎麼可能聽你的。

不聽父母的話就是不敬,或者敬的成分不夠,這都不行,當然,真「呼」「應勿緩」也未必是真「敬」 但是,我們要從這調教孩子,或者我們自己要從這方面入手。

我們可以看這個人,如果老師叫他,長者叫或是哪個人叫他,他立刻就來,立刻就行動,這說明對這個人很尊重,因為心裡有對方,所以說他才能表現出這種行為。要知道「父母呼,應勿緩」勿緩,鍛鍊人勿緩,勿緩就是「敬」。這是做人的標準。

雖然是行為,但是內心是充滿了對父母和長者的敬,如果老師這個事情或是長輩的事情重要,你什麼事兒都要放下,先做老師長輩吩咐的事情,這就是「應勿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rv7HQ3QBd8y1i3sJIy2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