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歲的我 想念湖北黃岡那個小山村

2019-05-19   蘇白傳媒

24歲的我 想念湖北黃岡那個小山村

湖北這個小山村 是我時時想念的家園

標籤:中國湖北旅遊地理、湖北黃岡武穴余川青蒿、中國古鎮古村旅遊、美麗中國美麗鄉村鄉愁、懷舊懷鄉旅遊地理散文

小學作文課上老師問:將來你想把家鄉建設成什麼樣?我想的是:做個旅遊勝地,帶上三兩個好友玩鬧幾日……大學畢業時信誓旦旦地說:「要闖出個樣子來,為家鄉做份貢獻!」然而幾年過去 -- 生活越來越有模式感,「家」越來越模糊。

24歲該是什麼狀態呢?別人在兢兢業業的奮鬥著,而我在想「家」。「家」這個純樸的避風港,一切美好的源頭。其實我跟「家」的距離也就135公里,3個小時的車程,回去的時間卻少之又少。

纏繞著我們這一代的,就儘可能剩些沒有根的回憶,無盡頭可言。有時候像一股波濤洶湧的暗流,突然沖向你,讓你招架不住。有時卻又虛無縹緲地挨過來,在你心裡扎了根刺。你卻找不到這個刺扎在何處,像是沒有靈魂,痛的沒有知覺。也不知道是為了什麼緣故,也不知道是為了哪一件事。

想起兒時外公同我講過青蒿:那時的余川青蒿算個小鎮,是個生產大隊,還有十多個村落來著,分布在橫崗山西南方向的山腳下(現稱橫崗山森林公園)。祖先們在長滿青蒿的高地里扎了根,在這裡創立基業,故名曰:青蒿村。

青蒿村中間有條大馬路,是穿插在村子經過地,房屋對望,旁邊設有店鋪,進出方便,形成了一道很熱鬧的集市。這條馬路兩邊低、中間高,祖先們考慮洪水隱患選擇在中間居住,以中部為中心向方圓擴建,於是便有了青蒿鋪。青蒿鋪被分為上、下鋪,地較高的被稱為上鋪,反之地較地則為下。我家剛好是兩鋪的分界線。

當年的青蒿鋪可謂是烜赫一時熱饅頭,驛站、商貿之地均在此地,來往的酒肆、商漢、作坊等綿亘不絕。東靠近荊竹、黃梅,西連梅川、蘄春,是蘄、黃、廣三縣物流匯聚的交易中心,離西邊十里的廣濟古縣城,來了個政治與經濟相互碰撞,好似熱鬧的景。

青蒿鋪的繁華,在大修水利間嘎然而止,外公的記憶也漸行漸遠。青蒿鋪地勢較高,為支援東、西兩面農田灌溉,故在較低處築道攔水壩,各為荊竹大壩、梅川大壩,硬生生地將青蒿村圍堵成了物質基地,這樣也就犧牲了商貿之地!六十年來,不得不說:青蒿,為余、梅兩川作了巨大的貢獻。

漸漸地便有了今天的青蒿:山(橫崗山)山夾中,左右兩湖(荊梅水庫)。那可是「一彎江水門前過,坐看對岸美匡廬」的盛景呢!

這時,「家」在我腦中浮起,它像似母親,沒有責備,永遠對你敞開懷抱;同時也像一棵沒有年輪的樹,永不老去!」(1025字)

徐大沐,新聞系畢業,喜歡攝影、旅遊。行走在文藝路線的偽文藝青年。蘇白傳媒旗下昆德拉傳媒第二事業部實習助理編輯、合作作者。

策劃組稿:蘇白傳媒本部策劃部 助理編輯 西郊

審讀:蘇白傳媒 編審 鄒劍川

運營:蘇白傳媒 丹丹

其他;因正版高清大尺寸圖片限制,部分圖片僅供模擬想像,不代表文字特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