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澤洋塘村:防控不留死角 生產不誤農時

2020-02-23     閩北日報

持續的戰「疫」,在家貓過了元宵,農民的心都飛到田間去了。18日下午天剛放晴,光澤縣崇仁鄉洋塘村的田畈上就熱鬧了起來:煙田裡的人正在趕著蓋地膜,竹蓀地里的人正忙著埋菌種,蔬菜大棚里的人正在播辣椒種子……

與忙碌田間形成對比的是:全村21個村民小組一片寧靜。路上少有行人,各類車輛長臥不動,各家各戶雖開著門,卻門前沒有成排曬太陽的,屋裡沒有搓麻甩撲克的、喝酒猜拳的,偶有走動的人也都戴著口罩。

這一動一靜的鄉村新景,是該村「防控不留死角,生產不誤農時」工作思路的生動寫照。

洋塘村地處光澤城司公路邊,共21個村民小組、680戶、2860口人,有耕地4500多畝。疫情爆發後,這個村就發揮黨支部堡壘作用和全體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帶動全村群眾投入到防控疫情的戰役中。很快摸排出3戶6名武漢返鄉人員,並落實居家觀察措施,村子的兩端設下聯防聯控檢查站,建立起「內防傳播、外防輸入」的防控網。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元宵一過,「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的農事緊迫感便在不少村民的心中一天天發酵:1000畝煙田移栽在即,300畝竹蓀種菌迫在眉睫,50畝大棚蔬菜正值采售、育苗當口……

怎樣做到防控疫情與備耕生產兩不誤?洋塘村的做法是:防控守住村口、路口、門口,生產因戶施策、區分緩急。

村黨支部書記林思明解釋說,守住「三口」就是以村幹部包組,組長、黨員包戶形式繼續抓好防控系列措施到卡到路到戶,做到不鬆懈不留死角。恢復生產的「因戶施策」,就是將所有住戶劃分為留守和春節期間在家的兩部分,落實分類防控措施。「區分緩急」即按農事緩急,如種煙、種竹蓀、種蔬菜等屬於「急」的產業,一過元宵就讓他們按防控要求到戶外從事生產活動,單純種糧和從事果業、林業等可遲緩作業的就繼續實行居家防控措施。

春天是「土地下蛋」的季節。湖邊組的雷金髮正在煙田趕蓋最後一丘地膜。他家共種了18畝煙,本來初六就該下田的,可新冠肺炎疫情來了。為保小家和大家,連家門都不能出,雷金髮心急啊!還好元宵節一過村裡就將煙葉、竹蓀和蔬菜的三個產業放開生產。雷金髮說:「大家也有經驗了,不聚集、戴口罩、勤洗手、勤換衣等,不能顧此又失彼喲!」

邱盛林 熊星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reRafnAB3uTiws8KbCkR.html